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二 (11)
卷二 (11)
1. 血證
)不知世之一見血證,概用生地、麥冬,誠應訶責,若將二特屏棄,豈非因噎廢食乎?(雄按:豈但此耶,甚有凡屬清涼之品,如沙參、竹茹等藥,一概視同砒鴆者矣。)餘生平所見血溢上竅之人,合乎丹溪所謂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者,十居八九;合乎仁齋所謂陽虛陰必走者,百中一二而已。惟虛而有火者,清補並用;虛而無火者,氣血兼培。
或宜降火,或不宜降火,總無一定之法也。若謂服苦寒藥必死,則仲景《金匱》之瀉心湯,不幾為罪之魁哉!
楊曰:舒馳遠於虛損失血,極斥滋陰之謬,陳修園亦主此說,或俱未見此等證乎?
白話文:
血證的治療,許多人一看到出血就用生地、麥冬,實在應該批評指正。如果完全不用這兩種藥,豈不是因噎廢食嗎?(註:不只是這兩種藥,甚至所有性質偏涼的藥物,像沙參、竹茹等,都被一概視為毒藥一樣。)我平生所見的上吐下瀉出血的病人,多半符合朱丹溪所說的「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」的證型,佔八九成;符合張介賓(仁齋)所說的「陽虛則陰必走」的證型,則只有百中一二。只有陰虛而又有火熱的,才需要清熱滋陰並用;陰虛而沒有火熱的,則需要補益氣血。
要不要瀉火,沒有固定的方法。如果說服用苦寒藥物必定會死,那麼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裡的瀉心湯,豈不是罪魁禍首嗎?
楊氏認為:舒馳遠對於因虛損而失血的病人,極力批判滋陰的錯誤做法,陳修園也贊同這個觀點,或許他們都沒見過這些證型吧?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