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貫唯集》~ 十九、瘧 (1)
十九、瘧 (1)
1. 十九、瘧
(案1)蔡,左。暑邪逗留未解,瘧雖暫止,而邪蘊頗重,防其餘燼復燃。脈搏數,舌微白。當以清解理之。
青蒿,柴胡,淡芩,山梔,澤瀉,白朮,知母,白扁豆子,半夏,檳榔,通草,赤苓豆卷,橘紅,六一散,白薇
(案2)黃,左。瘧乃伏氣之發,寒熱少汗,胸脘痞悶,時作惡心欲嘔,邪來徹也。脈弦數,溺赤。治宜清邪泄濕法。
桂枝,青蒿,白薇,豆卷,玉泉散,雞蘇散,通草,廣皮,澤瀉,淡芩,枳殼,赤豬苓,苡仁,半夏,車前子,姜,棗
(案3)劉,左。瘧後餘邪未盡,寒熱雖止,而濕熱仍痼,當用清泄開其太陽,則頭暈、脘痞、小水赤澀,症自可就痊。
赤茯苓(各),豬苓,澤瀉,白朮,官桂,茵陳,生熟苡仁,青陳皮(各),山梔,炙草,黃柏,滑石,淡竹葉,燈草
(案4)夏,左。久瘧四五年,營衛失調,氣與邪並,結為瘧母,徒恃湯藥無益也。急宜扶正祛邪,以丸劑消其痞結,以湯飲理其本病,漸調勿懈,庶無他慮。
黨參,白朮,半夏,鱉甲,牡蠣,首烏,柴胡,青皮,淡芩,橘紅,茯苓,炙草,薑棗,另服鱉甲煎丸。
(案5)某。寒輕熱重,三日一作,脈弦數,舌滿白。當從募原達邪。一切生冷鮮肥宜忌。
川樸,半夏,柴胡,青皮,赤苓,貝母,淡芩,新會皮,六一散,白蔻,青蒿,枳殼,知母,佛手,姜,棗
(案6)夏,左。瘧久新止,脈猶弦數,其邪未盡可知。七旬高年,猶幸胃運尚健,然邪伏深邃,還防復熾。擬補益輔其正氣,佐清疏祛其餘邪,以冀向安。
黨參,白朮,炙草,大熟地(麻黃三分同炒鬆),鹿角霜,好肉桂(去粗皮,後下),青皮,青蒿,枳殼,茯苓,白芥子,姜,棗
(案7)郁,左。伏邪久延匝月,寒熱間日而作,甚則神識若蒙,小水失禁,體懶指腫,熱解時仍能進食,據云平昔素患痰症,脾陽不克健運,營衛之氣已離,閱所進方藥,似乎相左,以脈象虛中仍見和洽,即此便是生機。爰擬一方,以候尊裁。
洋參(二錢),麥冬(勿去心,三錢),五味子(一錢),生鱉甲(八錢),生龜甲(八錢),牡蠣(一兩),干菖蒲(四分),玉金(一錢半),白朮(防風一錢煎汁拌炒),防己,苡仁(六錢),芡實(五錢),炙草(五分),茯神(辰拌),橘絡(薑汁炒,五分),竹荊瀝(各一匙),薑汁(一小匙),
又:前進甘涼咸潤之劑,似得小效,但昨午小番,仍現厥逆,刻診脈搏數帶弦,其病竟未退盡,還有增變之虞。愚見少服藥為中醫,此仲景語也。第以飲食緩緩調之,俟其營衛二循行常度,則諸邪可望退舍也。
上洋參,麥冬,五味子,生鱉甲,生龜甲,牡蠣,玉金,茯苓,炙草,川貝母,五加皮,橘絡,鉤藤,青蒿
白話文:
十九、瘧
(案1)蔡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暑邪滯留未消,瘧疾雖然暫時停止,但邪氣蘊積較重,需預防餘邪復燃。脈搏數,舌苔微白。應當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 處方藥物包括:青蒿、柴胡、黃芩、山梔子、澤瀉、白朮、知母、白扁豆、半夏、檳榔、通草、赤小豆、橘紅、六一散、白薇。
(案2)黃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瘧疾是伏藏的邪氣發作,表現為寒熱交替、少汗、胸脘痞悶、時有噁心欲嘔,邪氣深入肌膚。脈象弦數,小便赤紅。治療應以清熱解毒、利濕為法。處方藥物包括:桂枝、青蒿、白薇、赤小豆、玉泉散、雞蘇散、通草、廣皮、澤瀉、黃芩、枳殼、赤豬苓、薏苡仁、半夏、車前子、薑、棗。
(案3)劉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瘧疾痊癒後餘邪未盡,寒熱雖然停止,但濕熱之邪仍然纏綿不去,應當使用清熱利濕的藥物,疏通太陽經,則頭暈、脘腹痞悶、小便赤澀等症狀自然可以痊癒。處方藥物包括:赤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官桂、茵陳、生薏苡仁、熟薏苡仁、陳皮、山梔子、炙甘草、黃柏、滑石、淡竹葉、燈芯草。
(案4)夏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久患瘧疾四五年,營衛失調,正氣與邪氣交戰,形成瘧疾的病根,單靠湯藥治療無效。應當緊急扶正祛邪,使用丸劑消除痞塊,同時服用湯藥調理根本疾病,逐步調理,不可懈怠,庶幾無虞。處方藥物包括:黨參、白朮、半夏、鱉甲、牡蠣、何首烏、柴胡、青皮、黃芩、橘紅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,另服鱉甲煎丸。
(案5)某患者。寒邪輕微,熱邪較重,三天發作一次,脈象弦數,舌苔滿布且白厚。應當從募穴、原穴透邪外出。所有生冷、鮮肥的食物都應禁忌。處方藥物包括:川樸、半夏、柴胡、青皮、赤苓、貝母、黃芩、新會皮、六一散、白蔻仁、青蒿、枳殼、知母、佛手、生薑、大棗。
(案6)夏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瘧疾久治新愈,脈象仍然弦數,可知邪氣未盡。患者七旬高齡,幸而胃氣尚健,但邪氣深藏,仍需預防復發。治療方案擬補益扶正,佐以清熱疏邪,以期痊癒。處方藥物包括:黨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熟地黃(與麻黃三分一起炒至鬆軟)、鹿角霜、肉桂(去粗皮,後下)、青皮、青蒿、枳殼、茯苓、白芥子、生薑、大棗。
(7)郁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伏邪久留一個多月,寒熱間日發作,嚴重時神志不清,小便失禁,身體倦怠,手指腫脹,熱退後仍能進食。據患者自述,素有痰症,脾陽不足,營衛之氣已虛,參考以往服用的藥物,似乎有所偏差。但脈象虛弱之中仍見平和,這便是生機所在。特擬一方,請醫師裁決。處方藥物包括:西洋參、麥冬(不去心)、五味子、生鱉甲、生龜甲、牡蠣、干菖蒲、玉金、白朮(與防風一錢煎汁拌炒)、防己、薏苡仁、芡實、炙甘草、茯神(辰砂拌)、橘絡(薑汁炒)、竹瀝、荊瀝、生薑汁。
另:之前服用甘涼鹹潤的藥物,似乎略有效果,但昨天午后又出現厥逆症狀,診脈搏數而帶弦,病情尚未完全消除,仍有加重的可能。認為少服藥是中醫之道,這是仲景的說法。建議慢慢調整飲食,待營衛恢復正常,邪氣即可自行退去。 再次使用的藥物包括:西洋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生鱉甲、生龜甲、牡蠣、玉金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川貝母、五加皮、橘絡、鉤藤、青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