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貫唯集》~ 十八、暑
十八、暑
1. 十八、暑
(案1)張,左。營衛不調,寒熱屢止屢作,正氣素虧,更為邪擾。法當用補,但近襲暑邪,擬進疏補兼施。
洋參,麥冬,半夏,川貝母,歸身,延胡,青蒿梗,益元散,沉香,鮮佛手,老薑
(案2)張,左。新襲暑邪,積濕化熱,近復寒熱,汗不得暢,小水短澀,脈虛而數細,腹中覺痛。此邪與食滯交阻。法當清熱化邪。
川樸,青皮,枳殼,滑石,川斷,白扁豆子,山梔,青蒿露,赤豬苓
(案3)金,左。傷暑,表邪已罷,裡熱未除,脾胃鬱蒸,濕熱猶未清化,是以不思納食,胸痞溺短,種種見象,其病仍在氣分也。擬進七葉法,以清表裡之邪。
藿香葉,佩蘭葉,蒿葉,桑葉,荷葉,稻葉,竹葉,川貝母,石斛,益元散,芡實,通草,佛手
(案4)包,右。暑濕鬱伏化火,逗留於腸胃之間,以致上嘔下瀉,中脘痞滿,小溲短澀。此古稀之年,營衛兩虧,陰陽暌隔也。症屬霍亂,勿輕視之。
川樸,半夏,新會皮,炒蔞皮,枳實,檳榔,白蔻,杏仁,赤豬苓,澤瀉,六一散,藿香,竹二青,伏龍肝
又:吐瀉雖止,邪仍蟠踞中都,所進湯飲未肯下走,是以欲吐不能,時作煩躁耳。七旬高年,體虛邪戀,殊屬棘手,姑擬一方,以冀輕減為吉。
照前方去樸、蔻、杏,加梔、豉、車前子、左金丸
伏邪六日,寒熱或輕或重,脈弦數,舌黃微灰。邪在陽明,成瘧則輕,入里則重。
蔞皮,枳實,檳榔,豆豉,焦梔,知母,淡黃芩,連翹,香青蒿,赤苓,益元散
(案5)季,左。脈症合參,正氣雖虛,暑濕之邪未化,留戀肺衛,遂致寒熱有類瘧象,日輕日重,得汗則解,咳嗽痰黏。姑舍其虛,先理其實。
南北沙參,霜桑葉,黑芝麻,絹包,甜杏仁,益元散,川貝母,麥冬肉(青黛拌),黑山梔,杜橘紅,軟白薇,赤茯苓,長牛膝(鹽水炒),枇杷葉
白話文:
【十八、暑】
案例一:張先生,他左側身體出現營衛失調的情況,導致寒熱交替,病情反覆。原本體質就較虛弱,再加上外邪的幹擾,按照治療原則應該要進行補養,但最近受到暑邪的影響,計劃採用疏導和補養相結合的方式來治療。
藥方包括西洋參、麥門冬、半夏、川貝母、當歸身、延胡索、青蒿梗、益元散、沉香、新鮮佛手、老薑。
案例二:張先生,左側身體新受暑邪侵擾,體內濕氣轉化為熱,近來又出現寒熱交錯的症狀,汗水排不出來,尿量少且不通暢,脈搏虛弱且頻率細數,腹部感覺疼痛。這是因為邪氣和食物滯留交纏所致。治療上應以清熱和驅邪為主。
藥方有厚樸、青皮、枳殼、滑石、川芎、白扁豆子、山梔子、青蒿露、赤豬苓。
案例三:金先生,左側身體因暑邪受傷,表面的邪氣已經消退,但內部的熱氣尚未消除,脾胃受到悶熱蒸騰,濕熱未得到清除,因此胃口不佳,胸悶尿短,各種症狀顯示,疾病仍然在氣分層面。計劃使用七葉法,以清除表裡的邪氣。
藥方有藿香葉、佩蘭葉、蒿葉、桑葉、荷葉、稻葉、竹葉、川貝母、石斛、益元散、芡實、通草、佛手。
案例四:包先生,右側身體暑濕凝結,轉化為火氣,停留在腸胃之間,導致上吐下瀉,中脘部脹滿,小便短澀。在這高齡的階段,營衛兩虧,陰陽失衡。症狀屬於霍亂,不可輕忽。
藥方有厚樸、半夏、新會皮、炒蔞皮、枳實、檳榔、白蔻、杏仁、赤豬苓、澤瀉、六一散、藿香、竹二青、伏龍肝。
再者:雖然嘔吐和瀉痢已經停止,但邪氣依然在體內盤踞,飲食無法順利下行,導致想吐卻吐不出,時常感到煩躁。七十多歲的年紀,體質虛弱,邪氣纏繞,治療上相當棘手,姑且開出一個處方,希望可以有所緩解。
按照之前的處方,去掉厚樸、白蔻、杏仁,加入梔子、豆豉、車前子、左金丸。
潛伏的邪氣六天後,寒熱症狀時輕時重,脈搏呈弦數,舌頭顏色偏黃帶微灰。邪氣在陽明經絡,如果形成瘧疾症狀較輕,若進入裡層則病情加重。
藥方有炒蔞皮、枳實、檳榔、豆豉、焦梔子、知母、淡黃芩、連翹、香青蒿、赤茯苓、益元散。
案例五:季先生,根據脈象和症狀綜合判斷,雖然體內正氣虛弱,但暑濕邪氣尚未清除,留戀在肺部和衛表,導致寒熱症狀類似瘧疾,白天輕晚上重,出汗後症狀緩解,咳嗽且痰液粘稠。暫時忽略他的虛弱,先處理實際的邪氣問題。
藥方有南北沙參、霜桑葉、黑芝麻(絹布包裹)、甜杏仁、益元散、川貝母、麥門冬肉(青黛拌)、黑山梔、杜橘紅、軟白薇、赤茯苓、長牛膝(鹽水炒)、枇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