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四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1)

1.

高果哉治魏子一未發時,常患嘴唇乾燥,自服麥冬一兩,生地四錢,元參二錢,五味一錢,甘草六分,烏梅三個,雖有小效,而病根不去。果哉云:此證宜用神水。其法以鉛熔化,散澆於地成薄片,取起翦作長條數塊,以一頭鑽眼,懸吊於鍋,鍋內置燒酒,燒酒之上,仰張一盆,與鉛片相近,使酒沸而氣上衝於鉛片,鉛片上有水滴下盆內,謂之神水。取服之,以此水從下而上,能升腎中之水,救上之乾燥也。

俞按:神水亦古方所載,得高公之釋,其義始明。

雄按:何西池《醫碥》所云甑氣水之功,似勝於此,而取之亦較易也。

白話文:

在過去,高果哉治療魏子一時,在病症未發作前,魏子一常常有嘴脣乾燥的問題。他自己服用麥冬一兩,生地四錢,元參二錢,五味一錢,甘草六分,烏梅三個,雖然有些效果,但病根仍未根除。高果哉說:這種病症應該使用神水來治療。

其製作方法是將鉛熔化後,灑在地上形成薄片,然後剪成幾塊長條形狀,並在一端鑽孔,將它們懸掛在鍋上,鍋內放置燒酒,燒酒上方再倒扣一個盆子,讓其接近鉛片,當燒酒加熱至沸騰,蒸氣沖擊到鉛片,鉛片上的水珠會滴入盆中,這就是所謂的神水。飲用這種水,因為它能由下往上,提升腎臟中的水分,進而改善上部的乾燥。

俞按:神水的使用在古方中已有記載,經過高公的解釋,我們才真正理解它的意義。

雄按:何西池在《醫碥》中提到的甑氣水功效似乎比這個更好,而且取得也比較容易。

2.

易思蘭治一人患齒病案。

俞按:此案醫理講得最精。由於脈象診得的真,而更運以巧思,斯發無不中矣。清胃散之庸,誠不足責,即泛用滋陰藥,亦難應手。只此三味,詮解甚明,信乎缺一味不可,多一味不必也。余鄉有患齒痛數年,諸藥不效者,葉天士先生用山萸肉、五味子、女貞、旱蓮各三錢,牛膝、青鹽各一錢而全愈。此取酸鹹下降,引腎經之火歸宿腎經,可與易公之方並垂不朽,而其義各別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談的是易思蘭醫生治療一位牙齒疾病患者的案例。

俞醫師認為,這個案例在醫學理論上的解析非常精闢。因為脈象診斷的非常準確,加上靈活的思考,因此治療效果顯著。清胃散這種常見藥物,確實無法達到良好療效,即使廣泛使用滋補陰虛的藥物,也未必能立竿見影。然而,僅用這三種藥物,解釋非常清晰,確實少一種不行,多一種也不必。在我的家鄉,有位患者牙痛多年,各種藥物都無法緩解,葉天士醫生使用山茱萸、五味子、女貞、旱蓮各三錢,牛膝、青鹽各一錢,結果完全康復。這種方法是利用酸鹹性質向下引導,使腎臟的火氣回歸腎臟,可以和易醫生的治療方法並列為永恆的經典,但兩者的理論基礎各有特色。

3. 黃疸

仲淳曰:顧仲恭遭鼓盆之戚,復患病在床。一醫診視,驚訝而出,謂其旦晚就木,因延余診之,左手三部俱平和,右手寸尺亦無恙,獨關部杳然不見。諦視其形色,雖尪羸而神氣安靜。余詢之曾大怒乎?曰:然。余曰:此怒則氣並於肝,而脾土受邪之證也。經云大怒則形色絕,況一部之脈乎?甚不足怪。

第脾有積滯,目中微帶黃色,恐成黃疸。後果遍體發黃。服茵陳利水平肝順氣藥,數劑而痊。

俞按:《金匱》云:病疸當以十八日為期,治之十日以上瘥,反劇者為難治。就餘生平所驗,分毫不爽。有先因他病而後發黃者,有先發黃而後現他病者,必於半月一月之內退盡其黃,則他病亦可治。設或他病先瘥而黃不能退,至一年半載仍黃者,必復現他病以致死。大抵酒傷及有鬱結與胃脘痛,皆發黃之根基,而泄瀉腫脹不食,乃發黃之末路。

若時行病發黃,亦多死證,諺曰瘟黃也。惟元氣實者,審其為瘀血,為濕熱,逐之清之,得黃退熱亦退乃可無虞。古人醫案,俱未有說及久黃者,可為余言之一證。即如此條關脈不見,亦云數劑而痊,要知因於大怒,偶然不見耳。若並未動怒,關脈連日不見,目中微帶黃色,即為脾絕之徵,死無疑矣。

白話文:

仲淳說:我的朋友仲恭剛經歷喪妻之痛,隨後又臥病在牀。有位醫生為他診斷後,驚訝地離開,並預測他將不久人世。於是請我去為他看診。我檢查他的脈象,左手三部位的脈象都平和,右手除了關部之外也都正常,唯獨關部的脈象非常微弱,幾乎察覺不到。仔細觀察他的外貌,雖然身體瘦弱,但神色平靜。我問他最近是否非常生氣過?他回答說是的。我解釋說,這是因為生氣導致氣血集中在肝臟,進而影響脾臟的症狀。根據古籍記載,大怒會使面色改變,何況是單一部位的脈象呢?這一點也不奇怪。

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脾臟有積滯,眼睛略帶黃色,可能將發展成黃疸。後來,他的全身果然變黃。我開了茵陳、利水、平肝、順氣的藥方,經過幾次服藥後,病情好轉。

俞醫師補充:《金匱》提到,黃疸病應在十八天內治療,如果十天以上病情沒有改善反而惡化,就較難治療。根據我個人經驗,這種說法非常準確。有的病人先有其他疾病,之後纔出現黃疸;有的病人則是先黃疸,再出現其他病症。如果能在一個月內讓黃疸完全消退,那麼其他疾病也能得到治療。但是,如果其他疾病先康復,而黃疸無法消退,持續半年以上仍然黃疸,那麼可能會出現其他疾病,甚至導致死亡。通常,酒精傷害、鬱悶情緒和胃痛等,都是引發黃疸的根源,而腹瀉、浮腫和食慾不振,則是黃疸晚期的症狀。

若是流行性疾病導致的黃疸,多數情況下會有生命危險,俗稱為瘟黃。只有元氣旺盛的人,經過詳細檢查確定是瘀血或濕熱導致,進行適當的治療,黃疸和發燒都能得到控制,才能確保安全。古代醫學案例中,很少提及長期黃疸的情況,這可以作為我上述觀點的一個佐證。就像這位病人,關部脈象消失,但也只用了幾次藥就痊癒了,要知道這是因為大怒導致的,只是偶爾現象。但如果未曾生氣,關部脈象卻連續多日消失,且眼睛略帶黃色,那就是脾臟功能衰竭的徵兆,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
4. 麻木

俞東扶曰:麻多在於手足者,以四末道遠氣餒,則衛行遲而難到也。故麻不兼木,必屬氣虛,否則風痰。凡脈浮而軟,或大而弱者,氣虛也;脈浮而滑,按之不衰者,風痰也。若麻木兼作,則有寒濕、積痰、死血之殊,其脈有沉遲滑實與沉澀而芤之分矣。

楊曰:語語精當,宜熟識之。

白話文:

俞東扶說:麻木常發生在手腳,因為這些肢端部位距離心臟較遠,氣血供應相對較弱,導致防禦機能運行緩慢,不易到達。因此,如果只有麻木而不伴有冰冷感,通常是氣血不足,否則可能是風濕或痰阻所致。凡是脈象浮而軟,或者大而弱的,是氣血不足的表現;脈象浮而滑,按壓下去力度不減的,則是風濕或痰阻的現象。如果麻木和冰冷感同時出現,則可能分別是寒濕、積痰或死血造成的,其脈象會有沉遲滑實或沉澀而芤的不同。

楊氏評論:這些觀點非常精確到位,應該熟記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