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氏醫案存真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卷一
石決明,女貞實,杞子,黑芝麻,桑葉,阿膠,寄生,柏子仁,茯苓,炒當歸
冬溫為病,乃正氣不能藏固,熱氣自里而發,齒板舌乾唇燥,目微紅,面油亮,語言不爽,呼吸似喘。邪伏少陰,病發三焦皆受。仲景謂:發熱而渴者,為溫病。明示後人,寒外郁,則不渴飲。熱內發,斯必渴耳。治法清熱存陰,勿令邪熱焚劫津液,致瘛瘲,痙厥,神昏,譫狂諸症,故仲景復申治療法云: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且忌汗、忌下、忌辛溫。
九日不解,議清膈熱。
飛滑石,連翹,淡黃芩,鬱金汁,竹葉心,天花粉,橘紅,苦杏仁
耳聤,環口浮腫,是少陽陽明風熱,久而失解,邪漫經絡,倏然疹現隨沒,當與羅謙甫既濟解毒湯。
枯芩,大黃,防風,銀花,葛根,升麻,川連,荊芥,甘草
陳酒浸半日陰乾煎。
陽明之脈,主束筋骨而利機關。今行走皆艱,納穀甚少,腹中氣攻,頭痛,自悲憂五年,日加衰憊。如《靈樞經》論痿云:意傷憂悲愁則肢廢也。
枸杞,當歸,防風根,黃耆,沙蒺藜,元參,牡蠣,羚羊角
陽不交陰,寤不成寐,內風乘巔,髓出鼻竅腥濁,必絕欲經年,可以卻病。乃下焦病根,歸脾湯永無效期,仿丹溪法。
淡菜,阿膠,熟地,龜板,茯神,天冬
蓐勞下損,損及八脈,醫投清內熱滋陰,致胃傷食減,寒熱,下焦沖氣上逆,而咳嗽藥惟治肺,與下虛內損,並無干涉。帶淋骨熱,髓竭液枯,蓐損較平常損怯更難。寒暑更遷不復,草木焉能奏功?勉與血肉有情,望其加谷,望其悠久。
鮮河車(一具),人乳(八兩),生紫石英(二兩),血餘灰(二兩),秋石(一兩)
人參煎湯送(二錢)
怒傷肝,恐傷腎,二志交併,真臟內損。煩勞則陽氣擾動,值春木之令,絡血隨氣上溢,失血過多,陰氣下空,陽無所附,上觸清府,致木反乘金,咳嗆氣促,肺俞惡寒,脈弦數,乃下損之疾。
山萸肉,五味子,咸秋石,青鹽,熟地
瘧起四肢,擾及中宮,脾胃獨受邪攻,清氣已傷,不飢不食,胃中不和,夜寤不寐,小溲赤濁,即經言:中氣不足,溲溺為變。須瘧止之期,干支一周,經腑乃和。明理用藥,疏痰氣,補脾胃,清氣轉旋,望其納穀。
熟半夏,生益智,人參,厚朴,茯苓,廣皮
臨服入薑汁三分。
飲入脘膈鳴響,唇乾,漱不喜飲,臍腹微痛,晝欲寐,夜不寐。是脾胃未和,陽氣不得下交於陰。宣通氣分,宗仲景腹痛必加芍藥以和陰。
人參,白芍,穀芽,半夏曲,黑芝麻,霜桑葉,茯苓,陳皮
今年浮腫腹脹,泄瀉,皆雨濕太過,脾陽郁遏,久則氣窒,小溲不利。凡分消健中,調治其氣,水濕自去,脾陽漸復。酒肉閉氣,食物宜忌。
生白朮,茯苓皮,生益智,椒目,厚朴,廣皮,澤瀉,豬苓
白話文:
[卷一]
這篇古方記載了多種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案。
首先描述了一種溫病,症狀包括齒板舌乾唇燥、目微紅、面油亮、語言不清、呼吸喘促等,認為是正氣不足導致的內熱外發。治療原則是清熱存陰,避免傷及津液,並禁忌發汗、瀉下及服用辛溫藥物。九日不解,則需清膈熱。
接著描述了一種少陽陽明風熱證,症狀為耳聾、口唇浮腫,久治不愈,疹子時隱時現,需要用類似羅謙甫既濟解毒湯的藥方治療。
之後描述了一種陽明經病,症狀包括行動困難、食慾不振、腹脹、頭痛、憂鬱等,認為是長期憂慮悲傷所致。
然後描述了一種下焦病,症狀包括失眠、鼻流腥濁液體等,認為是長期房事過度導致,需禁慾治療,且一般補脾藥物無效,需另尋他法。
又描述了一種產後病症,症狀包括帶下、骨痛、虛弱等,認為是產後損傷了八脈,需溫補治療,但切忌過度清熱滋陰傷及脾胃。
接下來描述了一種肝腎虧虛導致的咳嗽氣促病症,認為是情志內傷,導致陰陽失衡。
之後描述了一種瘧疾,症狀包括四肢乏力、脾胃虛弱、失眠、尿赤濁等,治療原則是疏通痰氣、補益脾胃。
然後描述了一種脾胃不和的病症,症狀包括胃鳴、口乾、不想喝水、腹痛、嗜睡等,治療原則是宣通氣機,並需兼顧陰陽調和。
最後描述了一種因雨濕過度導致的脾陽受損病症,症狀包括浮腫、腹脹、腹瀉等,治療原則是健脾利濕,並需注意飲食禁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