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仙濟世良方》~ 上卷 (21)
上卷 (21)
1. 李太白大仙治反胃
李白大仙曰:人有時吐,有時不吐。吐則盡情吐出,人以為胃也。然此非反胃,又似乎反胃。此等病婦人居多,男子亦有,蓋因鬱而成也。鬱則傷其肝,肝傷木即下克脾胃,肝性急,所克之勢猛,胃土不受,於是上越而吐。治法必止吐平肝。平肝而鬱自舒,郁舒而吐止矣。
方用逍遙散:柴胡一錢,白芍五錢,茯神三錢,白朮一錢,當歸一錢,陳皮三錢,甘草一錢。水煎服,一劑而吐止,再劑而痊愈矣。再用熟地、當歸各一兩,山藥、元參各五錢,牛膝一錢半,車前子五分。服兩劑可也。
白話文:
李白大仙說:人有時會嘔吐,有時不會。嘔吐時就盡情吐出來,人們以為是胃病。但這未必是真正的反胃,卻又像是反胃。這種病症婦女比較多見,男人也會有,主要原因是鬱結造成的。鬱結傷肝,肝屬木,木克脾胃,肝的性情急躁,克伐的力量猛烈,脾胃的土無法承受,於是氣往上衝而嘔吐。治療方法必須止吐、平肝。平肝則鬱結自然舒緩,鬱結舒緩則嘔吐停止。
處方用逍遙散:柴胡一錢,白芍五錢,茯神三錢,白朮一錢,當歸一錢,陳皮三錢,甘草一錢。水煎服,一劑就能止吐,再服一劑就能痊癒。之後再用熟地、當歸各一兩,山藥、元參各五錢,牛膝一錢半,車前子五分。服用兩劑即可。
2. 葛真人論噎隔
總因血衰胃脘乾槁,槁在上者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;槁在下者,食雖可入,良久復出,名曰反胃。二證總名曰嗝。故有三陽結謂之嗝一語。大抵氣血虧損、悲思憂恚,脾胃受傷,鬱氣生痰,痰則塞而不通,氣則上而不下,飲食難進,噎嗝所由成也。
昴日星君曰: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;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嗝多因熱,反胃多因寒也,不可拘也。脈大有力當作熱治,脈小無力當作寒治可也。年過六旬者難治,糞如羊屎者,口吐白沫者,胸腹嘈痛刀割者,皆死症也,不治。
白話文:
噎膈的成因主要是因為血液不足,胃脘乾燥枯萎。如果乾燥在上,則水可以喝下去,但食物難以下嚥;如果乾燥在下,則食物雖然可以吃下去,但不久之後又會吐出來,這叫做反胃。這兩種情況統稱為噎膈,所以才有「三陽結謂之嗝」的說法。總而言之,噎膈的發生,大多是因為氣血虧損、悲傷憂慮、脾胃受損,導致鬱氣化為痰,痰阻塞不通,氣機上逆下不行,飲食難以進食。
昴日星君說:吃不下東西是因為有內熱;吃下去又吐出來是因為缺乏內熱(陽氣)。噎膈大多是因為內熱導致,反胃大多是因為內寒導致,但也不能一概而論。如果脈象有力,應該用熱性的方法治療;如果脈象虛弱,則應該用寒性的方法治療。六旬以上的老年人比較難治癒;大便像羊糞一樣、口吐白沫、胸腹疼痛如刀割一樣的,都是不治之症。
3. 蓮池大士治氣滯胃寒膈方
廣木香(磨)五分,白朮(土炒)一錢半,陳皮、香附各一錢半,白豆蔻八分,青皮一錢,半夏曲一錢半,茯苓二錢,厚朴一錢半,薑製水二盅,姜三片,煎一盅,入蜜少許。食前服,十劑即愈。
治膈症脾虛方:人參一錢,白朮三錢,陳皮一錢,茯苓二錢,砂仁三粒,炙甘草四分。有痰加半夏、白芥子可也。水煎服。薑棗為引,食遠服。
如胸膈不利,或痰盛閉塞,一時中風不語,以小劑治之。
胸膈不利,氣不順也。用蘇葉一錢,半夏一錢,甘草一錢,桔梗一錢,百部五分。一劑快然。
痰盛閉塞作痛者,乃痰在上焦。用天花粉一錢,甘草一錢,柴胡一錢,陳皮五分,半夏一錢蘇子一錢,治之。
或中風不語者,用瓜蒂散、皂角湯,吐之。然必看其真中風方可吐之,否則不可。真正中風,平日自然壯甚,能御風寒,中後雙目突出,手足亂舞,痰色黃成塊,大小便閉塞不通者是。若安靜,平日衰弱,臨症之時氣息如無,大小便自遺,手撒,眼閉,浮腫,作水雞聲不十分響者,乃氣虛也。當用三生飲,人參重加之可也。
白話文:
蓮池大士治氣滯胃寒膈方:
取廣木香五分(磨成粉末),白朮一錢半(土炒),陳皮、香附各一錢半,白豆蔻八分,青皮一錢,半夏曲一錢半,茯苓二錢,厚朴一錢半,以兩盅薑汁水(約200毫升,加三片薑)煎成一盅(約100毫升),加入少許蜂蜜。飯前服用,服用十劑即可痊癒。
治膈症脾虛方:
取人參一錢,白朮三錢,陳皮一錢,茯苓二錢,砂仁三粒,炙甘草四分。如有痰症,可再加入半夏、白芥子。水煎服,以薑棗水引藥,飯後一段時間服用。
如胸膈不適,或痰多阻塞,一時中風失語,可用小劑量治療。
胸膈不適,是氣機不暢所致。可用蘇葉一錢,半夏一錢,甘草一錢,桔梗一錢,百部五分,一劑即可見效。
痰多阻塞疼痛者,是痰阻於上焦。可用天花粉一錢,甘草一錢,柴胡一錢,陳皮五分,半夏一錢,蘇子一錢治療。
如中風失語者,可用瓜蒂散、皂角湯催吐。但必須確認是真正中風才能催吐,否則不可。真正中風的患者,平時身體強健,能抵抗風寒,中風後雙眼突出,手腳亂動,痰液呈黃色塊狀,大小便不通;若患者平時體弱,發病時呼吸微弱,大小便失禁,手腳鬆弛,眼睛閉合,身體浮腫,發出微弱的像水雞一樣的聲音,則屬氣虛,應服用三生飲,並增加人參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