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四 (12)
卷四 (12)
1. 痛風
韓飛霞治一都司案。
俞按:此證甚危,此論甚佳。乃以清燥湯一方收功者,蓋五志過極,皆為火鬱,此方連、柏以清火;蒼、曲以散郁;鬱熱能蒸濕,二苓、澤瀉以滲濕;濕熱甚則脾土衰,二朮、人參以助脾補元;濕熱勝則肺金困,參、耆、麥冬、五味助金以制木,使不生火;又火亢者水必虧,故兼歸、地養血;再合升、柴之升清,苓、瀉之降濁,恰與經絡奇邪吻合。所謂奇邪者,乃奇經之邪,故云非十二經中正疾也。
楊曰:凡用成方,必須與病吻合,如此乃佳,否則必須加減。
孫文垣治孫質庵案。
俞按:此案論治處方,俱極精當,葉案有藍本於此者。
祝茹穹治閩闈典試,半月前忽腿疼,兩腳筋縮,腳根縮黏至腿,寸步不能行,將一月,屢藥無效,咸以此為痿痹證。祝曰:非也。察其脈左寸忽洪忽澀,遲數無定棲,因其好飲冷酒,酒新則性熱燥,冷飲又犯寒濕,寒熱相搏,遂有此病。乃以川烏二錢去皮臍,麻黃二錢,兩股梢,一股根,蒼朮一錢,以甘草汁拌炒,白蒺藜一錢,去刺,酒蒸熟焙乾。同為末,每服一錢二分,用老酒熱服,蓋被出汗。
一服即能行動,三服而痊。
葉天士治嘉善周姓,體厚色蒼,患痛風,膝熱而足冷,痛處皆腫,夜間痛甚,發之甚時,巔頂如芒刺,根根發孔覺火突出,遍身躁熱不安,小便赤澀,口不作渴,脈沉細帶數。用生黃耆五錢,生於術三錢,熟附子七分,獨活五分,北細辛三分,防己一錢五分。四劑而諸證皆痊,惟腫痛久不愈,陽痿不舉。
接用知、柏、虎膝、龜板、蓯蓉、牛膝不應。改用烏頭、全蠍各一兩,穿山甲、黃柏各一錢,防己一兩五錢,麝香三錢,生馬料豆二兩,茵陳湯泛丸,每服一錢,開水下而愈。
俞按:此與《指南》所載治鮑姓周痹,用蜣螂、全蠍、地龍、穿山甲、蜂房、川烏、麝香、乳香,以無灰酒煮黑大豆汁法丸者,各有妙義,非淺見寡聞者所能窺測。
白話文:
【痛風】
這段文獻記載了古時醫家治療痛風的幾個案例和他們的療法。其中,韓飛霞治療一位都司官員的病案,病情相當危險,他採用「清燥湯」成功治療。這種湯藥配方中,黃連和黃柏用來清熱火,蒼朮和神麴有助於疏解鬱結,豬苓和澤瀉利於除濕,白朮、人參補脾益氣,黨參、黃耆、麥門冬、五味子增強肺功能以制肝火,當歸、生地滋養血液,升麻、柴胡調理清濁,整體配方與經絡中的邪氣相吻合,適應於非經絡正常疾病的情況。
楊氏提到,使用現成的藥方,必須要與病人的具體病症相匹配,否則需要做適當的調整。
孫文垣治療孫質庵的病案,診斷和治療都很精確,葉天士在某個案例中也有類似的治療方法。
祝茹穹治療一位考試監考官的腿痛,該病人兩腳筋縮,腳跟緊貼小腿,寸步難行,一個月內多次治療都無效,眾人都認為這是痿痹的症狀。祝醫生指出,這並不是痿痹,他發現病人脈象左寸部位時而洪大時而澀滯,節奏不定,判斷是因為病人喜歡喝冷酒,新酒性熱燥,冷飲又易受寒濕影響,寒熱交戰導致疾病。他使用川烏、麻黃、蒼朮、白蒺藜等藥材製成粉末,每次服用1.2錢,用熱酒送服,蓋上被子讓病人出汗。
病人服藥後立即能夠行走,三次服藥後病情完全康復。
葉天士治療嘉善縣的周姓患者,體格壯碩,皮膚蒼白,患有痛風,膝蓋熱而腳冷,疼痛處都腫脹,夜晚疼痛更甚,最嚴重的時候,頭頂像有針刺,全身燥熱不安,小便赤澀,口不渴,脈象沉細且帶數。他使用生黃耆、生於朮、熟附子、獨活、北細辛、防己等藥材,四劑後各種症狀都消失,但腫痛長時間未愈,出現陽痿。
接下來,他嘗試知母、黃柏、虎骨、龜板、蓯蓉、牛膝等藥物,效果不佳。於是改用烏頭、全蠍、穿山甲、黃柏、防己、麝香、生馬料豆、茵陳等藥材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1錢,用開水送服,最終病情痊癒。
葉天士的治療方式與《指南》中記載的鮑姓周痹的治療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,兩者都有其深奧的道理,非淺見寡聞者所能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