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二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0)

1. 血證

又按:吐血一證,近日最多,有有因而患之者,亦有無因而患之者。外因六淫之邪,動血猶輕;內因酒色憂憤,動血為重。及不內外因,作勞舉重,忍飢疾行,皆使失血,然尚可求其因而治之。若與諸項並不相犯,無端而吐血,此則最重。《內經》謂地居太虛之中,大氣舉之也。

大氣偶泄,即有地震山崩之患,而水不安瀾,或溢或竭。人身亦然。大氣厚足以包固,縱犯三因,亦成他病,不至吐血;大氣衰不能擔護,如堤薄而水易漏,堤塌則水必決也。世人只守血熱妄行一說,誤矣。至繆氏治吐血三訣,舉世奉為明訓,實未細繹其義耳!首條云宜行血不宜止血固是,然行血之藥,惟有大黃,所謂血以下行為順也。又須看其血證之久新,與失血之多少而去取之。

蓋宜下於妄行之初,不宜下於脫血之後也。今本文不註明行血者何藥,但云行血則血循經絡,致近日有多服山羊血而死者,安知不誤於此句?至於血來洶湧,必須止之,古方花蕊石散、十灰散及童便、墨汁等,皆欲其止也。止之後或消或補,尚可緩商,任其吐而不思所以止之,何從求活?特是止血之法,貴於虛實寒熱認得清,斯於補瀉溫涼用得當耳。

本文云止之則血凝,血凝則發熱惡食而病日錮,抑思今之吐血者,每多發熱惡食,何嘗由於血凝耶?果系血凝,則仲景大黃蟅蟲丸尚可救之,只慮血去無算,陰虛則病,陰竭則死,奈之何哉!此條宜補肝,不宜伐肝,注謂養肝則肝氣平,而血有所歸,伐之則肝虛不能藏血,血愈不止,此說誠妙。然亦要看脈象若何,肝陰固宜養,肝陽亦宜制。

設遇木火兩亢,血隨氣逆者,則抑青丸、龍膽瀉肝湯、醋製大黃、桃仁、枳殼、青鉛、鐵鏽水等,何嘗禁用。蓋用得其道,則伐之即所以補之,不得其道,而徒奉熟地、當歸、萸肉、枸杞等為補肝之藥則謬矣。(雄按:諸病皆然,醫宜識此。)末條宜降氣。夫氣有虛實,亦分寒熱。

血證之氣虛者多,實者少,熱者多,寒者少,惟恃強善怒之人,肝氣實而吐血往往有之,抑肝清肝,宜降氣,又宜降火矣。他如肺氣虛而不降,則生脈散、觀音應夢散;中氣虛而不降,則四君子、參橘煎;腎陽虛不能納氣而不降,則八味、黑錫丹;腎陰虛不能納氣而不降,則大補陰丸、三才封髓丹。

必求其所以不降之故而治之,斯為善降,烏可恃韭汁、蘇子、降香為下氣藥耶?(雄按:凡用藥之道,不論何病,皆當求其所以然之故而用之,不獨此也。)至不宜降火之句,醫中狡獪者藉為口實,輒稱吐血服生地、麥冬必成勞病,隨將假阿膠售人以代二物。(雄按:即不售假阿膠者,亦藉此為口實,不問其病因,輒用人參、熟地、甘草、乾薑、附、桂、黃耆等熱補藥以誤人矣。

白話文:

血證

吐血這種病症,近來非常常見,有些是因為有誘發原因而致病,有些則沒有明顯原因。外在因素如六淫邪氣,引起出血較輕;內在因素如酒色過度、憂思憤怒,引起出血則較為嚴重。即使沒有明顯的外內因,過度勞累、舉重、忍飢挨餓、急速行走等,也都會導致失血,但這些情況仍可追溯其原因來治療。如果以上這些因素都不存在,無緣無故地吐血,這就是最嚴重的情況了。《內經》說人體居於天地之間,靠大氣來維持運轉。

大氣一旦洩漏,就會發生地震山崩之類的災難,水也不安寧,或氾濫成災,或乾涸見底。人體也一樣,如果大氣充足能保護身體,即使犯了上述三種內因,也只會導致其他疾病,不至於吐血;如果大氣衰弱,不能保護身體,就像堤壩薄弱,水容易滲漏,堤壩崩塌,水就會決堤一樣。世人只執著於血熱妄行一種說法,這是錯誤的。繆氏治療吐血的三個訣竅,被世人奉為圭臬,但實際上並沒有仔細推敲其含義!第一條說宜行血不宜止血是對的,但是行血的藥物,只有大黃,所謂「血以下行為順」也。還要根據出血的久新程度及失血的多少來決定用藥。

一般來說,應該在妄行之初就應該下行血液,不應該在脫血之後才下行血液。本文沒有明確說明行血的藥物是什麼,只說行血則血循經絡,近來有多人服用山羊血而死亡的案例,難道不是誤解了這句話嗎?至於出血洶湧,必須止血,古方花蕊石散、十灰散以及童便、墨汁等,都是為了止血。止血之後,是否要消腫或補益,可以再考慮,任其出血而不考慮止血的方法,怎麼能求得生存呢?特別是止血的方法,關鍵在於要清楚辨別虛實寒熱,才能恰當地使用補瀉溫涼的方法。

本文說止血會使血液凝固,血液凝固會導致發熱惡心厭食,病情日益加重,但是想想現在吐血的人,大多數都發熱惡心厭食,怎麼可能是因為血液凝固呢?如果真是血液凝固,那麼仲景的大黃蟅蟲丸還可以救治,只是擔心出血太多,陰虛則生病,陰氣耗盡則死亡,那該怎麼辦呢!這一點應該補益肝臟,不應該損傷肝臟,註釋說養肝則肝氣平和,血液有歸宿,損傷肝臟則肝虛不能藏血,出血會愈演愈烈,這個說法確實很精妙。但是也要看脈象如何,肝陰不足應該滋養,肝陽亢盛也應該抑制。

如果遇到木火兩旺,血液隨氣逆上,那麼服用抑青丸、龍膽瀉肝湯、醋製大黃、桃仁、枳殼、青鉛、鐵鏽水等,又何嘗不能使用呢?如果用得恰當,那麼瀉法就是補法,如果用得不對,只單純使用熟地、當歸、吳茱萸肉、枸杞等補肝藥物,那就錯了。(雄按:所有疾病都是如此,醫生應該明白這個道理。)最後一條是宜降氣。氣有虛實,也分寒熱。

血證中氣虛的多,氣實的少,熱證的多,寒證的少,只有那些性格強勢易怒的人,肝氣實而吐血的情況比較常見,抑制肝氣、清熱瀉肝,應該降氣,也應該降火。其他情況,如肺氣虛而不降,則用生脈散、觀音應夢散;中氣虛而不降,則用四君子湯、參橘煎;腎陽虛不能納氣而不降,則用八味地黃丸、黑錫丹;腎陰虛不能納氣而不降,則用大補陰丸、三才封髓丹。

必須找到其不降的原因來治療,這就是善於降氣的方法,怎麼能依靠韭汁、蘇子、降香等作為降氣藥物呢?(雄按:凡是使用藥物的方法,不管是什麼病,都應該找到其所以然的原因來使用,不只是這個病症。)至於不宜降火的說法,醫界一些奸詐的人以此為藉口,就說服用生地、麥冬治療吐血會導致勞損,隨後就用假阿膠賣給病人代替這兩種藥物。(雄按:即使不是賣假阿膠的人,也以此為藉口,不問病因,就使用人參、熟地、甘草、乾薑、附子、桂枝、黃耆等溫熱補藥來誤導病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