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貫唯集》~ 二十一、溫熱 (2)
二十一、溫熱 (2)
1. 二十一、溫熱
擬從三焦宣化,兼撤經邪,濕化氣宣,蒸騰之炎自解也。管見所及,尚乞主裁,並希指謬。
光杏仁(去皮尖,勿打,三錢),白蔻仁(後下,五分),製半夏(二錢),廣玉金(一錢半),淡芩(一錢半),赤豬苓(各三錢),苦桔梗(一錢),廣橘紅(一錢),方通草(一錢),香豆豉(三錢),冬瓜子(四錢),生苡米(四錢),經霜桑葉(七分),滑石(三錢)
前方服二劑,熱當漸輕,苔當漸化,即請高明將黃芩一味斟酌去留,再服一二帖。如宿滯已不攻而自下,腹板轉柔,無須攻奪尤妙。若依然腹板,甚至動躍,則用木香檳榔丸一錢半,枳實導滯丸一錢半,以緩下之。下後矢氣已止,而板滯動氣依然未退,則是積去而脾陽已傷,水邪乾土矣,弗再攻之。俟病退之後,以理中等湯調之,然否,臺裁。
(案7)隆,左。晚來熱重,便溏,無汗,七八日矣,惟脈象細弱不數,舌紅少苔,兩足痿弱,想陰分素虛,暑邪陷伏於內,不能外托,病勢頗為深重。擬清暑疏邪,冀得外解乃松。
豆豉卷,藿梗,青蒿,丹皮,淡芩,滑石,連翹,陳皮,桔梗,六曲,蘇梗,茅根
(案8)陳。冬溫,寒熱止而復作,大腹微膨,脈象左弦數,右數弱,舌光無苔。此正氣先虧,復為病後失調,以致反復不已。據證脈頗為重候,猶幸今午身得暢汗,亦是佳兆也。茲擬一方,以望漸愈為吉。
南沙參,麥冬(青黛拌),五味子,穭豆衣,白芍,白朮,茯苓,穀芽,白蒺藜,半夏曲,新會皮,炙草,燈心,梨皮
又:溫邪將次清泄,諸恙悉減,已屬應手。但平素肝腎兩虧,痰濁不化,乘機竄入絡,以致少腹築築動氣也。診得脈象較前有和融之象,是可喜之徵。所慮調理不宜再致反復為囑。
五味子,旋覆花,白芍(桂枝二分同炒),紅花,歸身,桃仁,海蛤殼,柴胡,川貝母,茯神,棗仁,牡蠣,竹二青,銀杏肉
白話文:
二十一、溫熱
這方劑旨在疏通三焦,驅散經絡邪氣,使濕邪轉化,氣機宣暢,炎症自然消退。以上僅為個人淺見,還請老師指正,並指出錯誤之處。
處方:光杏仁(去皮尖,勿打,三錢)、白蔻仁(後下,五分)、製半夏(二錢)、廣玉金(一錢半)、淡芩(一錢半)、赤豬苓(各三錢)、苦桔梗(一錢)、廣橘紅(一錢)、方通草(一錢)、香豆豉(三錢)、冬瓜子(四錢)、生苡米(四錢)、經霜桑葉(七分)、滑石(三錢)
服用上方兩劑後,若發熱症狀減輕,舌苔轉化,請醫生根據情況斟酌是否去除黃芩,再服用一到兩劑。如果宿便已自行排出,腹部柔軟,則無需再攻邪,更好。如果腹部依然脹滿,甚至跳動,則服用木香檳榔丸一錢半,枳實導滯丸一錢半,以緩緩瀉下。瀉下後,如果矢氣已止,但腹部脹滿及跳動仍未消退,則說明積滯已去,但脾陽已受損,水邪停滯,不宜再攻邪。待病情好轉後,再用理脾胃的湯劑調理,具體方法,請老師裁決。
(病例七)隆,左側臥。近期發熱加重,大便溏瀉,無汗,已持續七八天了,脈象細弱,數目不多,舌頭紅,苔少,雙腿無力,想來是陰虛體質,暑邪入侵體內,不能外散,病情相當嚴重。計劃清暑解表,希望邪氣外散後病情好轉。
處方:豆豉卷、藿梗、青蒿、丹皮、淡芩、滑石、連翹、陳皮、桔梗、六曲、蘇梗、茅根
(病例八)陳。冬天發熱,寒熱反覆發作,腹部微微膨脹,脈象左側弦數,右側數弱,舌頭光滑無苔。這是正氣先虧,病後調養不當,導致病情反覆。根據症狀和脈象,病情較重,所幸今天中午出了一身汗,也是好兆頭。現在擬定一方,希望能漸漸痊癒。
處方:南沙參、麥冬(青黛拌)、五味子、穭豆衣、白芍、白朮、茯苓、穀芽、白蒺藜、半夏曲、新會皮、炙草、燈心、梨皮
此外:溫邪快要清除,各種症狀都減輕了,已經見效。但平素肝腎兩虛,痰濁不化,趁機竄入經絡,導致少腹部脹滿跳動。診脈發現脈象比之前平和許多,這是令人欣喜的徵兆。需要注意的是調理過程中要避免病情反覆。
處方:五味子、旋覆花、白芍(桂枝二分同炒)、紅花、歸身、桃仁、海蛤殼、柴胡、川貝母、茯神、棗仁、牡蠣、竹二青、銀杏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