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心脾痛

(雄按:系胃脘痛也)

丹溪治一人以酒飲牛乳,患心疼案。

又治一婦春末心脾疼案。

俞按:二人脈象俱是虛寒,而皆以濕熱治者,上條屢服熱藥不效,且年久飲食無礙,大便或秘或泄,知其為停飲也。後條以胸前畏熱喜涼,及脈沉細澀為據。所謂稍重則絕者,以細澀故也,與闊大而軟之虛寒不同矣。故加黃連、滑石。遍觀丹溪案,凡脈弦細澀者,俱不用溫藥,想其閱歷多而認得真也。

遊以春治一嫠婦,年三十餘,忽午後吐酸水碗許,至未時心前作痛,至申時痛甚暈去,不知人事,至戌方蘇,每日如此,屢治不效。遊用二陳下氣之劑亦不效。熟思之,忽憶《針經》有云:未申時,氣行膀胱。想有瘀血滯於此經致然。遂用歸尾、紅花各三錢,乾漆五錢,煎服,吐止痛定,暈亦不發。

次日復進一帖,第三日加大黃、桃仁飲之,小便去凝血三四碗而痊。

俞按:先吐酸水,然後心前作痛,醫者必認胃病,而以痰氣兼濕熱治,或兼寒濕治耳。乃從所發之時,想到氣行於小腸膀胱,果得小便去凝血而愈。《內經》所謂病在上求之下也。此豈庸手所能辨?

雄按:還當以脈象別證兼參,未可謂未申時之痛厥,即是瘀滯膀胱,而可用峻藥也。讀者慎毋印定眼目。

吳人峰之室,胃脘作痛,兩脅脹急,痛一陣則汗出一番,兩顴紅,唇口亦紅,飲食入口即吐者三日夜矣。孫文垣診之,兩寸脈洪大,兩尺沉微。孫以井水半碗,百沸湯半碗,名曰陰陽湯,調元明粉一錢五分服之,不惟不吐,痛減半矣。少頃大便行三次,因食豆腐及粥太早而痛復作,唇臉皆紅,此必有蟲,故如是也。

與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烏梅、川椒、五靈脂、杏仁,水煎服,痛定大半,再以蒼朮、厚朴、山楂、枳實、茯苓、延胡、香附,一帖痛全止。但心背皮膚外疼,不能著席而眠,以芎、歸、苓、朮、橘、半、厚朴、腹皮、香附、甘草,調養全愈。

李士材治章魯齋,暑月心中大痛,服香薷飲痛尤甚,寸口弦急,乃痰食交結也。服香砂二陳湯兩帖,痛雖略減,因苦煩悶,更以胃苓湯加半夏二錢,大黃三錢,下黑矢數枚,痛減三四,再加大黃一錢,下膠痰十數碗始安。

嘉善一人胃脘痛,胸膈痞塞,向作痰治氣治,均不效。後服控涎丹,數日大瀉不止,上稍舒而體倦甚,遂以六君子湯數帖,精神漸復,而痛脹如前矣。(雄按:先攻後補,原是治病法程,但中虛停飲,宜攻補並用。余治黃某久患此症,諸藥不效,以六君去甘草送服控涎丹,數劑而瘳。

)薛生白用千金子煎湯,磨沉香、木香、檀香、丁香,服一月而全愈,服時亦作瀉,薛云無妨。故守其法而收功。(雄按:此方可名千金五香飲,服此能痊,蓋氣鬱飲停之病也。)

白話文:

心脾痛

丹溪治療一人因飲酒牛乳而心痛。又治療一女子在春末時心脾疼痛。

二人脈象皆虛寒,卻皆以濕熱之法治療,前者屢服熱藥無效,且多年飲食無礙,大便時秘時泄,可知為停飲。後者以胸前畏熱喜涼,脈沉細澀為據。所謂稍重則絕,是因為脈細澀之故,與脈闊大而軟的虛寒不同。故加用黃連、滑石。遍觀丹溪的病例,凡脈弦細澀者,皆不用溫藥,想來他的經驗豐富,能辨證準確。

遊氏用春末之時治療一位寡婦,三十多歲,午後突然嘔吐酸水約一碗,未時心前作痛,申時疼痛加劇,暈厥不省人事,戌時才甦醒,每日如此,屢治無效。遊氏用二陳湯下氣也不見效。仔細思考後,想起《針經》記載:未申時,氣行膀胱。於是猜想是有瘀血滯留在膀胱經導致如此。遂用當歸尾、紅花各三錢,乾漆五錢煎服,嘔吐停止,疼痛減輕,暈厥也不再發作。

次日再服用一劑,第三日加大黃、桃仁服用,小便排出凝血三四碗而痊癒。

先嘔吐酸水,然後心前作痛,醫生必定認為是胃病,而用痰氣兼濕熱治療,或兼寒濕治療。卻從發病時間,想到氣行於小腸膀胱,果真小便排出凝血而痊癒。《內經》所說病在上求之下也。這豈是庸醫所能辨別?

還需以脈象、其他症狀共同參考,不能說未申時疼痛暈厥,就是瘀血滯留在膀胱,而可以使用峻猛藥物。讀者應謹慎,不可盲目照搬。

吳人峰之妻胃脘作痛,兩脅脹滿急痛,一陣陣疼痛,每次痛後便出汗,兩顴紅潤,嘴唇也紅,飲食入口即吐,持續三日夜。孫文垣診治,發現寸脈洪大,尺脈沉微。孫氏用井水半碗,開水半碗,名曰陰陽湯,調和元明粉一錢五分服用,不僅止吐,疼痛減輕一半。少頃大便三次,因太早食用豆腐和粥,疼痛復發,唇臉皆紅,這必定是蟲積,所以才會這樣。

於是服用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烏梅、川椒、五靈脂、杏仁,水煎服,疼痛減輕大半,再用蒼朮、厚朴、山楂、枳實、茯苓、延胡索、香附,一劑疼痛完全停止。但心背皮膚仍有疼痛,不能著床睡覺,於是用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蒼朮、橘皮、半夏、厚朴、厚皮、香附、甘草調養,痊癒。

李士材治療章魯齋,夏季心中劇痛,服用香薷飲後疼痛加劇,寸脈弦急,這是痰食交結。服用香砂二陳湯兩劑,疼痛雖略減,因苦煩悶,更用胃苓湯加半夏二錢,大黃三錢,下利黑色糞便數枚,疼痛減輕三四分,再加大黃一錢,下利膠狀痰十數碗才痊癒。

嘉善一人胃脘疼痛,胸膈痞塞,以前用治療痰濁、氣滯的方法均無效。後來服用控涎丹,數日大瀉不止,症狀略有緩解,但身體十分疲倦,於是服用六君子湯數劑,精神漸復,但疼痛脹滿如前。(先攻後補,是治療疾病的步驟,但如果本體虛弱,停飲內停,則宜攻補並用。我治療黃某久患此症,諸藥無效,用六君子湯去甘草,送服控涎丹,數劑而癒。)薛生白用千金子煎湯,研磨沉香、木香、檀香、丁香,服用一月而痊癒,服藥期間也腹瀉,薛氏說無妨,所以遵循其法而奏效。(此方可名千金五香飲,服用此方能痊癒,這是氣鬱飲停的病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