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一 (6)
卷一 (6)
1. 傷寒
(此可與王宇泰案合觀之。)又治一婦,熱入血室後發斑點,以小柴胡湯加生地獲愈。又治一人,身熱發斑,胃有停滯,脹悶不堪,用枳樸消導藥而斑出熱退。
俞按:閱抱奇數案,益信朱奉議所云:凡見斑不可專以斑治,須察脈之浮沉,病之虛實,而分別用藥。真至言也。
俞惺齋治葉念劬身熱發斑不透,群用提斑藥無效,俞見其吐涎不已,手足軟不能動,脈大無力,是內傷發斑,用補中益氣湯而愈。又治張素安室,身熱足冷,目腫便溏,發斑不透,脈沉細無力,乃陰證發斑,用真武湯加人參而愈。此效法海藏與《準繩》之治法也。雖然,舌不燥,神不昏,故可用溫補耳。
若夏秋時行疫病,又多以大黃速下之而斑出者,蓋內邪之壅塞得通而斑出,(雄按:初治得法,邪不壅塞則不發斑。)與虛寒之得溫補以鼓舞而斑出,同一理也。(雄按:初治不誤,何致發斑?不必溫補鼓舞矣。楊曰:語語精當,而孟英注語尤精。)又生平見藍斑二人,一則脈細神昏,辭不治。
其藍斑之大者如棋子,發爛而死。(雄按:此即玳瑁瘟也。)一女人藍斑色如翠羽,咯血齒衄,舌紅不幹,神不昏,猶可扶而登圊,用犀角地黃湯,間以大黃微下之,後竟愈。
呂滄洲治張息軒案。
俞按:此條以傷寒而變腸癰,雖不多見,亦不可不知。觀其所告之言,兩句出仲景《傷寒論》,兩句出高陽生《脈訣》,因思自明以前皆用此訣,何近賢之痛詆不堪耶!
又治一婦傷寒陰隔陽證案。
俞按:此為陰盛隔陽,亦曰下寒上熱。呂翁以寒藥裹熱藥,與熱藥冷服義同,其理精矣。然閱各家醫案,能識此證者亦不少。至如陰中伏陽,則惟有許學士用破陰丹一案,此與陰隔陽用參附者似是而非,從古無人論及,可不謂發仲景之未發哉!
陶尚文治一人,傷寒四五日,吐血不止案。
俞按:經文衄字,向來止作鼻衄解,不知吐血為內衄,仲景原不鑿定鼻衄也,故活書不可死看。但麻黃湯雖為太陽經正藥,苟非其時、非其經、非其人之質足以當之,鮮不為害,未可輕試也。(楊曰:凡藥與病相違,皆能為患,不獨麻黃為然。)懷抱奇云:一醫者素自負,秋月感寒,自以麻黃湯二劑飲之,目赤唇焦,裸體不顧,遂成壞證。一藥客感冒風寒,用麻黃五錢服之,吐血不止而死。
此二證亦進黃連解毒、犀角地黃湯解救之,終不挽回,可不鑑哉!
楊曰:余見傷寒多矣。當邪在太陽時,用麻黃一啜即解,其效甚神。但從未有用至一錢外者,且不須與桂枝同用,若非其經、非其人,誠有如俞氏所云者。曾見一溫病誤服麻黃,兩頤暴腫,竟潰爛而死,可畏也。
懷抱奇治一人,積勞後感寒發熱,醫者好用古方,竟以麻黃湯進,目赤鼻衄,痰中帶血,繼以小柴胡湯,舌乾乏津。懷診之,脈虛數無力,乃勞倦而兼陰虛候也。(楊曰:傷寒無虛數無力之脈。)設投熱藥,能不動血而竭其液耶?連進地黃湯三劑,血止,神尚未清,用生脈散加當歸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,神雖安,舌仍不生津。
白話文:
傷寒
本文記載了多個傷寒病案及治療經驗。其中一個案例是婦女熱入血室後出現斑點,用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治癒;另一個案例是患者身熱發斑,胃部停滯,用枳實等消導藥物後斑點消退,發熱也退下。
作者俞氏認為,治療發斑的疾病不能單純以斑點為治療目標,必須仔細觀察脈象的浮沉和病情虛實,再選擇藥物。他引述朱奉議的觀點,認為這是至理名言。
俞氏治療葉念劬的發斑不透的案例,因病人吐涎不止,手足無力,脈象虛弱,診斷為內傷導致發斑,用補中益氣湯治癒。他還治療張素安,其症狀為身熱足冷、目腫便溏、發斑不透、脈沉細無力,屬於陰證發斑,用真武湯加人參治癒。這些治療方法效法《傷寒論》和其它醫書。雖然舌苔不乾燥,精神也不昏迷,因此可以使用溫補的藥物。
夏秋季節流行疫病,常使用大黃快速瀉下使斑點出現,這是因為內邪壅塞得以疏通;而虛寒證則以溫補藥物鼓舞陽氣使斑點出現,原理相同。但如果初期治療得法,邪氣不會壅塞,則不會發斑;如果初期治療正確,就不會導致發斑,也就無需溫補鼓舞。
作者也記載了兩個藍斑病人的案例,一個脈象細弱,精神昏迷,最終不治;另一個病人藍斑顏色像翠羽,咯血、鼻出血,舌頭紅但不乾燥,精神尚可,用犀角地黃湯,間或用大黃輕瀉,最終痊癒。
呂滄洲治療張息軒的案例,作者俞氏認為此案例是傷寒演變成腸癰,雖然少見,但也必須了解。他指出治療方法中,兩句出自張仲景《傷寒論》,兩句出自高陽生《脈訣》,並感慨自明代以前都沿用此訣,為何近來賢者卻痛斥不堪。
文中還記載了治療一例傷寒陰隔陽證的病例,作者認為此為陰盛格陽,也就是下寒上熱。呂氏採用寒藥裹熱藥的方法,與熱藥冷服的道理相同,其理精妙。但作者也指出,許多醫案都能識別此證。至於陰中伏陽的證候,只有許學士用破陰丹的案例,與陰隔陽證使用參附子的方法似是而非,從古至今無人論及,可謂發揚了仲景醫學的未發之義。
陶尚文治療一例傷寒四五天,吐血不止的病例。作者指出,經文中“衄”字,向來只解釋為鼻出血,卻忽略了吐血也是內出血,張仲景並未限定為鼻出血,因此閱讀醫書不能死板。但麻黃湯雖是太陽經的常用藥,若非適宜的時機、經脈和體質,很容易造成傷害,不可輕易使用。
文中也引述了兩個因使用麻黃湯不當而導致嚴重後果的案例,一個是自負的醫生,用麻黃湯後目赤唇焦,最後病情惡化;另一個是藥客服用麻黃後吐血不止而死。這兩個案例都使用了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等藥物搶救,但最終都未能挽回。
楊氏認為,他見過許多傷寒病例,在邪氣在太陽經的時候,服用少量麻黃湯就能迅速見效。但從未用過超過一錢的劑量,而且不需要與桂枝同用。若非適宜的經脈和體質,就會像俞氏所說的那樣產生不良後果。他還見過一個溫病患者誤服麻黃,導致兩腮腫脹潰爛而死,十分可怕。
懷抱奇治療一個因積勞後感寒發熱的病人,醫生使用了麻黃湯,導致目赤鼻衄,痰中帶血,又用了小柴胡湯,舌頭乾燥無津液。懷抱奇診斷為勞倦兼陰虛,認為使用熱藥會耗傷津液,因此使用地黃湯,血止了,但精神仍未清醒,又用生脈散加當歸、棗仁、茯神、遠志,精神雖然安靜了,但舌苔仍然乾燥無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