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7)

1.

間二日而作者,藏病少而府病尤少,經病絡病為多,故驟死者罕耳。)此皆就餘生平所驗而言之。大抵瘧疾因風寒者,多初起無汗,必該發散,羌、蘇、防、葛之類;若有汗,則用桂枝、白芍;兼見熱象,則桂枝柴胡各半湯;深秋初冬,寒重無汗,口不渴,脈不數者,麻黃湯小劑用之,兼見熱象,則加石膏,即越婢法。(雄按:此正瘧之治法。

虛人可用建中湯加減。能食者,飽啖羊肉酒飯,亦能汗解而愈。今人以此法概治諸瘧,遂致輕者延綿,重者變證蜂起,殊可嘆矣。)表證而挾里證,有痰食者加樸、半、麥芽之類,向有無痰不成瘧、無食不成瘧二說,皆不可廢。瘧疾因於暑者,必熱多寒少,有汗口渴,桂枝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酌用。

暑兼濕,則蒼朮白虎湯、桂苓甘露飲酌用。以上皆瘧疾之表證藥,而瘧發每多嘔逆痞悶,又須以草果、知母、藿香、枳、樸、白蔻、薑汁、乾薑、竹茹、蘆根等,審其寒熱加入,亦統屬瘧疾之實證藥也。(雄按:外感為瘧,原不外乎風寒暑濕,里證亦不外乎「痰食」二者。)但瘧疾本是感證,不過輕於傷寒耳。

故傷寒有五,瘧亦有五。今世正傷寒少,溫熱暑濕之病多,瘧亦爾也。故善於治溫熱暑濕者,始知治瘧之全體也。若素虛人,或病後、瘡後、產後,不可一例論。(雄按:雖如此說,然亦未嘗無實證。)古云:無汗要有汗,散邪為主;(雄按:取汗之法,不止發散一端。)有汗要無汗,扶正為先。

(雄按:汗多者,不獨虛也,未可專以扶正為法。)汗之一端,尚且嚴為分別,豈有虛證虛脈而可虛其虛乎?補中益氣湯、人參養營湯、參茸歸桂飲、理中、八味、真武等方,擇其脈證相合者用之,蓋溫補溫通、補脾補腎,方義微別耳。惟是大虛必挾寒,(雄按:陽分大虛必挾寒,陰分大虛必挾熱,況溫熱之邪,尤易傷陰那。

)昔賢治久瘧,用補者少加附子,其效如神,故虛瘧之用桂、附,與三陰瘧之用丁香,俱有奇功可據也。(雄按:不可執死法以治活病,誤用而致奇禍者不少也。)然或虛瘧不見寒證,卻有熱象,脈弦數或洪數者,勢難投以溫藥,(雄按:邪分寒熱,虛別陰陽,何必虛者皆屬於寒?)既見熱象,而脈至弦洪且數矣,尚不知熱邪傷陰,而為此無可奈何之言,曰勢難投溫,殊可笑也,則甘寒生津,如蔗漿、秋露水、梨、藕汁;壯水制火,如二地、二冬、阿膠以及生脈散、何人飲,又堪供我驅策矣。

復有虛實參半之熱證,則小柴胡原方、人參白虎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黃連湯可以奏功;若虛實參半而寒者較易治,毋庸再贅。(雄按:昔賢論瘧,多主風寒,今世之瘧,多屬時邪,故覺寒易治,而以熱為難治矣。)但「寒熱」二字,全在憑之以脈,縱使熱多,甚至但熱無寒,而脈細軟者,當以虛治,不得輕用白虎湯。

白話文:

瘧疾發作時間間隔二日,內臟疾病和府臟疾病較少見,經絡疾病較多,因此突然死亡的病例很少。以上都是根據我平生所見所聞總結的。總的來說,因風寒引起的瘧疾,初期多無汗,必須用發散風寒的藥物,例如羌活、蘇葉、防風、葛根等;如果出汗了,則使用桂枝、白芍;如果兼有發熱症狀,則使用桂枝柴胡各半湯;深秋初冬,寒邪較重無汗,口不渴,脈搏不快者,可以用小劑量的麻黃湯,如果兼有發熱症狀,則加入石膏,即越婢湯的治法。(註:這是治療正瘧的辦法。)

虛弱的人可以使用建中湯加減。能吃東西的人,大量食用羊肉、酒、飯,也能通過出汗而痊癒。現在的人用這種方法來治療各種瘧疾,導致輕症患者病情拖延,重症患者病情複雜多變,實在令人惋惜。(註:這是正瘧的治療方法。)如果表證兼有裡證,有痰飲積食者,可以加入樸硝、半夏、麥芽等藥物。過去有「無痰不成瘧」、「無食不成瘧」的說法,都不能忽視。因暑熱引起的瘧疾,必然是熱證多寒證少,出汗口渴,可以酌情使用桂枝白虎湯、竹葉石膏湯。

暑熱兼夾濕邪,則使用蒼朮白虎湯、桂苓甘露飲等。以上都是治療瘧疾表證的藥物,而瘧疾發作時常伴有嘔吐、噁心、胸悶等症狀,還需要根據寒熱情況,加入草果、知母、藿香、枳實、樸硝、白蔻仁、薑汁、乾薑、竹茹、蘆根等藥物,這些藥物都屬於治療瘧疾實證的藥物。(註:外感瘧疾,病因不外乎風寒暑濕,裡證也不外乎痰飲積食。)但是瘧疾本質上是外感疾病,只是比傷寒輕一些。

因此傷寒有五種,瘧疾也有五種。現在正氣不足導致的傷寒少見,溫熱暑濕之病多見,瘧疾也是如此。因此,善於治療溫熱暑濕疾病的人,才能真正了解治療瘧疾的整體方法。如果是體質虛弱的人,或者病後、瘡瘍癒合後、產後,不能一概而論。(註:雖然這樣說,但也並非完全沒有實證。)古人說:不出汗的要讓其出汗,以散邪氣為主;(註:發汗的方法,不只是發散這一種。)已經出汗的要讓其不出汗,以扶持正氣為先。

(註:出汗過多者,不只是虛弱,不能專用扶正的辦法。)出汗這一點,尚且要嚴格區分,怎麼能虛弱體質、脈象虛弱就虛其虛呢?補中益氣湯、人參養榮湯、參茸歸桂飲、理中湯、八味丸、真武湯等方劑,要根據脈象和症狀選擇使用,總的來說都是溫補溫通、補脾補腎,只是方義略有不同。但是大虛必兼寒邪,(註:陽氣大虛必兼寒邪,陰氣大虛必兼熱邪,況且溫熱之邪,更容易傷陰。)古代治療久瘧,在補益的藥方中少加附子,療效神奇,所以虛寒瘧疾使用桂枝、附子,與三陰瘧疾使用丁香,都有奇效可循。(註:不能死守方劑來治療活生生的疾病,誤用而導致災禍的不在少數。)但是有的虛寒瘧疾不見寒證,卻有熱象,脈象弦數或洪數,就難以使用溫熱藥物。(註:邪氣分寒熱,虛弱分陰陽,為什麼虛弱就都屬於寒邪呢?)既有熱象,脈象又弦急洪數,還不知道是熱邪傷陰,就說難以使用溫熱藥物,實在可笑,那麼就用甘寒生津的藥物,例如甘蔗汁、秋露水、梨汁、藕汁;或者用滋陰降火的方法,例如生地、麥冬、阿膠以及生脈散、何人飲,都可以使用。

還有一些虛實夾雜的熱證,則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原方、人參白虎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黃連湯等;如果虛實夾雜以寒邪為主則較易治療,不必多說。(註:古代醫生論述瘧疾,多認為是風寒引起的,現在的瘧疾,多屬於時令邪氣,所以覺得寒邪容易治療,而熱邪難治。)但是「寒熱」二字,完全要根據脈象來判斷,即使熱證較多,甚至只有熱證沒有寒證,但脈象細軟者,就應該從虛證治療,不能輕易使用白虎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