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品方》~ 卷第二 (2)
卷第二 (2)
1. 治頭面風(論雜風狀)諸方
弱風為病,令人體重。其氣內舍胃中,外在肉中。
大弱風為病,令人發熱。其氣內舍心中,外在脈中。
謀風為病,令人弱,四肢緩弱也。其氣內舍脾中,外在肌中。
剛風為病,令人燥,燥者枯燥瘦瘠也。其氣內舍肺中,外在皮中。
折風為病,則因人,脈絕時而泄利,脈閉時則結不通,喜暴死也。其氣內舍小腸中,外在右手太陽中。
大剛風為病,令人寒,寒者患冷,不能自溫也。其氣內舍腎中,外在骨中、脊膂筋中也。
上八風,從其沖後來者,為病如此。
新食竟取風為胃風,其狀惡風,頸多汗,膈下塞不通,食飲不下,脹滿,形瘦,腹大,失衣則填滿,食寒則洞泄。
因醉起風為漏風,其狀惡風,多汗,少氣,口乾渴,近衣則身熱如火燒,臨食則汗流如雨,骨節解惰,不欲自營。
新沐浴竟取風為首風,其狀惡風,面多汗,頭痛。
新房室竟取風為泄風,其狀惡風,汗流沾衣。
勞風之為病,喜在肺,使人強上,惡風,寒戰,目脫,涕唾出,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,不精明者是也。七八日則微有清黃膿涕如彈丸大,從口鼻中出為善也,若不出則傷肺。
風者其氣喜行而數變,在人肌膚中,內不得泄,外不得散,因人動靜乃變其性,其證如下:
有風遇寒則食不下,遇熱則肌肉消,寒熱。
有風遇陽盛則不得汗,遇陰盛則汗自出。
肥人有風,肌肉厚則難泄,喜為熱中目黃。
瘦人有風,肌肉薄則恆外行,身中寒,目淚出。
有風遇實則腠理閉,則內伏,令人熱悶;若因熱食,汗欲通,腠理得開,其風自出,則覺肉中如針刺,步行運力欲汗,亦如此。
有風遇虛,腠理開則外出,悽然如寒狀,覺身中有如水淋,時如竹管吹處。
治口眼相引喎僻者方。
以生鱉血塗之,以桑鉤鉤吻邊掛著耳也。血乾復塗之,用白酒勝血。
眼眶動,口唇動,偏喎,皆風入脈故也,急服小續命湯,摩神明膏。
白話文:
治頭面風(論雜風狀)諸方
各種風邪致病,症狀各異:
輕微風邪致病,使人身體沉重,邪氣內在胃部,外在肌肉。
較重的輕微風邪致病,使人發熱,邪氣內在心臟,外在脈絡。
謀風(一種風邪)致病,使人虛弱,四肢無力,邪氣內在脾臟,外在肌肉。
剛風(一種風邪)致病,使人乾燥消瘦,邪氣內在肺部,外在皮膚。
折風(一種風邪)致病,症狀因人而異,脈搏停止時則泄瀉,脈搏閉塞時則不通暢,容易暴亡,邪氣內在小腸,外在右手太陽經脈。
嚴重的剛風致病,使人畏寒怕冷,不能自行保暖,邪氣內在腎臟,外在骨骼、脊柱筋脈。
以上八種風邪,都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。
進食後受風,稱為胃風,症狀為怕風,頸部多汗,膈下阻塞不通,飲食不下,腹部脹滿,形體消瘦,腹部膨大,脫衣則感覺腹部飽滿,吃冷食則腹瀉。
醉酒後受風,稱為漏風,症狀為怕風,多汗,氣短,口乾渴,靠近衣物則身體發熱如火燒,臨近進食則汗流如雨,關節酸痛無力,不想活動。
沐浴後受風,稱為首風,症狀為怕風,面部多汗,頭痛。
新居受風,稱為泄風,症狀為怕風,汗流浹背。
勞風致病,好發於肺部,使人上半身沉重,怕風,寒戰,眼睛突出,流涕唾液,觀察病情三日或五日,若症狀未見好轉則病情嚴重;七八日後,若從口鼻流出清黃色膿涕如彈丸大小,則為吉兆,若不出則傷及肺部。
風邪的特性是善行而數變,存在於肌膚之中,內不能排出,外不能散發,因人體活動而改變其性質,其症狀如下:
風邪遇寒則飲食不下,遇熱則肌肉消瘦,寒熱交替。
風邪遇陽氣盛則不出汗,遇陰氣盛則自汗。
肥胖之人患風邪,肌肉肥厚則邪氣難以排出,容易出現熱病及目黃。
瘦弱之人患風邪,肌肉消瘦則邪氣容易外泄,身體畏寒,流淚。
風邪遇邪氣則腠理閉塞,邪氣內伏,使人感到胸悶發熱;如果因食用熱食而想出汗,腠理則得以疏通,風邪即可排出,此時會感覺肌肉中如針刺般疼痛,運動則會出汗,其症狀亦如此。
風邪遇虛弱之體,腠理開洩則邪氣外泄,感覺寒冷,身體如同被水淋濕一般,或像竹管吹氣的聲音。
治療口眼歪斜的方法:
用活鱉血塗抹患處,用桑枝或鉤吻掛在耳朵上。塗抹乾後再塗抹,用白酒擦拭乾淨血跡。
眼眶跳動,口唇歪斜,都是風邪入脈的緣故,應立即服用小續命湯,並塗抹神明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