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今醫案按選》~ 卷二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5)

1. 便血

丹溪治老婦下血案。

俞按:此條脈證,似虛似實,非寒非熱,甚為難辨。觀其講病源與用藥法,及藥之輕重去取,俱有精義,又極平和,十年之病,半月而愈。仙乎!仙乎!

孫東宿治陳鹿塘有腸風臟毒之證,大便燥結,數日不能一行,痛苦殊甚,百醫不效,其脈兩寸皆數,兩關皆弦而無力,兩尺洪滑而左尤甚。孫曰:東垣謂大腸喜清而惡熱,脾胃喜溫而惡寒,以胃屬土,而大腸屬金也。今此乃胃寒腸熱之證,(楊曰:以脈與症合參而得之。)當以腸風臟毒之藥為君主,外以養血之劑裹之,使不傷胃氣。

(楊曰:巧法。)蓋藥先入胃而後傳入大腸,入胃時裹藥未化,及入大腸,則裹藥化而君藥始見,亦假途滅虢之策也。因以大黃酒浸九蒸九曬二兩,木耳二兩,槐花三兩,郁李仁、皂角子、象牙屑、條芩各一兩,血餘、升麻、荊芥各五錢,為末,煉蜜丸,外以四物湯加蒲黃各一兩為衣,空心午後各以米湯下二錢,果血止而大便不燥,飲食日加矣。

俞按:裹藥法,以治腸風便燥頗相宜。蓋裹藥曬使堅干,誠可傳入大腸,非比走經絡及他臟腑,必由脾胃轉送也。

周慎齋治一人患腸風,血大下不止,頭暈倒地,三四年不愈,皆曰不可治。周診脈左手沉細,右手豁大。此因內傷寒涼太過,致陽不鼓,故左脈沉細;血不歸絡,火浮於中,故右脈豁大。用補中益氣湯十帖,再用荊芥四兩,川烏一兩,醋麵糊丸,空心服愈。

俞按:此丸名烏荊丸,恰與臟連丸為對待之方,一熱一寒,判如裘葛,用得其宜,神應無比。

洛陽一女子,年十七,耽飲無度,多食魚蝦,蓄毒在臟,日夜二三十次,大便與膿血雜下,大腸肛門痛不堪任,醫以止血痢藥不效,又以腸風藥則益甚,蓋腸風有血無膿也。如此半年,氣血漸弱,食漸減,肌肉漸消,稍服熱藥,則腹愈痛,血愈下,稍服涼藥,則泄注氣羸,粥食愈減,服溫平藥,則如不知,將期歲,醫告術窮,待斃而已。或教服人參樗皮散,謾試之,一服知,二服減,三服膿血皆定,不十服而痊。

乃求其方,云治大腸風虛,飲酒過度,挾熱下利膿血,疼痛多日不差。樗根白皮、人參各二兩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溫酒調下,不飲者溫米飲下,忌油膩、濕面、青菜、瓜果、甜物、雞、魚、蒜等物。

俞按:此方治久病則可,治暴病則不可,以補澀之藥,恐留錮病邪也。

雄按:鴉膽仁治久痢脫肛腸風等症,為能去留錮之邪而堅陰也,較此方尤為無弊。

嘉興府尊王竺廬,因案牘勞神,而得便血症,服天王補心丹及玉女煎、知柏地黃丸等方,屢愈屢發,至次年三月漸劇,食減面黃形瘦,精神衰弱。無錫龔商年用補中益氣湯,以醋炒升麻、當歸而血止。半月後偶食青菜腐湯,血復下,龔謂寒濕傷脾,用蒼朮理中湯遂愈。十月中值府考閱卷過勞,血又大下,龔診脈弦勁帶數,腹脹不思食,易怒,進加味逍遙散不應,改用桃花散、歸脾湯,轉口乾咳嗽,佐以阿膠、熟地,又溏瀉腸鳴不食,困憊難支。

胡灝軒自省中來診,曰歸脾須合右歸,重用人參則效,定方人參五錢,山藥三錢,枸杞、菟絲、棗仁各四錢,茯神、白芍、文蛤炒各錢半,炙草、炮姜各七分,地榆炭八分,烏梅、大棗各二枚。一劑而血止,遞加耆、朮、熟地,再去地榆、文蛤,佐以附子,而穀食漸增,病遂全愈。

楊曰:方與脈不相證對,既以此得痊,則脈象必別有可據處。

白話文:

標題: [血便]

內容: 丹溪治療老婦出血案例。

俞按語:這個案例的症狀,既像是虛症又像是實症,不是寒症也不是熱症,非常難以分辨。從他對病因的分析與用藥方法,以及藥物輕重的選用上,都展現出了深刻的醫學道理,同時又極其溫和,一個十年的疾病,在半個月內就被治癒了。真是神奇啊!

孫東宿治療陳鹿塘患有腸風髒毒症狀,大便乾燥結硬,數日無法排便,痛苦異常,衆多醫生治療無效,他的脈象雙寸皆數,雙關皆弦而無力,雙尺洪滑且左側更甚。孫說:東垣認爲大腸喜清惡熱,脾胃喜溫惡寒,因爲胃屬土,大腸屬金。現在這是胃寒腸熱的病症,應當以腸風髒毒的藥爲主,外面以養血的藥劑包裹,防止傷害胃氣。

藥先入胃後傳入大腸,進入胃時包裹的藥還未溶解,等到進入大腸,包裹的藥溶解而主藥纔開始發揮作用,這也是一種借道滅國的策略。於是使用大黃酒浸九蒸九曬二兩,木耳二兩,槐花三兩,郁李仁、皁角子、象牙屑、條芩各一兩,血餘、升麻、荊芥各五錢,製成末,煉蜜爲丸,外面以四物湯加蒲黃各一兩爲衣,空腹午後各用米湯送服二錢,果然血止而大便不再幹燥,飲食日益增加。

俞按語:包裹藥的方法,對於治療腸風大便乾燥頗爲適宜。包裹的藥曬乾使其堅硬,確實可以傳入大腸,不像走經絡及其他臟腑,必須通過脾胃轉送。

周慎齋治療一個人患有腸風,大量出血不止,頭暈倒地,三四年來一直未能治癒,都說無法治療。周診斷脈象左手沉細,右手豁大。這是因爲內傷寒涼過甚,導致陽氣鼓動不足,所以左脈沉細;血不歸絡,火浮於中,所以右脈豁大。使用補中益氣湯十劑,再用荊芥四兩,川烏一兩,醋麪糊丸,空腹服用後痊癒。

俞按語:這丸名爲烏荊丸,恰好與髒連丸形成對立的處方,一個熱一個寒,區別如同裘葛,如果用得恰當,效果無與倫比。

洛陽有一個十七歲的女子,過度飲酒,多吃魚蝦,毒素積聚在臟腑,日夜二三十次,大便與膿血混雜排出,大腸肛門疼痛難忍,醫生使用止血痢藥無效,再用腸風藥則病情加重,因爲腸風只有血沒有膿。這樣持續了半年,氣血逐漸減弱,食慾漸減,肌肉逐漸消瘦,稍微服用熱藥,則腹部更加疼痛,血流更多,稍微服用涼藥,則腹瀉氣虛,粥食減少,服用溫和的藥,則無明顯改善,即將滿一年,醫生宣佈治療方法已窮盡,只能等待死亡。有人教她服用人參樗皮散,她嘗試了一次,第一次服用就有所緩解,第二次服用病情減輕,第三次服用膿血都穩定下來,不到十次服用就完全康復。

於是尋求這個處方,說是治療大腸風虛,飲酒過度,挾熱下利膿血,疼痛多日不愈。樗根白皮、人參各二兩製成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溫酒調服,不飲酒的人用溫米飲下,忌油膩、溼面、青菜、瓜果、甜食、雞、魚、蒜等食物。

俞按語:這個處方治療慢性病是可以的,但治療急性病則不行,因爲補澀的藥物可能會留下固病邪。

雄按語:鴉膽仁治療久痢脫肛腸風等症狀,能夠去除留固的邪氣並固陰,相比這個處方更爲無害。

嘉興府尊王竺廬,因爲案牘勞神,而得了血便症,服用天王補心丹及玉女煎、知柏地黃丸等方,反覆發作,到了第二年三月病情加劇,食慾減退,面色發黃,身形消瘦,精神衰弱。無錫龔商年使用補中益氣湯,以醋炒升麻、當歸後血止。半個月後偶爾吃了青菜豆腐湯,血再次下泄,龔認爲是寒溼傷脾,使用蒼朮理中湯後痊癒。十月中旬正值府考閱卷勞累過度,血又大量下泄,龔診察脈象弦勁帶數,腹部脹滿不想吃飯,易怒,進加味逍遙散無效,改用桃花散、歸脾湯,反而出現口乾咳嗽,佐以阿膠、熟地,又出現溏瀉腸鳴不想吃飯,疲憊難以支撐。

胡灝軒從省中來診,說歸脾須配合右歸,重用人參纔能有效,確定處方爲人參五錢,山藥三錢,枸杞、菟絲、棗仁各四錢,茯神、白芍、文蛤炒各錢半,炙草、炮姜各七分,地榆炭八分,烏梅、大棗各二枚。一劑後血止,遞加耆、術、熟地,再去掉地榆、文蛤,輔以附子,然後穀食逐漸增加,病遂全愈。

楊說:處方與脈象並不相對應,既然這樣能痊癒,那麼脈象必定有其他依據之處。

2. 溺血

俞東扶曰:《內經》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。故溺血證屬熱者多,實熱則脈洪數有力,宜導赤散加梔、芩、淡竹葉、鮮小薊,調滑石末,沖生藕汁;虛熱則脈洪數無力,宜生地、歸、芍、梔、芩、牛膝、麥冬、黃連等,調發灰或茅根汁;若夏月有感暑熱者,六一散加黃連、生地;若少年有血虛挾瘀者,阿膠、三七二味多服;若阻塞不通,並可加冬葵子、生蒲黃以化之;多怒人有肝火怫鬱者,龍膽瀉肝湯,甚則當歸龍薈丸。

惟久而不止則為虛,歸脾、補中益氣酌用;或老年及久病人,始雖熱證,久變虛寒,並可用八味地黃丸、四味鹿茸丸等方。然用至此種藥,小愈仍復發者多不救。(雄按:老年久病,有溫補誤投,雖至死不屬虛寒者,不可不知也。)

白話文:

俞東扶說: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子宮移熱至膀胱會導致尿血。因此,尿血的情況大多屬於熱性,若是實質性的熱,脈搏會呈現洪大快速且有力的狀態,應使用導赤散加上梔子、黃芩、淡竹葉、新鮮的小薊,再調入滑石粉,最後沖入生藕汁服用;如果是虛弱的熱,脈搏雖洪大快速但力量不足,則應使用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梔子、黃芩、牛膝、麥冬、黃連等藥材,再調入草木灰或是茅根汁;如果在夏天因為感受暑熱導致的,可以使用六一散加上黃連和生地;如果是年輕人因血虛夾雜瘀血的狀況,則多服用阿膠和三七兩種藥材;如果尿路阻塞不通,還可以加入冬葵子和生蒲黃來疏通;對於常怒的人,如果有肝火鬱結的情況,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,嚴重的話甚至可以使用當歸龍薈丸。

然而,如果長時間尿血不止,那就是虛弱的表現,可以考慮使用歸脾湯、補中益氣湯等藥方;或者對於老年人以及長期病患,即使開始是熱性症狀,時間久了也可能轉變成虛寒,這時候可以使用八味地黃丸、四味鹿茸丸等藥方。然而,使用到這種藥物,就算病情稍微好轉,但若又再次復發,大多數情況下就無法救治了。(雄按:對於老年人和長期病患,若錯誤地使用溫補藥物,即使到死也不一定是虛寒的症狀,這一點是必須瞭解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