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二 (7)
卷二 (7)
1. 發熱
俞按:此案認為腎虛火不歸元,大劑補腎,寒因熱用,與證極合,與脈似有未合,然其講理取譬,真堪嘉惠後人。
雄按:陰虛陽浮,於大劑壯水之中,反佐附子以從治,立方甚佳。取譬之義,仍是陰能攝陽,陽以陰為基之旨,並無新異也。
孫文垣治徐三泉令郎,每下午發熱,直至天明,夜熱更甚,右脅脹痛,咳嗽吊疼,以瘧治罔效,延及二十餘日,熱不退。後醫謂為虛熱,投以參、術,痛益增。孫診之,左弦大,右滑大搏指。乃曰:《內經》云:左右者,陰陽之道路。據脈,肝膽之火為痰所凝,必勉強作文,過思不決,木火之性不得通達,鬱而致疼。
夜甚者,肝邪實也。初治只當通調肝氣,一劑可瘳,誤以為瘧,燥動其火,補以參、術,閉塞其氣,致汗不出,而舌苔如沉香色,熱之極矣。乃以小陷胸湯,用大栝蔞一兩,黃連三錢,半夏二錢,加前胡、青皮各一錢煎服,夜以當歸龍薈丸微下之,遂痛止熱退而安。
又治潘宅小价,年十六七;發熱於午後,醫者以為陰虛,用滋陰降火藥三十餘劑,熱益加,且腹中漸脹,面色青白。仍以六味地黃湯加知、柏、麥冬、五味之類,又三十劑,而腹大如斗,堅如石,飲食大減,發黃成穗,額亮口渴,兩腿大肉消盡,眼大面小,肌膚枯燥如松樹皮,奄奄一骷髏耳。孫觀其目之神,尚五分存。
乃曰:證非死候,為用藥者誤耳。譬之樹木,若根本壞而枝葉枯焦,非力可生,今之焦枯,乃斧斤傷其枝葉,而根本未傷,設灌溉有方,猶可冀生。(雄按:藥無定性,總以對症者為良,故用失其宜,滋補即是斧斤,用得其宜,攻伐亦為灌溉。世人昧此,不問何症,喜服補劑,至死不悟,可嘆也!)以神授丹日用一丸,煮豬肉四兩伺之。十日腹軟其半,熱亦消其半,神色漸好。
潘問此何證?孫曰:此疳積證也。誤認為虛,而用滋陰之藥,是以滯益滯,腹焉得不大不堅?況此熱乃濕熱,由脾虛所致,補陰之藥皆濕類,熱得濕而益甚矣,蓋脾屬土,喜燥惡濕。令以大蘆薈丸、肥兒丸調理一月全瘳。
俞按:發熱有二大局:一系外因,《內經》所謂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;一系內因,《內經》所謂陰虛則發熱也。然傷寒之類,已有風、暑、濕、風溫、風濕、濕熱、溫病、熱病、癉瘧、腳氣十餘種分別;若內因自陰虛之外,如勞倦內傷,陰盛格陽,氣虛血虛,火鬱陽郁,停食傷酒,伏痰積飲,瘀血瘡瘍,頭緒不更多乎?得其因又當分其經,而十二經之外,又有奇經,如陽維為病發寒熱,此非可以瘧治者,故臨證貴乎細辨也,即如孫公二案,一系肝經鬱火,一系疳積似勞,非其明眼,安能奏功。
白話文:
發熱
俞氏評述:此案例認為腎臟虛弱,導致虛火不歸於腎臟本位,因此採用大劑量補腎的藥方,寒證用熱藥治療,與病症十分符合,但與脈象似乎略有不符。然而,其論證方法和比喻,確實值得後人學習借鑒。
雄氏評述:此案例屬於陰虛陽亢的症狀,在大劑量滋陰的同時,反佐以附子溫陽,處方設計非常精妙。其比喻的意義,仍然是陰精能攝斂陽氣,陽氣以陰精為基礎的道理,並無新意。
孫文垣醫治徐三泉的兒子,病人每天下午發熱,一直持續到天明,夜晚發熱更甚,右脅肋脹痛,咳嗽時胸痛,用治療瘧疾的方法無效,延誤了二十多天,熱症仍未退去。其他醫生認為是虛熱,使用人參、黃芪等補藥,結果疼痛加劇。孫文垣診斷時發現,左側脈象弦大,右側脈象滑大有力。於是說:《內經》說:「左右」是陰陽的通道。根據脈象判斷,肝膽之火因痰濕凝聚而不得通暢,病人必定是思慮過度,肝木之火不能順利運行,鬱積而致疼痛。
夜晚加重,是肝邪實證。最初治療應該通調肝氣,一劑藥即可痊癒,誤認為瘧疾,反而燥動其火,再用人參、黃芪補益,反而閉塞了氣機,導致汗液不出,舌苔呈現沉香色,熱症達到極點。於是使用小陷胸湯,加大劑量的天花粉,黃連、半夏,並加入前胡、青皮,晚上再服用少量當歸龍薈丸以緩瀉,疼痛和發熱隨即痊癒。
又治療潘家小女孩,十六七歲;午後發熱,醫生認為是陰虛,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三十多劑,熱症反而加重,並且腹部逐漸脹大,面色青白。又用六味地黃湯加知母、黃柏、麥冬、五味子等藥物,又服用了三十劑,腹部脹得像個斗,堅硬如石,食慾大大減少,皮膚發黃,額頭明亮,口渴,兩腿肌肉消瘦,眼睛大而臉小,皮膚乾燥粗糙像松樹皮一樣,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了。孫文垣觀察她的眼神,尚存五分精神。
於是說:此症狀並非絕症,是因用藥錯誤所致。比喻為樹木,如果樹根壞了,枝葉枯萎,是無法挽救的;現在的枯萎,是像用斧頭砍傷了枝葉,而樹根沒有受損,如果灌溉得法,還是可以期望它生長的。(雄氏評述:藥物沒有固定的效力,總是以對症下藥為佳,因此用藥不當,滋補就如同砍伐樹枝,用藥得當,即使是攻伐之法也如同灌溉。世人不明此理,不問何種病症,都喜歡服用補藥,到死也不明白,真是可悲啊!)使用神授丹每日一丸,用四兩豬肉燉煮服用。十天後腹部軟化了一半,發熱也減輕了一半,面色漸好。
潘氏詢問這是什麼病症?孫文垣說:這是疳積證。誤認為是虛症,而使用滋陰的藥物,結果導致積滯更加嚴重,腹部怎能不大、不硬?何況這種發熱是濕熱,是由脾虛引起的,補陰的藥物大多是濕性的,熱邪遇到濕氣會更加嚴重,因為脾屬土,喜燥惡濕。於是用大蘆薈丸、肥兒丸調理,一個月後痊癒。
俞氏評述:發熱大致分兩種情況:一是外感,內經中所說的熱病,都是傷寒之類;二是內因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陰虛則發熱。但是傷寒之類,已有風寒、暑濕、風溫、風濕、濕熱、溫病、熱病、瘧疾、腳氣等十幾種分類;如果是內因,除了陰虛之外,如勞累內傷,陰盛格陽,氣虛血虛,火鬱陽鬱,飲食停滯傷酒,痰飲積聚,瘀血瘡瘍等等,原因豈不更多?找到病因後還要辨別經絡,十二經之外,還有奇經,如陽維脈生病會發寒發熱,這不是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就能治癒的,所以臨證貴在細緻辨別。就如孫公的兩個案例,一個是肝經鬱火,一個是疳積類似勞損,如果不是他眼力高明,怎能取得療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