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貫唯集》~ 二十四、濕 (2)

回本書目錄

二十四、濕 (2)

1. 二十四、濕

大生地(砂仁同炒),歸身,白芍(桂枝同炒),川芎,黨參(元米炒,去米),冬朮,淮山藥,苡仁,炙草,二泉膠,牡蠣,茯苓,半夏曲,新會皮,煨姜大棗

又:正虛不復,損之根也。面浮足腫,蠱之萌也。加以素患目疾,亦能上擾頭額。老境將臨,須防增變。

老桂木,白芍,白朮,茯苓,甘草,首烏,石決明,麥冬,丹參,歸身,沉香,青皮,山藥,苡仁,金橘餅,玫瑰花

(案11)夏,左。肝火與濕濁交蒸,脾陽氣弱,不克運化,以致腹膨作響,須防單腹重症。

香附,玉金,川樸,皮杏仁,茅白朮(各),赤豬苓(各),澤瀉,枳殼,桃仁,延胡,青陳皮(各),山楂炭,建曲,煨姜,陳香櫞

(案12)蕭,左。足少陰腎氣先虧,足太陰脾臟復損,兩脛先見浮腫,漸延及腹,此為逆傳,在法為不治,加以兩脈細弱如絲,理之恐難應手,姑擬方,以卜什一之幸。

熟地,丹皮,澤瀉,萸肉,山藥,茯苓,香附,肉桂,車前子,牛膝,大腹絨,青皮,乾薑,雞內金,陳胡蘆,乾蟾(炙,砂仁一錢同研),

又:單腹經治,分利濕濁,略有微效。茲診脈濡數帶弦,舌根白。當從中滿分消論治。

川樸,川連,西豉,焦梔,半夏,橘紅,蔞皮,青皮,豬苓,澤瀉,神麯,麥芽,砂仁,茅朮,蘇梗

(案13)鄭。病由上年夏季感受寒邪,損及脾臟,未得外達,積久不化,延及胃府,後感冬季重受濕邪,加以過勞傷陽,漸成濕黃疸證,肢體虛浮,面目白。至今春陽鼓盪,再動肝風,是以頭不著枕,兀兀振動,症勢已覺深邃,猶幸胃納尚未憊殘,後天生氣未壞,還可按法理治。昨患寒熱頗重,並無汗液,此新感溫邪,以正弱不克托邪外達耳。

刻診脈象左細弱帶弦,右搏數細弱,舌苔滿㿠白,舌質淡白不紅,乃氣虧血虛,營衛失其常度也。據症合脈,實非輕渺,姑擬一方,以候主翁臺正。

製附子(五分),細毛(連薑汁炒,五分),淡乾薑(五分),川桂木(五分),焦白朮(一錢半),粉歸身(酒炒,一錢半),法半夏(一錢半),化橘紅(八分),皮杏仁(打,三錢生苡米五錢),赤苓皮(三錢),冬瓜皮(三錢),姜竹茹(一錢半),穭豆衣(三錢),制川樸(五分)

改方:去川樸、穭豆衣,加大腹絨(三錢)、焦建曲(一錢半)

又:上月曾進實脾、導水之屬,弦脈稍和,惟虛象猶未退減,飲食頗適,胃家生氣漸起,是佳境也。但久虛之質,氣固大傷,血亦不旺,所以未肯驟復耳。方書云,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源。欲圖補陰,必顧其陽,其血斯可暗長也。刻診脈與症均屬少瘥。再擬金匱腎氣法,煎湯頻飲,以丸炒焦,日進三錢,緩緩調之,庶幾日臻康泰矣。

白話文:

二十四、濕

本文記述了幾個因濕邪導致疾病的案例,並記錄了醫師的診斷和處方。

案例一:患者腹脹鳴響,脾陽氣虛,無法運化水濕。處方包含香附、玉金、川樸等理氣健脾利濕的藥物。

案例二:患者腎氣、脾臟虧損,導致下肢浮腫,並逐漸向上蔓延至腹部。此為逆傳,預後不佳。處方包含熟地、丹皮等滋補腎陰、利水消腫的藥物。醫師指出,患者脈象細弱,治療效果難以預料。後續又追加了針對利濕的處方。

案例三:患者因感受寒邪和濕邪,脾胃受損,導致濕黃疸,肢體浮腫。後又感受溫邪,病情加重。脈象細弱,舌苔白,顯示氣血虧虛。處方包含附子、細辛等溫陽利水,以及其他健脾利濕的藥物。後續調整處方,並加入補益腎氣的藥物,以期緩慢調理,逐步恢復健康。 醫師提到,先前使用過健脾利水的藥物,病情略有好轉,但虛弱狀態尚未完全消除,需要持續調治,並強調氣血的相互關係,需要同時顧及陰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