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延之

《小品方》~ 卷第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六 (1)

1. 卷第六

要方第六卷所治如下:

治冬月傷寒諸方

治春夏溫熱病諸方

治秋月中冷(瘧病)諸方

上三件

白話文:

以下是《要方》第六卷所記載的治療內容:

治療冬天感染寒邪的各種藥方。

治療春夏發生的溫熱疾病的各種藥方。

治療秋天感受寒冷所引起的疾病(例如瘧疾)的各種藥方。

以上是這三類的內容。

2. 治冬月傷寒諸方

論曰:古今相傳,稱傷寒為難治之病,天行溫疫是毒病之氣,而論治者,不別傷寒與天行溫疫為異氣耳。云傷寒是雅士之辭,雲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,不說病之異同也。考之眾經,其實殊矣。所宜不同,方說宜辨,是以略述其要焉。

《陰陽大論》云:春氣溫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冰冽,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。冬時嚴寒,萬類深藏,君子周密,則不傷於寒。觸冒之者,乃名傷寒耳。其傷於四時之氣,皆能為病,以傷寒為毒者,以其最成殺癘之氣也。中而即病者,名曰傷寒;不即病者,寒毒藏於肌膚中,至春變為溫病,至夏變為暑病。

暑病者,熱極重於溫也。是以辛苦之人,春夏多溫熱病者,皆由冬時觸冒寒冷之所致,非時行之氣也。凡時行者,春時應暖而反大寒,夏時應熱而反大冷,秋時應涼反而大熱,冬時應寒而反大溫,此非其時而有其氣。是以一歲之中,長幼之病多相似者,此則時行之氣也。

王叔和曰:傷寒之病,逐日淺深,以施方治。今世人得傷寒,或始不早治,或治不對病,或日數久淹,困乃告醫。醫又不知次第而治之,則不中病。皆以臨時消息制方,無不效也。今搜採仲景舊論,錄其證候、診脈聲色、對病真方有神驗者,擬防世急也。又土地高下,寒溫不同;物性剛柔,餐居亦異。

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,岐伯舉四治之能,以訓後賢,開其未悟,臨病之工,宜須兩審也。

陳廩丘云:或問:得病連服湯藥發汗,汗不出如之何?答曰:醫經云:連發汗,汗不出者死。吾思可蒸之,如蒸中風法。蒸濕之氣於外迎之,不得不汗出也。後以問張苗,苗云:曾有人作事疲極汗出臥單簟,中冷得病,但苦寒蜷,諸醫與丸、散、湯,四日之內,凡八發汗,汗不出,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,即得大汗,於被中就粉敷身極燥,乃起便愈。後數以此發汗,汗皆出也。

人性自有難使汗出者,非但病使其然,蒸之無不汗出也。

詔書發汗白薇散,治傷寒二日不解方。

白薇(二兩),麻黃(七分,去節),杏仁(去皮尖,熬),貝母(各三分)

上四味,搗散,酒服方寸七,自覆臥,汗出則愈。

雞子湯,治發汗後二三日不解,頭痛肉熱方。

麻黃(一兩,去節),甘草(一分,炙)

上二味,切,以水二升,扣雞子白令置於水內,合和令勻,納藥復攪令和,上火煎之,勿動,煎至一升,適寒溫頓服之。蓋覆汗出,粉敷之有效。忌海藻、菘菜。

葛根湯,治病三四日不瘥,身體毒熱方。

葛根(八兩),生薑(三兩),龍膽,大青(各半兩),桂心,甘草(炙),麻黃(去節,各二兩),葳蕤,芍藥,黃芩,石膏(碎),升麻(各一兩)

上十二味,切,以水一斗,先煮葛根、麻黃取八升,掠去沫,然納余藥,煮取三升,分三服,日二夜一服。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

治傷寒六七日,其人大下,寸脈沉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痛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者,麻黃升麻湯方。

麻黃(二兩半,去節),升麻(五分),當歸(五分),知母,葳蕤(一作菖蒲),黃芩(各三分),麥門冬(去心,一作天門冬),桂心,芍藥,乾薑,石膏(碎),甘草(炙),茯苓,白朮(各一分)

上十四味,切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掠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分三服,相去如炊三斗米頃,令盡,汗出便愈。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醋、桃李、雀肉等。

治傷寒七八日,內實瘀熱結,身黃如橘,小便不利,腹微脹滿,茵陳湯下之方。

茵陳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三兩),石膏(一斤)

上四味,㕮咀,以水一斗二升煮茵陳,得五升,去滓,納梔子、大黃,煎取三升,分服一升,日三。小便當利,如皂莢沫狀,色正赤,當腹減,黃悉隨小便去也。

葳蕤湯,治冬溫及春月中風、傷寒,則發熱,頭眩痛,喉咽干,舌強,胸內疼,心胸痞滿,腰背強方。

葳蕤(二兩),石膏(三分,末,綿裹),白薇(二兩),麻黃(二兩,去節),獨活(二兩),杏仁(二兩,去皮尖兩仁),芎藭(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),青木香(二兩,無可用麝香一分代之)

上九味,切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取汗。若一寒一熱者,加朴硝一分及大黃三兩下之。忌海藻、菘菜。

茅根橘皮湯,治春夏天行傷寒,胃冷變啘方。

白茅根(切,一升),橘皮(三兩),桂心(二兩,切)

上三味,切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分三服,數數服之,盡復合之,啘止乃停,取微汗。有熱減桂心一兩。忌生蔥。

芍藥地黃湯,治傷寒及溫病,應發汗而不發之,內瘀有蓄血者,及鼻衄,吐血不盡,內余瘀血,面黃,大便黑者,此主消化瘀血方。

芍藥(三兩),生地黃(半斤),牡丹(二兩),犀角(一兩,屑)

上四味,切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其人喜忘如狂者,加地黃三兩、黃芩三兩。其人脈大來遲,腹不滿,自言滿者,為無熱,但依方服,不須黃芩也。忌蕪荑、胡荽。

治傷寒鼻衄不止,茅花湯主之方。

茅花(一大把)

上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即瘥。若無茅花,取茅根代之亦可。

治傷寒身熱,衄血,嘔逆,麥門冬湯主之方。

麥門冬,石膏,寒水石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桂心(一兩)

上五味,切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

服桂枝湯大汗後,煩渴熱不解,脈洪大者,屬白虎加人參湯方。

知母(六兩),甘草(二兩,炙),石膏(一升,碎,綿裹),人參(二兩),粳米(一升)。

上五味,切,以水一斗二升,煮米熟,去米,納諸藥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。忌海藻、菘菜。

射干湯,主春冬傷寒,秋夏中冷,咳嗽曲拘,不得氣息,喉嗚啞失聲,干嗽無唾,喉中如哽者方。

射干(二兩),半夏(五兩,洗),杏仁(二兩,去皮尖兩仁),乾薑(二兩,炮),甘草(二兩,炙),紫菀(二兩),肉桂(二兩),吳茱萸(二兩),當歸(二兩),橘皮(二兩),麻黃(二兩,去節),獨活(二兩)

上十二味,切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分三服。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湯,汗後重服勿汗也。病久者,初服可用大黃二兩。初秋夏月暴雨冷,及天行暴寒,熱喜伏於內,宜生薑四兩代乾薑,除茱萸,用枳實二兩炙。忌羊肉、海藻、菘菜、餳、生蔥。

漏蘆連翹湯,治傷寒熱毒,變作赤色癰疽、丹疹、腫毒,及眼赤痛生障翳,悉主之方。兼治天行。

漏蘆(二兩),連翹(二兩),黃芩(二兩),麻黃(去節,二兩),白蘞(二兩),升麻(二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黃(二兩,切),枳實(三兩,炙)

上九味,切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分三服。相去二食頃更服。熱盛者,可加芒硝二兩。忌海藻、菘菜等物。

秦皮湯,治毒病沖眼,忽生赤翳,或白,或腫膚起,或赤痛不得視光,痛入心肝,或眼外浮腫如吹,汁出,生膜覆珠子方。

秦皮(二兩),前胡(二兩),常山(二兩),黃芩(二兩),升麻(二兩),芍藥(二兩),白薇(二兩),枳實(二兩,炙),大黃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

上十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,相去二食頃更服。若盛熱者,可加芒硝二兩。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生菜。

犀角湯,治熱毒下黃赤汁,及赤如腐爛血,及赤滯如魚腦,腹痛壯熱,諸藥無效方。

黃柏(一兩半),黃芩(一兩半),白頭翁(一兩),黃連(二兩),當歸(一兩),牡蠣(一兩半,熬),犀角(屑,半兩),艾葉(半兩),石榴皮(一兩半),桑寄生(一兩),甘草(一兩,炙)

上十一味,切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忌豬肉、冷水、海藻、菘菜。

治濕熱為毒,及太陽傷寒,外熱內虛,熱攻腸胃,下黃赤汁,及如爛肉汁及赤滯,壯熱腸痛者,諸熱毒下良方。

梔子(十四枚),豉(一升),薤白(一虎口)

凡三物,切,以水四升,煮梔子、薤白令熟,納豉,煎取二升半,分三服。

麥奴丸,治傷寒五六日以上不解,熱在胸中,口噤不能言,唯欲飲水,為敗傷寒,醫所不治方。

麻黃(去節),大黃,芒硝,灶突中墨,黃芩(各二分),麥奴,梁上塵,斧底黑(各一分)

上八味,搗篩,蜜和如彈丸,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,病者渴欲飲水,但極飲冷水,不節升數,須叟當寒,寒訖汗出則愈。若日移五丈不汗,依前法服一丸,以微利止。藥勢盡乃食,當冷食以除藥勢。一名黑奴丸,小麥黑勃名為麥奴是也。

陽毒湯,治傷寒一二日,便成陽毒,或服藥吐下之後,變成陽毒。身重腰背痛,煩悶不安,狂言,或走,或見神鬼,或吐血下利。其脈浮大數,面赤斑斑如錦紋,喉咽痛,唾膿血。五日可治,至七日不可治也,宜服升麻湯方。

升麻(二分),當歸(二分),蜀椒(汗,一分),雄黃(研),梔子,桂心(各一分),甘草(二分,炙),鱉甲(大如手一片,炙)

上八味,切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,如人行五里久再服,溫覆手足,毒出則汗,汗出則解,不解重作,服亦取得吐佳。陰毒去雄黃。忌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、莧菜。

陰毒湯,治傷寒初病一二日,便結成陰毒,或服湯藥六七日以上至十日,變成陰毒。身重背強,腹中絞痛,喉咽不利,毒氣攻心,心下堅強,短氣不得息,嘔逆,唇青面黑,四肢厥冷,其脈沉細緊數,仲景云:此陰毒之候,身如被打,五六日可治,至七日不可治,宜服甘草湯方。

甘草(炙),升麻,當歸(各二分),蜀椒(一分,出汗),鱉甲(大如手一片,炙)

上五味,切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再服,如人行五里頃復服,溫覆當出汗,汗出則愈。若不得汗,則不解,當重服令汗出。忌海藻、菘菜、莧菜。

青葙子散,治熱病有䘌;下部生瘡方。

青葙(一兩),雚蘆(四兩),狼牙(三分),橘皮(二分),萹蓄(二分,切之)

上五味,搗下篩,粥飲和合服兩錢匕,日三,不知稍增之。

治食勞複方。

葛根五兩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冷,分三服。

治百合之病,諸藥不能治,若得藥則劇而吐痢,如有神靈所加也。身體仍和,脈微數,每尿時輒頭痛,六十日乃愈。尿頭不痛,淅淅然者,四十日愈。尿快然,但頭眩者,二十日愈。其證或未病而預見,或病四五日而出,或病二十日、一月日復見者,悉治之。

發汗已,更發者,百合知母湯主之方。

百合(七枚,擘),知母(三兩)

上二味,以泉水洗,先漬百合經一宿,上當白沫,瀉卻其汁,更以好泉水二升,煮取一升,去滓,置之一處,別以泉水二升,煮知母取一升,去滓,二味汁相和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之。

下之已,更發者,百合滑石代赭湯主之方。

百合(七枚,擘,以泉水漬一宿,上當白沫出,去之),滑石(三兩,碎),代赭(如彈丸一枚,碎)

上三味,先以泉水二升,煮百合取一升,去滓,置一廂,又以泉水二升,煮和二味,取一升,去滓,合煎,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

吐之已,更發者,百合雞子湯主之方。

百合(七枚)

上一味,依前法,泉水二升,煮取一升,去滓,扣雞子一枚,取中黃,納百合湯中,攪令調,溫再服之。

不吐、不下、不發汗,病形如初,百合生地黃湯主之方。

百合(七枚)

上一味,依前法漬,以泉水二升,煮取一升,出地黃汁一升,二味汁相和,煮取一升半,溫分再服。一服中病者,更勿服也,大便當出惡沫。

凡百合病見於陰,而以陽法攻之,其陰不得解也,復發其汗,此為逆,其病難治。見於陽而以陰法攻之,其陽不得解也,復下之,其病不愈。

百合病,經一月不解,變成渴者方。

百合根(切,一升)

上一味,以水一斗,漬之一宿,以汁洗病人身也。洗身訖,食白湯餅,勿與鹽豉也。渴不瘥,可用栝蔞根並牡蠣等份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百合病,變腹中滿痛者方。

但取百合根,隨多少熬令色黃,末,飲服之方寸匕,日三,滿消痛止。

治百合病變熱者方。

百合一兩,滑石三兩,為末,飲服方寸匕。微利乃良。

治狐惑,薰草黃連湯方。

黃連(四兩,去皮),薰草(四兩)

上二味,切,以白漿一斗,漬之一宿,煮取二升,去滓,分為二服。忌豬肉、冷水。其人脈數無熱,微煩,默默但欲臥,汗出,得之三四日,眼赤如鳩眼者;得之七八日,其四眥黃黑,能食者,膿已成也,治之方。

以赤小豆三升,漬之,令生牙足,復干之,加當歸三兩,末,漿水服方寸匕,日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