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血證
俞按:兩尺沉實,決其少腹有瘀,因瘀而蒸熱,因蒸熱而吐血,蓋從脈象認得病根,故大下之而病根拔也。
喻氏治顧枚先案。
俞按:此條議論制方夐絕人寰,豈西昌真有隔垣之見,如長桑、元化哉?亦惟熟於《內經》,而善於運用,則引集經義,證合病機,頭頭是道,無勉強附會之類矣。士材云:熟讀而精靈自啟,深思而神鬼可通。誠哉是言也!
周慎齋治陳姓人,年三十五歲,性嗜酒色,忽患吐血,一日三五次,不思飲食,每日吃粥一碗,滾酒反用數杯,次日侵晨再吃粥,前粥盡行吐出,吐後反腹脹,時時作痛嘔酸,晝夜不眠,飲滾酒數杯略可,來日亦如此,近七月矣。醫人並無言及是積血者,俱言不可治。周診之,六脈短數,曰吐後宜寬反脹,吃滾酒略可,此積血之證也。
蓋酒是邪陽,色亦邪陽,邪陽勝則正陽衰,又兼怒氣傷肝,肝不藏血,思慮傷脾,脾不統血,中氣大虛,血不歸絡,積血中焦無疑。宜吐宜利,但脾胃大虛,不使陽氣升發,陰寒何由而消?先用六君子湯,白朮以蒼朮制之,加丁香溫胃,草蔻治中脘痛,三十餘帖,再用良薑一兩,百年陳壁土四兩同煎,待土化切片,陳皮去白,草蔻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胡椒、丁香各五錢,細辛四錢,共為末,空心清鹽湯或酒送下二錢。此藥專在扶陽,積血因陰寒凝結,陽旺而陰自化。
服藥後血從下行者吉,乃血從上吐,約六七碗,胸中悶亂,手足厥冷,不省人事,急煎人參五錢,炮姜八分,遂靜定。後胸中悶亂,臍下火起而昏,用茯苓補心湯一劑而安。後用六味加炮薑、人參而痊。
俞按:此條認病有卓見,用藥有妙解,與吐血治法絕不相關,因在血止後得吐反脹,當治其脹耳。案中邪陽勝則正陽衰,至言也。凡人逞欲,藉酒為助,自覺陽強可喜,不知仍靠命門真陽作主。迨欲既遂而邪陽息,真陽始寧。欲火頻起頻息,真陽必漸用漸衰。或欲起而勿遂其欲,似與真陽無損。
然如燈火本明,而於燈下另添一火以逼之,此火漸旺,則燈火漸滅,理更可悟。故凡中年之後,多病之人,必以閉關為福,尤以泊然不起欲火為大福也。
張路玉治陶震涵子,勞傷咳嗽失血,勢如泉湧,服生地汁、墨汁不止,用熱童溲二升而止。張診其脈弦大而虛,自汗喘乏,至夜則煩擾不寧,與當歸補血湯,四帖而熱除。時覺左脅刺痛,按之漉漉有聲,此少年喜酒負氣,嘗與人鬥很所致。與澤術麋銜湯加生藕汁調服,大便即下累累紫黑血塊,數日乃盡。
後與四烏鰂一藘茹為末,分四服,入黃牝雞腹中煮啖,留藥蜜丸,盡劑而血不復來矣。
俞按:自汗喘乏,脈弦大而虛,不混投地黃湯、生脈散,高矣。用補血湯者,以其夜間煩擾不寧耳。至因脅痛,想及鬥很,則此人形色必壯實,故消瘀不補益,最為得法。
白話文:
血證
俞氏評註:診脈發現患者兩尺脈沉實,斷定少腹有瘀血,瘀血導致蒸熱,蒸熱則引起吐血。這是從脈象辨識出病根,因此採用大下法將病根清除。
喻氏治療顧枚先的案例。
俞氏評註:此治療方案的設想獨具匠心,難道西昌真有隔牆而能看透病症的奇人,如同古代的長桑君、扁鵲嗎?這需要對《內經》非常熟悉,並善於運用經義,根據病機確證,才能做到條理清晰,沒有牽強附會之處。士材說:熟讀醫書就能開啟智慧,深入思考就能通曉神鬼之理。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!
周慎齋治療一位35歲陳姓男子,此人嗜酒好色,突然吐血,一日三到五次,不思飲食,每天只吃一碗粥,反覆飲用幾杯滾燙的酒,次日清晨再吃粥,前一天的粥都吐出來了,吐後反而腹脹,時常疼痛、嘔酸,晝夜難眠,喝幾杯滾燙的酒稍微舒服些,隔天又如此,已經持續近七個月了。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,認為此病不可治。周慎齋診脈發現六脈短數,認為吐後反而腹脹,喝滾燙的酒略有好轉,這是積血的症狀。
因為酒和縱慾都是邪陽,邪陽盛則正陽衰,加上怒氣傷肝,肝失藏血;思慮傷脾,脾失統血;中氣大虛,血液不能歸於經絡,瘀血停積於中焦,這是毫無疑問的。治療當宜吐宜瀉,但脾胃大虛,不能使陽氣上升,陰寒又如何消散呢?於是先用六君子湯,用蒼朮制白朮,加入丁香溫胃,草蔻治中脘痛,服用了三十多劑後,再用良薑一兩,百年陳壁土四兩同煎,待土煎化後切片,陳皮去白,草蔻、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胡椒、丁香各五錢,細辛四錢,共研成末,空腹用淡鹽湯或酒送服二錢。此方專門扶助陽氣,積血是由於陰寒凝結,陽氣旺盛,陰寒自然消散。
服藥後,如果血從下排出則預後良好。這位患者是血從上吐,大約吐了六七碗,胸悶氣亂,手足厥冷,不省人事,立即煎服人參五錢,炮薑八分,病情才穩定下來。後來又出現胸悶氣亂,臍下火熱而昏迷,用茯苓補心湯一劑便安靜下來。之後用六味地黃丸加炮薑、人參而痊癒。
俞氏評註:此案例診斷獨到,用藥巧妙,與一般的吐血治療方法截然不同,因為血止後出現腹脹,重點在於治療腹脹。案例中提到邪陽盛則正陽衰,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。凡人縱慾,借酒助興,自以為陽氣旺盛,卻不知仍依靠命門真陽。等到慾望滿足,邪陽消退,真陽才能恢復。如果慾火頻起頻消,真陽必然逐漸衰弱。如果慾火產生但沒有滿足,似乎對真陽沒有損害。
然而,就好比燈火本來明亮,卻在燈下另外添一盞火去逼迫它,這盞火越來越旺,燈火就會漸漸熄滅,道理亦是如此。因此,中年以後,多病的人,一定要保養身體,尤其要避免慾火,這是最重要的。
張路玉治療陶震涵的兒子,因勞傷咳嗽失血,血流如湧,服用生地汁、墨汁都止不住,用溫熱的童尿二升才止住。張路玉診其脈弦大而虛,自汗、喘乏,晚上煩躁不安,於是用當歸補血湯,四劑後熱退。患者時感左脅刺痛,按之有漉漉聲,這是因為年輕人嗜酒逞強,經常與人爭鬥所致。於是給予澤瀉、柴胡湯加生藕汁服用,大便排出大量紫黑色血塊,數日後才排盡。
之後用四物湯加藘茹研末,分四次服用,放入黃母雞腹中燉煮服用,餘藥製成蜜丸,服完藥後血就不再流了。
俞氏評註:自汗、喘乏,脈弦大而虛,沒有貿然使用地黃湯、生脈散,治療方法很高明。使用補血湯是因為患者夜間煩躁不安。至於因脅痛想到爭鬥,說明此人體質強壯,因此消瘀而不補益,這是最為恰當的治療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