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一 (13)
卷一 (13)
1. 消渴
(雄按:消渴列於燥門,本諸河間《宣明論》)
俞東扶曰:風寒暑濕燥火,六淫之邪也。江氏分類集案,不立燥之一門,緣諸病有兼燥者,已散見於各門,卻無專門之燥病,可另分一類也,故於濕之下,火之上,間以消渴,蓋消渴有燥無濕也。其見解極是,允宜配列於此。
東垣治安撫張耘夫案。
俞按:古今治消渴諸方,不過以寒折熱,惟苦與甘略不同耳。要皆徑直無甚深義,獨此方委蛇曲折,耐人尋味。
張肱治揭穎臣案。
俞按:此人似消渴,實非消渴。張公之見識殊高,用藥最巧。
石山治一婦年逾三十消渴案。
景岳治周公年逾四旬消渴案。
俞按:此條與汪案略同,但無渴且不能飲,已具有虛無火之象。景岳喜用溫藥,然所謂養陽者,並不參以桂、附,則知消而且渴,必非桂、附所宜矣。余請下一轉語曰:消有虛實不得遽認為寒。
白話文:
【消渴】
(雄註:消渴被列在燥門之下,這依據的是河間《宣明論》的觀點)
俞東扶說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這些都是六種可能致病的因素。江氏將疾病分門別類,並未單獨設立「燥」這一門類,這是因為許多疾病會同時伴隨有「燥」的症狀,而這些症狀已經在各個相關的門類中有所提及,但並沒有專門以「燥」為主的疾病,因此可以不必單獨歸為一類。所以在「濕」和「火」之間,加入「消渴」,因為消渴的特徵是有「燥」而無「濕」。這樣的見解非常到位,確實應該將消渴列在此處。
東垣在治療安撫使張耘夫的案例中提到,
俞註:從古至今,各種治療消渴的藥方,基本上都是以寒涼的藥材來對抗體內的熱氣,只是在使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上略有不同罷了。這些藥方通常都很直接,沒有太深奧的含義。然而,這個藥方卻迂迴曲折,讓人越嚼越有味道。
張肱在治療揭穎臣的案例中提到,
俞註:這位患者看起來像是得了消渴,實際上卻不是。張公的見解非常高明,用藥也極具巧思。
石山在治療一位超過三十歲的女性消渴患者的案例中,
景嶽在治療一位超過四十歲的男性消渴患者的案例中,
俞註:這兩個案例與汪案大致相同,但是患者並無口渴且無法飲水的症狀,已經呈現出虛弱且無火的狀態。景嶽偏好使用溫補的藥物,然而他所說的養陽,並不會加入肉桂、附子等大熱的藥材,這表明消渴且口渴的情況下,肉桂、附子並非合適的選擇。我願意進一步解釋:消渴的產生有虛有實,不能輕易地認為是寒證。
2. 火
虞花溪治一婦年四十餘,夜間發熱案。
俞按:夜熱脈數,的系陰虛,因其脈伏且牢,浮取不應,故用升陽散火得效,仍以陰藥收功。然陰藥用六味地黃及二地、二冬必不效,妙在芎、歸合知、柏,及從治之炒乾姜也。
雄按:此血分有熱,故以血藥收功,與陰虛生熱,可用陰柔者治法有別,誤用皆為戈戟。俞氏之論,尚欠明析也。
周慎齋治一婦,五月間身涼,自言內熱,水瀉二月,一日數次,小水絕無,自言上熱極,下凍死,腰腿足俱冷,腹痛如冰,或一時發熱不欲近衣,或一時怕冷遍身盡然,面目紅腫,藥之不愈,六脈洪大,此伏火也。火性炎上,故上熱下冷耳。用四物湯加柴、葛、升麻、甘草、芩、梔、黃柏二帖,小水行瀉止,復發牙疼,三日不愈,用黃耆建中湯加附子,一服愈。
一人七月病上辰昏暈,下午不言昏睡,一日不醒,人叫不應,身涼不食,不寒不熱,皆曰陰證。議用理中、四逆。慎齋診其脈,沉小帶伏,曰:內有火邪也,故小便一二日不解,延至夜不醒。其妻曰:前日房事,如何是火?周曰:夜有房事,內虛又勞熱甚。(楊曰:恐有脫遺。
)夫乾熱從虛入,則陰氣將絕,以水救之則可。取冷水一桶,飲至五碗,病者曰渴甚,飲至七碗,大汗如雨,病者曰餓,啜粥一碗,用補中益氣湯加炮薑、澤瀉溫中,瀉冷水而愈。
一婦六月卒死,遍體俱冷,無汗,六脈俱伏,三日不醒,但氣未絕耳。眾用理中、四逆,亦不能納。四日後,慎齋診之,仍無脈,念人一二日無脈立死,今三日不死,此脈伏也,熱極似寒耳。用水濕青布放身上,一時身熱,遂灌冷水五六碗,反言渴,又一碗,大汗出。後用補中益氣加黃柏十帖愈。
俞按:慎齋之治上熱下寒,腹痛如冰,粗工必引立齋治韓州同之例矣,乃與花溪升陽散火湯同軌合轍。此等案必須合看則有益。至於飲以冷水,覆以青布,亦是試火之真假。
雄按:此三條論證設治,洵屬可傳。惟首條既伏火如是之甚,則瀉甫止而牙疼,顯為餘火上升,豈可用建中湯加附子哉?一服而愈,殊有可疑。次條飲冷水而大汗如雨,則水已外泄,何必以炮薑、澤瀉瀉其冷水耶?畫蛇添足,此之謂矣。
楊曰:目光如炬,如此讀書,方不被古人所瞞。
白話文:
【火】
虞花溪治療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,她於夜晚出現發熱的症狀。
俞醫師分析:夜晚發熱,脈搏快速,確定是陰虛所致。由於她的脈象隱伏且堅固,輕輕觸摸不會反應,所以使用了升陽散火的療法見效,再用滋陰的藥物來完成療程。然而,如果使用六味地黃、二地、二冬這些滋陰藥物,效果必然不佳。關鍵在於當歸、川芎配合同知母、黃柏,以及對症下藥的炒乾薑。
雄醫師補充:這是血液系統有熱,所以使用滋養血液的藥物來完成療程,與陰虛導致的發熱,可以使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有所不同,錯誤使用會產生副作用。俞醫師的觀點,尚需更清晰的闡述。
周慎齋醫師治療了一位婦女,她在五月間感到身體冰涼,但她自稱內部極度發熱,並持續水瀉兩個月,每天多次,小便卻完全沒有。她說自己上半身熱到極點,下半身卻冷得像冰,腰部、腿和腳都感覺冰冷,腹部疼痛如冰塊,有時候突然發熱不想穿衣服,有時候又害怕冷,全身發抖,臉部和眼睛紅腫,藥物治療都無效,脈搏宏大,這是潛藏的火熱。火熱的特性是向上蔓延,所以才會出現上半身熱下半身冷的情況。他使用了四物湯加入柴胡、葛根、升麻、甘草、黃芩、梔子、黃柏兩劑,小便開始流動,瀉痢停止,但接下來牙齒開始疼痛,三天都沒好轉,他使用黃耆建中湯加入附子,服用一次就痊癒了。
有個人在七月間,上午清醒,到了下午就開始昏睡,一天都不醒,人們呼喚他也不會回應,身體冰涼不吃東西,沒有寒熱的症狀,大家都認為是陰虛。討論使用理中湯、四逆湯進行治療。周醫師診斷他的脈象,深沉微弱,他說:這是體內有火熱邪氣,所以兩三天都沒有排尿,一直延續到夜晚都無法清醒。他的妻子問:前天他有性行為,怎麼可能是火熱呢?周醫師回答:晚上有性行為,身體虛弱又勞累,熱氣更盛。
乾燥的熱氣從虛弱處進入,陰氣將會耗盡,用水來救濟就可以。他取來一桶冷水,病人喝了五碗,說非常口渴,再喝兩碗,大量出汗,病人說餓了,吃了一碗粥,他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炒薑、澤瀉溫暖中焦,排出冷水後康復。
有位婦女在六月間突然死亡,全身冰冷,沒有汗液,脈搏完全隱伏,三天都不醒,只是還有一絲氣息。大家使用理中湯、四逆湯,但都無法吸收。四天後,周醫師診斷,仍然沒有脈搏,他想到人如果一兩天沒有脈搏就會死亡,現在三天都還活著,這是脈搏隱伏的現象,極度的熱氣看似寒冷。他用水浸濕青布放在病人的身體上,過了一會兒,身體開始發熱,然後灌入五六碗冷水,病人反而說口渴,再喝一碗,大量出汗。後來使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黃柏十帖康復。
俞醫師補充:周醫師治療上半身熱下半身冷,腹部疼痛如冰的案例,一般醫生可能會引用立齋治療韓州同的例子,但他的療法和花溪的升陽散火湯有相似之處。這樣的案例必須一起看纔有益。至於喝冷水,蓋青布,也是判斷火熱真假的方法。
雄醫師補充:這三個案例的治療方法,確實值得傳頌。只有第一個案例,如果潛藏的火熱如此嚴重,那麼瀉痢剛停,牙齒開始疼痛,顯然是殘留的火熱上升,怎麼可以用建中湯加入附子呢?服用一次就痊癒,有點可疑。第二個案例,喝冷水後大量出汗,那麼水已經排出體外,何必再用炒薑、澤瀉排掉冷水呢?這就是多餘的舉動。
楊醫師評論:眼光如炬,這樣閱讀古籍,纔不會被古人矇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