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卷一

炙草,生芍,人參,生地,麥冬,麻仁,阿膠,雞子黃

脈微弱而細,鼻準獨明,晝日形冷汗泄,不飢少納,脘腹常痞,泄氣自舒。此陽氣失護衛,而寒慄汗出,陽失鼓運,而脾胃氣鈍。前進養營,亦主中宮,想因血藥柔軟,陽不驟蘇,初進甚投,接用則力疲矣。詢其不喜飲湯,舌頗明潤,非邪結客熱之比。議用理中湯法,專以脾胃陽氣是理。

不獨冶病,兼可轉運日前之藥。昔賢以瘧稱謂脾寒,重培生陽,使中州默運,實治法之要旨。

人參,生芍,熟術,附子,茯苓,乾薑

產後六日,惡露仍下,每呵欠寒粟,凡進湯必嘔逆,舌粉白有苔,面目四肢浮腫,兼之消渴,喜得涼飲,胸脘痞悶不飢。此臨產外邪乘虛竟入厥陰,邪犯陽明,狀如瘧證,但產後虛弱,值冬暖不藏之候,得汗方解,顯然客邪。然柴胡動竭肝陰,決不可用,議和胃清邪一法。

製半夏,鬱金,新會皮,天花粉,杏仁,竹茹

努力絡傷,身痛,痰嗽失血,最宜降氣通瘀,最忌沉寒呆補。

紫降香末,鬱金,茯苓,米仁,蘇子,桃仁

入韭白汁十五匙。

產後下焦先虧,腰膂如痿,肛墜不爽,此乃腎虛不攝。痢血與脾病迥異,攝固其陰,略兼通腑。

熟地炭,五味子,茯神,炒白芍,炙,甘草,炒楂肉

勞倦伏邪,初起即用柴胡、紫蘇,三陽混散,津液被劫。熱邪上結,胸中懊憹,神煩譫語,渴欲冷飲,診得脈無神,舌色白,病在上焦氣分。閱醫藥不分上下氣血,況冬溫聘泄,老人積勞,七日未見病退機關,此屬重症。豈可藐視輕談。

瓜蔞皮,黑梔子,白杏仁,鬱金,香豉,枳殼汁

入冬天暖,陽不潛伏,質瘦脂虧,稟乎木火,血液既少,內風暗動,遂致眩暈麻痹,陡然仆倒。水不生木,肝陽橫逆,絡血流行右阻,謂之偏枯,忌用攻風逐痰。清邪涼血,漸致其和,交節不反,原可扶病延年。

犀角,羚羊角,鬱金,元參,連翹心,鮮菖蒲,川貝母,橘紅

冬溫失藏,稚年陰虧陽亢。三陰之陽,當夜分升騰煩躁,上熱不寧,晝則安康人健,宜用六味磁石方法。

生六味加磁石、辰砂。

寒熱雖減,脘中猶然不爽,非是食滯,乃氣結所致,尚宜開上中之痹。

川連,乾薑,淡芩,炒半夏,杏仁,白蔻,枳殼,桔梗

此厥症也,緣情懷失曠,肝膽鬱勃,陽氣直上無制。夫肝脈貫膈入胃,循繞咽喉。今病發由脘至咽,四肢逆冷。所云上升之氣,自肝而出,中夾相火,其病為甚。法以苦降、辛宣、酸泄之治,使陽和氣平之後,接續峻補陽明,此病必發稀。以胃土久受木戕,土虛則木易乘克也。

川連,生芍,吳萸,烏梅,橘紅,杏仁

肝風不熄,都因天熱氣泄,高年五液皆少,不主涵木,身中衛陽亦少擁護,遂致麻木不仁。丹溪所云:麻屬氣虛,血少便艱也。苟非培養元氣,徒以痰、火、風為事,根本先怯,適令召風矣。議用三才湯合桑、麻,滋肝養血熄風治法。

白話文:

[卷一]

炙甘草、生白芍、人參、生地黃、麥冬、麻仁、阿膠、雞蛋黃。

脈象微弱而細,鼻頭卻明亮,白天出冷汗,不餓少吃,腹部經常脹滿,放屁後舒服些。這是陽氣不足以護衛身體,所以寒慄出汗;陽氣不足以推動運化,所以脾胃功能遲鈍。治療應先補益氣血,也著重調理脾胃,考慮到藥物需要緩慢作用,陽氣不能驟然恢復,一開始用藥量要適中,連續使用則會力竭。詢問病人不喜歡喝湯,舌頭卻比較濕潤,不像邪氣鬱結發熱的症狀。決定使用理中湯的方劑,專門調理脾胃的陽氣。

這不僅能治療疾病,還能改善之前服藥的效果。古人把瘧疾稱為脾寒,強調培補陽氣,使脾胃運轉正常,這是治療的要旨。

人參、生白芍、熟地黃、附子、茯苓、乾薑。

產後六天,惡露仍在流出,每次打呵欠都感到寒冷發抖,喝湯就嘔吐,舌苔白而薄,臉部和四肢浮腫,並且口渴,喜歡喝涼水,胸腹部脹滿不餓。這是生產後外邪乘虛而入厥陰,邪氣侵犯陽明,症狀類似瘧疾,但是產後身體虛弱,又值冬季溫暖,陽氣不潛藏的時候,只有發汗才能解除,明顯是外邪侵犯。但是柴胡容易耗傷肝陰,絕對不能使用,決定用和胃清邪的方法。

制半夏、鬱金、陳皮、天花粉、杏仁、竹茹。

努力勞作導致筋絡受損,身體疼痛,痰嗽並伴有出血,最重要的是要降氣通瘀,最忌諱用溫熱的藥物過度補益。

紫降香末、鬱金、茯苓、米仁、蘇子、桃仁。

加入韭菜汁十五匙。

產後下焦先虧虛,腰部像癱瘓一樣無力,肛門下墜感不適,這是腎氣虛弱不能固攝精氣所致。血痢與脾胃病不同,治療應著重於補益腎陰,稍微兼顧通利腸腑。

熟地黃炭、五味子、茯神、炒白芍、炙甘草、炒山楂肉。

勞累導致伏邪,一開始就用柴胡、紫蘇,三陽經氣混亂,津液被耗損。熱邪上壅,胸中煩悶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口渴想喝涼水,診脈脈象無力,舌苔顏色白,病在上焦氣分。我看過很多醫書,都未能區分上下氣血,何況是冬日溫熱傷陰,老人又積勞成疾,七天了病症還沒有好轉,這是重症。怎麼可以輕視草率處理呢?

瓜蔞皮、黑梔子、白杏仁、鬱金、香豉、枳殼汁。

冬天溫暖,陽氣不能潛藏,體質瘦弱,屬木火之體質,血液不足,內風暗動,於是導致頭暈目眩、麻痺,突然倒地。水不能生木,肝陽亢逆,血脈運行受阻,稱為半身不遂,禁忌使用攻伐風邪、祛痰的藥物。治療應以清熱涼血為主, gradually 使其恢復平衡,使病情得到緩解,延年益壽。

犀角、羚羊角、鬱金、玄參、連翹心、鮮菖蒲、川貝母、橘紅。

冬天溫暖,陽氣不能潛藏,年幼陰虛陽亢。三陰經的陽氣,在夜裡升騰,煩躁不安,晚上熱得睡不好,白天卻像正常人一樣健康,應該用六味地黃丸加磁石、硃砂的方法治療。

生六味地黃丸加磁石、硃砂。

寒熱雖然減輕,但腹部仍然不舒服,不是食物積滯,而是氣機阻滯,還需要疏通上中焦的氣滯。

川連翹、乾薑、黃芩、炒半夏、杏仁、白蔻仁、枳殼、桔梗。

這是厥逆證,原因是情志鬱結,肝膽氣逆,陽氣直上不受約束。肝經脈絡貫穿膈肌進入胃部,環繞咽喉。現在疾病從腹部發展到咽喉,四肢冰冷。所謂上升之氣,從肝臟出來,夾雜著相火,病情很嚴重。治療方法是用苦寒瀉火、辛溫宣通、酸味收斂的方法,使陽氣平和之後,再補益陽明經,這種疾病就會很少發作。因為胃土長期受肝木的克制,脾胃虛弱則肝木更容易乘虛而入。

川連翹、生白芍、吳茱萸、烏梅、橘紅、杏仁。

肝風未熄,都是因為天氣熱,氣血耗散,老年人五臟精氣都減少,不能滋養肝木,體內衛陽之氣也缺乏護衛,所以導致麻木不仁。丹溪翁所說:麻痺屬於氣虛,血少則更容易發生。如果不培養元氣,只處理痰、火、風,根本就先虛弱了,反而更容易招致風邪。決定使用三才湯合桑葉、麻黃,滋養肝血,熄風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