陳延之

《小品方》~ 卷第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一 (1)

1. 治下利諸方

烏梅丸,治雜下方。第一下赤;二下白;三下黃;四下青;五下黑;六固病下,下如瘀赤血;七久下;八下不可止;九連年下;十卒下;十一下少血數;十二霍亂而下;十三下如舍水;十四下已則煩;十五息下,一作一止;十六下而不欲食;十七食無數,但下者;十八下但欲飲水;十九重下;二十雜錯不可名字。合二十種下。江夏太守以此法治,是下盡愈方。

黃連(一兩),黃柏(一兩),熟艾(一兩),附子(一兩),甘草(一兩),乾薑(二兩),烏梅(二十枚,去核取肉熬之)

凡七物,合搗下篩,蜜和丸,如大豆,飲服十丸,漸至二十丸,日三。

青要結腸丸,治熱毒下不絕,不問久新,悉治之方。

苦參,橘皮,阿膠(炙),獨活,芍藥,黃連,藍青(一方乾薑四分代),鬼臼,黃柏,甘草(各四分)

凡十物,合搗下篩,蜜烊膠和之,並手捻作丸,如梧子,干以飲服十丸,日三,不知稍增。

姜附散,治青下、白下方。

乾薑,附子(炮),皂莢(炙去子)

上三味,等分,搗篩為散,飲服方寸匕,不過再服即愈。亦可丸服。

白話文:

烏梅丸,適用於各種複雜的腹瀉情況。

第一種是拉出來的便便是紅色;第二種是白色;第三種是黃色;第四種是青色;第五種是黑色;第六種是腹瀉持續不止,拉出來的像瘀血般的紅色;第七種是長期腹瀉;第八種是腹瀉止不住;第九種是連續好幾年腹瀉;第十種是突然腹瀉;第十一種是腹瀉次數不多但有血絲;第十二種是霍亂引起的腹瀉;第十三種是拉出來的像水一樣;第十四種是腹瀉之後覺得煩躁;第十五種是時拉時停;第十六種是腹瀉導致沒有食慾;第十七種是吃很多卻一直腹瀉;第十八種是腹瀉但只想喝水;第十九種是腹瀉很嚴重;第二十種是各種複雜的腹瀉,難以描述。總共適用於這二十種腹瀉情況。據說江夏太守用這個方法治療,各種腹瀉都治好了。

藥方組成:黃連(一兩),黃柏(一兩),熟艾(一兩),附子(一兩),甘草(一兩),乾薑(二兩),烏梅(二十枚,去核取肉熬煮)。

總共七種藥材,一起搗碎過篩,用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像黃豆,每次服用十丸,慢慢增加到二十丸,一天三次。

青要結腸丸,適用於熱毒引起的持續腹瀉,無論是新發的還是長期的,都有效。

藥方組成:苦參,橘皮,阿膠(炙烤過),獨活,芍藥,黃連,藍青(或用乾薑四分代替),鬼臼,黃柏,甘草(各四分)。

總共十種藥材,一起搗碎過篩,用融化的蜂蜜和阿膠調和,用手搓成丸,大小像梧桐子,曬乾後用開水送服十丸,一天三次,效果不佳可以逐漸增加用量。

姜附散,適用於拉出青色或白色的腹瀉。

藥方組成:乾薑,附子(炮製過),皂莢(炙烤後去籽)。

以上三種藥材,等比例混合,搗碎過篩成散劑,每次用一匙(方寸匕)溫開水送服,最多服用兩次就會見效。也可以做成藥丸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