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葉天士曹仁伯何元長醫案》~ 葉天士醫案 (7)

回本書目錄

葉天士醫案 (7)

1. 八、黃疸門(七方)

(案1)氣鬱發黃。

左金丸黃連旋覆花柴胡、蘇梗、姜皮、神麯

(案2)寒熱谷疸。

穀芽,柴胡,陳皮,山梔,生枳實黃芩,炒楂,木通

(案3)菀損氣血,心腹皆痛,發黃。七情內傷,並非黃疸。延久變為單脹,便難治矣。

左金丸加人參茯苓半夏白芍

(案4)頻嘔,致膽汁溢出為黃,非黃疸也。令大便不通,腹脹痞塞。濁氣膠結,六腑失宣。宜用苦降。

黃連,旋覆花,白茯苓,乾薑代赭石,川楝肉

(案5)勞傷吐後發黃。

薄荷,鉤鉤,丹皮,半曲,黑梔,木瓜,川樸,陳皮,藿梗,益智

(案6)酒客中虛,濕熱內阻,經脈之氣不主流通,兼長夏地中濕氣升騰,蒸郁發黃。雖六淫氣侵為外感,而脾胃不和已屬內傷,本虛標實,徒以滲利治黃,自然無效。直待秋涼,濕熱氣衰,痿黃勢減,但所傷正氣未復,儀容日損,食少便溏,不堪任勞耐煩。況五旬以外,陽氣日薄,冬月不復,即為失藏。

議以脾腎兩治,重培先後天生氣,守常填攝,冀免單脹痞滿之變。

朝服《金匱》腎氣丸去牛膝、肉桂,重用茯苓;晚服水泛澤術丸。

(案7)久病脈弦,脾胃大困,水穀失運,氣道壅塞,漸生脹滿,前曾發黃。都屬肝脾鬱結。數月內損不復,長夏恐致增劇。處方聊以參末議,未必頓可卻病。

人參,茯苓,枳實,陳皮

2. 九、癰瘍,痔漏門(十五方)

(案1)年高表疏,海氣風毒侵入陽位,盤踞閉塞隧道,發為癰瘍,中下二焦受困。今津竭便難,無味食減,內風日熾。節過春半,恐有病加之慮,進潤補法。

歸身,蓯蓉,牛膝,枸杞,柏仁,麻仁

(案2)破傷失血,液涸。

蓯蓉,天冬,生地,當歸,柏仁,金斛

(案3)鬱熱蒙竅。

沙參桑葉蘆根雞子白,麥冬,川貝,海石

(案4)潰瘍未合,頻進培補,反晝夜微寒、潮熱,食物日減,形神日損。近日熱甚衄血,口乾舌絳,肉腠麻木。乃大虛之體,夾雜暑熱客氣,深慮液涸昏厥。議復脈湯

復脈湯(即炙甘草湯),

(案5)瘍潰膩補,胃陽壅遏,加以暑濕熏蒸,自口鼻由中道而入,胃更不和,嘔逆泄瀉。古人謂:九竅不和,都為胃病也。但胃為陽腑,剛燥所忌,久臥床褥,脾困艱運。和補中仍佐通泄,勿使氣分呆滯為宜。

人參烏梅茯苓荷葉木瓜,金斛,廣皮,澤瀉

(案6)潰瘍營損,不能食,大便泄瀉復閉。

四君子湯加當歸、白芍

(案7)陰分果虛,經脈有濕熱阻塞,所以下焦發瘍,津液不得上涵,遂久咳不止。幸得不致傷及中宮,薄味靜養圖安。

生地,茯苓,黃柏,首烏,麥冬,米仁,萆薢,胡麻,煉熟白蜜和丸。

(案8)陰損有漏瘍,咳逆欲嘔。

熟地,女貞,雲茯苓,炙甘草,白芍,懷山藥

(案9)督脈虛,腰背痛,神倦,痔血。

早服班龍丸加五味;晚服歸芍異功散,水泛丸。

(案10)陰傷,濕熱下墜,肛痔,溺澀,精濁。

生地,黃柏,丹皮,銀花,槐米知母,澤瀉,川斛

(案11)能食色奪,肛痛,遺精。酸苦泄熱不應。當固陽攝陰。

蓯蓉,熟地,黃柏,茯苓,鎖陽龜板遠志,白芍,羊肉煎膏和丸。

(案12)菀勃陽升,氣血紊亂,遂癰瘍潰膿。已進參、耆內托,益氣生肌,雖為正治,但中下二焦陽氣升騰,肝氣震動,爍筋襲絡,致有偏枯麻痹。面色油光,平昔大便久溏。酒客中虛有濕,不受甘膩溫柔。議以苦降和陽,佐以熄風為法。

烏梅,人參,廣橘,金斛,茯苓,膽星

(案13)病起冬月,始於腰間,膚膜凝形,繼經消散,凡靜坐良久,苦皮裡膜外中有牽絆不和之狀。想凝著之寒,必入營分血絡之中。當此壯年不愈,氣血日薄,有癰瘍累瘁矣。

乳香全蠍,川烏頭麝香地龍沒藥

(案14)瘰癧不消,伏邪寒熱。

海石,黃芩,銀花,丹皮,蛤粉,橘紅,土貝,生地,牡蠣夏枯草

為末,水泛為丸。

(案15)癧癆,寒熱,食減。

人參歸耆建中湯去糖,加茯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