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貫唯集》~ 二十三、痹 (1)
二十三、痹 (1)
1. 二十三、痹
(案1)郭,左。病後餘熱留於絡中,兩肩麻痹,下連指臂,延久失治,最有痱中之累。刻診脈象弦細而虛。法當養營和絡,以清其熱。
中生地,歸身,綿耆,黨參,黃柏,秦艽,白芍,防風,羚羊角,鉤鉤,池菊,炙草,絲瓜絡,桑枝
又:正氣不足,血液有虧,不能榮養筋絡,以致節骱牽搐刺痛,不便伸屈。法當峻補之議,現因胸痞脅脹,肝胃不和也。擬於補中略佐疏泄,俟其平復,再議滋補。
白話文:
郭姓病人,左側身體出現問題。病後餘熱殘留在經絡中,導致兩肩麻痺,麻痺感向下延伸到手指和手臂,久治不愈,可能導致痱子。診斷脈象弦細而虛。治療應當養血滋陰、疏通經絡,清熱解毒。方劑使用生地黃、歸身、綿茵陳、黨參、黃柏、秦艽、白芍、防風、羚羊角、鉤藤、菊花、甘草、絲瓜絡、桑枝。
另外,病人正氣不足,血氣虧虛,無法滋養筋絡,導致關節牽拉、抽搐疼痛,活動不便。應當採取峻補的方法治療,但目前病人胸悶脅脹,肝胃不和,所以治療上需在補益的基礎上加入疏泄的藥物,待病情平復後,再考慮滋補。
中生地,麥冬,延胡,秦艽,蠶砂,青皮,丹參,瓜蔞仁,五加皮,歸身,川芎,炙乳沒,木香,炙草
(案2)包,右。寒濕鬱久而成熱,熱極則風生,加以氣血有虧,節骱麻痹,今復左腕脈絡牽強作楚,是名痹症。法當和營通絡以熄風,養陰壯筋以止痛,可望漸效。
細生地,歸身,川芎,丹參,秦艽,延胡,五加皮,羌活,木瓜,炙乳沒,二泉膠,蠶砂,炙草,側柏葉,桑枝
白話文:
生地的藥性偏涼,可以滋陰潤燥,麥冬可以滋陰潤肺,延胡索可以活血化瘀,秦艽可以祛風濕,蠶砂可以燥濕止癢,青皮可以理氣止痛,丹參可以活血化瘀,瓜蔞仁可以清熱利濕,五加皮可以補肝腎,歸身可以補氣血,川芎可以活血行氣,炙乳沒可以溫經止痛,木香可以行氣止痛,炙草可以清熱解毒。
這個病症是由於寒濕鬱久而化熱,熱極生風,加上氣血虧損,導致四肢麻木,現在又出現左腕脈絡牽強作痛的症狀,這就是痹症。治療方法應該以和營通絡來熄風,養陰壯筋來止痛,這樣就能逐漸見效。
細生地可以滋陰清熱,歸身可以補氣血,川芎可以活血行氣,丹參可以活血化瘀,秦艽可以祛風濕,延胡索可以活血化瘀,五加皮可以補肝腎,羌活可以祛風濕,木瓜可以舒筋活絡,炙乳沒可以溫經止痛,二泉膠可以補益肝腎,蠶砂可以燥濕止癢,炙草可以清熱解毒,側柏葉可以止血安神,桑枝可以祛風通絡。
(案3)顧,右。據述背膂筋脈牽強而痛,時緩時劇,脈形弦數。此血虛化風,漸成風痹重症。法當溫養經脈,以滋化源。一切勞碌及動風發物在所宜禁。
中生地,當歸,川芎,五加皮,桂木,二泉膠,木瓜,炙乳沒,羌活,川斷,麥冬,湘杞子,炙草,池菊
(案4)陳,左。脈象細數,左部腰膂酸楚,筋脈牽強,難於俯仰,下連腿脛。刻下年壯體強,猶可冀愈,倘因循失治,最有偏枯之累,近復咳嗽頻頻,未便過用溫熱。姑以和營通絡理之。
萆薢,杜仲,菟絲餅,牛膝,歸身,木瓜,蠶砂,茅朮,五加皮,防風己,炙乳沒,獨活,金毛脊,炙草,桃肉
白話文:
患者右側身體疼痛,背部肌肉和經脈牽拉緊繃,疼痛時輕時重,脈象弦數。這是因為血虛化風,逐漸發展成風痹的嚴重病症。治療方法應該溫養經脈,滋養血氣來源。所有勞累、容易引起風邪的飲食都要禁止。
藥方: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五加皮、桂木、二泉膠、木瓜、炙乳沒、羌活、川斷、麥冬、湘杞子、炙草、池菊。
患者左側身體疼痛,脈象細數,左腰部和背部酸痛,筋脈牽拉緊繃,難以彎腰仰頭,疼痛向下蔓延至腿部和小腿。目前患者年紀輕壯體質強健,還有痊癒的希望,如果延誤治療,極有可能導致半身不遂。患者近期還伴有咳嗽,不宜使用溫熱藥物。暫時用滋養營氣、通經絡的方法治療。
藥方:萆薢、杜仲、菟絲餅、牛膝、歸身、木瓜、蠶砂、茅朮、五加皮、防風己、炙乳沒、獨活、金毛脊、炙草、桃肉。
又:前進和營通絡之屬,咳嗽得止,其為下損無疑,惟腰足酸楚麻木,古人每用針灸冀效,若徒恃湯液,恐難驟效也。
老桂木,五加皮,菟絲餅,牛膝,虎骨膠,粉歸身,金毛脊,厚杜仲,沙苑,川斷肉,紫丹參,川獨活,延胡索,桃肉,老桑枝
(案5)章,左。診脈左搏數,右洪數,舌苔白而少津。此症素受宿傷,經筋骨脈皆不用事,若再失治,有痿廢之變。刻下暑邪內伏,胸痞,不嗜食,右頰車結腫,皆是邪踞之徵。治當先理伏邪,再議祛傷。
歸身,柴胡,赤苓,川芎,豆豉,佩蘭葉,益元散,藿香,枳殼,鬱金,青陳皮,大貝母,延胡索,木香,鮮佛手
白話文:
另外,治療前進和營通絡等症狀的咳嗽,能止咳就代表下焦虛損無疑,只是腰腿酸痛麻木,古人常以針灸來期望療效,如果只依賴湯藥,恐怕難以迅速見效。
需要用到的藥材包括老桂木、五加皮、菟絲子、牛膝、虎骨膠、粉歸身、金毛脊、厚杜仲、沙苑、川斷肉、紫丹參、川獨活、延胡索、桃肉、老桑枝。
(案五)患者左脈搏數,右脈洪數,舌苔白且少津液。這說明患者以前受過舊傷,經筋骨脈都失去功能,若再不治療,就會出現痿廢的現象。現在暑邪內伏,胸悶,不愛吃東西,右臉頰腫痛,都是邪氣停滯的徵兆。治療應先理伏邪,再考慮祛除舊傷。
需要的藥材包括歸身、柴胡、赤苓、川芎、豆豉、佩蘭葉、益元散、藿香、枳殼、鬱金、青陳皮、大貝母、延胡索、木香、鮮佛手。
(案6)尼。志切清修,身居梵境,中年當此,悒鬱雖堪,居諸久歷,二氣造偏,是以所進穀食,其精華悉化為痰濁,不克灑陳於經脈,驟致兩腿內廉,上至股陰,下及隱白,隱隱作痛,無有已時,此方書所謂痛痹也。據症當用溫通,雖當酷暑,易觸穢邪,而用藥不得不從溫補養。故擬溫通先治其本,俟痛勢稍緩,再行他治。
大生地,歸身,白芍,川芎,五加皮,長牛膝,木瓜,茴香,附子炭,官桂,湘杞子,二蠶砂,炙草,茯苓,桑枝(酒炒),炙乳沒,鹿角膠
白話文:
這位病人志向高潔,專心修養,長期居住在清幽環境,中年時因心事鬱結,身體長期處於陰陽失衡狀態,導致食物精華轉化為痰濁,無法順利運行於經脈,因此雙腿內側從大腿根部到腳趾,持續隱隱作痛,久治不癒,這就是古書中所說的「痛痹」。根據症狀判斷,應該採用溫通的方法治療,雖然正值酷暑,容易受到邪氣侵襲,但藥物治療不得不從溫補養入手。因此,先以溫通藥物治療根本病因,待疼痛稍緩後,再進行其他治療。
處方中包含生地、白芍、川芎、五加皮、牛膝、木瓜、茴香、附子炭、官桂、枸杞子、蠶砂、甘草、茯苓、桑枝、乳沒、鹿角膠等藥材。
另吃鹿筋(漂淨),臨服加青鹽少許,或如黃豆大。
(案7)包,左。診脈象細數無神,滑而無力,兩尺更弱,此心腎失交,損其太和之氣,諸病最易叢生。據云因勞碌過甚,驟見精泄,有狂瀾既倒之勢,此君火與相火相搏,陰陽失其維續使然也。急宜早為調治,否則中年以後每多痹瘓之虞。擬進王荊公妙香散合金鎖固精法損益用之。
洋參,抱木茯神(辰拌),茯苓,金櫻子(去毛,炙),龍骨,牡蠣,山藥,玄參,丹參,山萸肉,木香,朱麥冬,桑螵蛸,炙草,車前子,干石菖蒲,白蓮鬚
白話文:
另外吃鹿筋(漂洗乾淨),服用前加入少許青鹽,份量大約像黃豆般大小。
(案7)包,左。診脈象細數無神,滑而無力,兩尺脈更弱,這是心腎不交,損傷了身體的元氣,各種疾病很容易叢生。據說這是因為勞碌過度,突然出現精液流失,有如狂瀾倒灌之勢,這是心火與命門火互相搏鬥,陰陽失衡所導致的。必須及時治療,否則中年以後容易出現痺症。擬用王荊公妙香散,加入金鎖固精法,調整藥量使用。
洋參,抱木茯神(辰時拌),茯苓,金櫻子(去毛,炙),龍骨,牡蠣,山藥,玄參,丹參,山萸肉,木香,朱麥冬,桑螵蛸,炙草,車前子,干石菖蒲,白蓮鬚。
(案8)畢,右。坤體當及笄之年,陰氣始全,陽光易冒,設有起居飲食不循常度,則諸病叢生。茲症四肢、胸背、腰腹、遍體皆痛,難於行動,日盛一日,有加無已,此即病痹也。其勢頗重,論理當用溫通,但脈來堅實弦洪,舌紅刺碎,是肝家鬱火,脾經濕熱積於絡脈使然,若徒泥古法,恐不易效。姑擬和絡清火,以望輕減。
鮮生地(八錢),羚羊角(鎊,先煎,二錢),五加皮(炒,三錢),當歸(炒,一錢半),丹皮(炒,一錢),赤芍(炒,一錢半),川芎(炒,八分),延胡(酒炒),鉤鉤(三錢),連翹(三錢),山梔(三錢),秦艽(半生半炒,三錢),蠶砂(炒,三錢),銀花(炒,三錢),清寧丸(過下,五分),竹葉(二十片)
白話文:
女子到了及笄之年,陰氣漸漸充盈,陽氣容易外泄,如果生活起居和飲食不規律,就容易生病。現在這位患者四肢、胸背、腰腹等全身都疼痛,行動不便,病情日益加重,這就是痹病。病情較為嚴重,按理應該用溫通的方法治療,但脈象堅實弦洪,舌頭紅而有刺點,說明肝火鬱結,脾經濕熱積聚在經絡中。如果一味遵循古法,恐怕效果不好。我打算用和絡清火的方子,希望能減輕病情。
(案9)宋,左。寒濕流骱,鬱而成瘋,兩足跗漫腫而躄。若再延岩失治,廢疾在邇矣。
獨活(一錢半),防風(一錢半),羚羊角(先煎,一錢半),歸身(一錢半),牛膝(一錢半),防己(二錢),蠶砂(二錢),赤芍(二錢),丹皮(一錢半),延胡(一錢半),瓜蔞(一錢半),尋骨風(三錢),細生地(三錢),五加皮(三錢),炙乳沒(各五分),桑枝(四錢),松節(二個),桂枝(三分),秦艽(半生、半炒,三錢)
白話文:
宋朝,病人左半身受寒濕侵襲,導致經脈阻塞,鬱積成瘋,雙腳踝腫脹,走路一瘸一拐。如果再拖延治療,就會變成永久的殘疾。
藥方如下:獨活、防風、羚羊角(先煎)、歸身、牛膝、防己、蠶砂、赤芍、丹皮、延胡、瓜蔞、尋骨風、細生地、五加皮、炙乳沒(各五分)、桑枝、松節(兩個)、桂枝、秦艽(半生、半炒)各適量。
(案10)某。及笄之年,血熱熾盛,外風乘機而襲,肌膚皮毛受病,濕邪因之下注,與熱相搏,而成風痹之症。現患兩足跗腫,指節腫脹,焮赤作痛,甚則滲流濁水,入暮其腫更甚。若恃湯液,恐難奏效。爰擬水泛丸方,緩緩治之,以圖痊愈。
大生地(二兩),歸身(一兩),赤芍(一兩),丹皮(一兩),萆薢(二兩),牛膝(一兩),茅朮(一兩五錢),青皮(一兩),防風己(各一兩),羌獨活(各一兩),川草烏(各三錢),淡芩(一兩),炙草(五錢),川芎(五錢),延胡(六錢),柴胡(四錢),首烏(一兩),大貝(一兩五錢),蠶砂(一兩),苡仁(三兩)
白話文:
一位女子到了及笄之年,體內血熱旺盛,外風趁機侵入,導致皮膚毛髮受病,濕邪也趁機向下侵襲,與熱氣相搏,形成了風痺症。現在她的雙腳跗骨腫脹,手指關節也腫痛發紅,嚴重時還會滲出濁水,到了晚上腫脹更加嚴重。如果只用湯藥治療,恐怕難以奏效。因此打算用水泛丸的方法,慢慢調理,希望能治癒。
藥方如下:生地二兩,歸身一兩,赤芍一兩,丹皮一兩,萆薢二兩,牛膝一兩,茅朮一兩五錢,青皮一兩,防風、己各一兩,羌活、獨活各一兩,川草烏各三錢,淡芩一兩,炙草五錢,川芎五錢,延胡六錢,柴胡四錢,首烏一兩,大貝一兩五錢,蠶砂一兩,苡仁三兩。
上藥共磨細末,用海桐皮一兩,海風藤一兩,松樹皮、楝樹皮各一兩,煎湯水泛為丸。每日早晚各進二錢,開水送下,服時忌食一切海鮮、動風發物、豬首肉、蹄爪、麵筋、火酒等。
(案11)蔣。營血不足,寒澀絡中,更為風邪所襲,以致手指踡縮不舒,《內經》所謂軟短為拘也。凡筋統屬肝,肝苦急,宜辛以緩之,溫以和之。
桂枝,附子,秦艽,五加皮,紅花,木瓜,川芎,茅朮,當歸,防風,炙草,蠶砂,薑黃,延胡,赤苓,鬱金,炙乳沒,桑枝,煨姜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海桐皮一兩、海風藤一兩、松樹皮、楝樹皮各一兩,煎煮藥汁後製成藥丸。每天早晚各服用兩錢,用開水送服。服用時忌食一切海鮮、容易引起風寒的食物、豬頭肉、豬蹄、麵筋、烈酒等。
蔣某患病,因營血不足,寒氣凝滯經絡,又受風寒侵襲,導致手指蜷縮伸展不開。《內經》說軟短即為拘攣。凡是筋脈都屬於肝,肝性喜疏泄,容易急躁,因此應以辛辣之物緩解,溫熱之物和緩。
藥方使用桂枝、附子、秦艽、五加皮、紅花、木瓜、川芎、茅朮、當歸、防風、炙草、蠶砂、薑黃、延胡、赤苓、鬱金、炙乳沒、桑枝、煨姜等藥材。
(案12)章。刻脈象弦細帶數,舌青苔厚,腰膂驟作痠疼,難於俯仰,四肢牽搐,時泄冷汗。此陰虛濕勝,郁遏陽氣所致,防發外瘍,急宜慎調。
桂枝,白朮,木瓜,秦艽,歸身,茯苓,防風己(各),川芎,炙草,延胡,玉金,川斷,五加皮,炙乳沒(各),
(案13)許,左。診得脈象細數而澀,舌苔滿白,兩足膝脛腫,痛楚如刺,此症雖云鶴膝,實《內經》所謂行痹也。凡骱皆謂之溪,溪發之症雖輕必重,每有偏廢之累。
厚朴,秦艽,木瓜,牛膝,獨活,青皮,防風己,歸身,澤瀉,柴胡,苡米,五加皮,炙乳沒,荷梗
白話文:
案12診斷脈象弦細而數,舌苔厚且青,腰部和背部突然發作酸痛,難以彎腰和抬頭,四肢抽搐,時常流出冷汗。這是由於陰虛濕盛,郁遏陽氣所致,要防治外瘍,急需謹慎調理。藥方用桂枝、白朮、木瓜、秦艽、歸身、茯苓、防風、川芎、炙草、延胡、玉金、川斷、五加皮、炙乳沒各適量。
案13診斷脈象細數而澀,舌苔滿布白色,雙腳膝蓋和小腿腫脹,疼痛如針刺般。雖然此症被稱為鶴膝,但實際上是《內經》中所說的行痹。凡是筋骨疼痛都稱為溪,溪發的症狀雖然一開始比較輕,但最終會加重,經常會留下偏廢的後遺症。藥方用厚朴、秦艽、木瓜、牛膝、獨活、青皮、防風、歸身、澤瀉、柴胡、苡米、五加皮、炙乳沒、荷梗各適量。
(案14)董。絡脈失和,加以暑風外襲,寒濕乘之,以致四肢酸楚,脛腫殊甚。擬用通絡退腫為治。
羌獨活,前柴胡,防風己,茅白朮,青陳皮,生熟苡仁,桃杏仁,澤瀉,赤苓,枳殼,帶葉蘇梗,六一散,首烏藤,桑皮
(案15)相,右。寒熱乘虛下注,八脈氣痹,尻膂酸楚,屈伸不便。近復陽氣上冒,巔頂作癢若蟲行,甚則其發脫落。擬先溫通奇經,鎮熄陽氣。
中生地,當歸,川芎,首烏,天麻,石決明,五加皮,茴香,丹參,青皮,白朮,川斷肉,制香附,茯苓,延胡,生薑
白話文:
案例十四,患者絡脈失調,加上暑熱風邪入侵,寒濕乘虛而入,導致四肢酸痛,小腿腫脹嚴重。治療方向以通絡消腫為主。藥方包含羌活、柴胡、防風、白朮、陳皮、薏仁、杏仁、澤瀉、茯苓、枳殼、蘇梗、六一散、首烏藤、桑皮。
案例十五,患者因寒熱之邪乘虛而下注,八脈氣血阻滯,腰骶部位酸痛,屈伸不便。近期又出現陽氣上浮,頭頂發癢如同蟲子爬行,嚴重者甚至頭髮脫落。治療方向以溫通奇經、鎮熄陽氣為主。藥方包含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首烏、天麻、石決明、五加皮、茴香、丹參、青皮、白朮、川斷肉、香附、茯苓、延胡、生薑。
(案16)錢,右。據述坤體年逾花甲,五臟之陰皆虧,陰虧則孤陽無所附,燔灼不已,化風莫制,是以偏左,湧泉倏有熱氣上騰,循股膝腰膂直干胸膈,甚則煩躁欲蒙,竟有不可支持之勢,此痱中重恙也。近復漸延及右,氣血營衛皆遭蹂躪,欲求寧靖,其可得乎。所幸脾胃尚健,納食頗安,猶可望其應手。
爰擬景岳左歸合貞元法,加入養陰益坎之屬,略佐溫養奇經,寧心益腎,不必降火而火自潛,不必治風而風自靖矣。錄方以候裁正。
大熟地(五錢),白茯苓(一錢半),炙草(五分),山萸肉(炒,一錢半),歸身(酒炒,一錢半),丹參(酒炒),玄參(三錢),石決明(生打,先煎,六錢),牡蠣(生打,先煎,六錢),女貞子(炒,三錢),玄武板(刮白,生打,先煎,五錢),大麥冬(三錢),東白芍(桂心三分煎汁拌炒),淮山藥(三錢),小淡菜(三錢),雞子黃(生攪,沖服,一枚),湘蓮子(十粒),
白話文:
這個病人是女性,年紀已經超過六十歲,五臟的陰氣都虧損了。陰氣虧損就會導致陽氣無處依附,就像火焰不斷燃燒一樣,熱氣上涌,無法控制,所以身體偏向左側,湧泉穴突然出現熱氣往上衝,沿著大腿、膝蓋、腰部一直到胸口,嚴重時會感到煩躁不安,甚至無法站立,這是非常嚴重的病症。最近又慢慢蔓延到右側,氣血津液都受到損傷,想要恢復健康,恐怕不容易。幸好脾胃還算健康,飲食正常,還有希望可以治癒。
因此我擬定了參考景岳的左歸丸和貞元法的方子,加入了滋陰補腎的藥材,稍微搭配溫養奇經的藥物,以達到寧心益腎的目的。不需要降火,火氣自然會消退;不需要治療風症,風症自然會平息。以下列出藥方,請您審閱指正。
熟地黃(五錢),白茯苓(一錢半),炙甘草(五分),山茱萸肉(炒,一錢半),當歸身(酒炒,一錢半),丹參(酒炒),玄參(三錢),石決明(生打,先煎,六錢),牡蠣(生打,先煎,六錢),女貞子(炒,三錢),玄武石(刮白,生打,先煎,五錢),大麥冬(三錢),白芍藥(桂心三分煎汁拌炒),淮山藥(三錢),淡菜(三錢),雞蛋黃(生攪,沖服,一枚),湘蓮子(十粒)。
(案17)陳,右。前案論及風寒濕三氣為痹,投以苦溫兼辛通法,似有微效,而不甚見功。刻診脈象仍然細澀,四肢厥冷略減一二,乃病根深固,未肯遽拔也。
桂枝,當歸,秦艽,茅朮,苡仁,五加皮,尋骨風,海風藤,羌獨活,茯苓,防風,二蠶砂,炙草,白茯苓,金毛脊,桑枝
(案18)張,左。刻診脈象左部洪數而浮,右部更甚,舌苔微白,尖絳邊碎。偶因失挫,遂致左手足不能牽動。此高年陰虧血弱,不克榮養筋脈,乃偏枯之症也,理之恐難應手,猶幸並無寒熱,飲食如常,尚無深慮。擬進和營通絡,熄風清熱為治。
白話文:
案17
陳,右。 前面已經論述過,風寒濕三氣侵襲導致痺症,用苦溫兼辛通的法子治療,似乎略有效果,但效果不甚明顯。現在診脈,脈象仍然細澀,四肢厥冷略微減輕了一兩分,可見病根深固,不能急於求成。
桂枝,當歸,秦艽,茅朮,苡仁,五加皮,尋骨風,海風藤,羌獨活,茯苓,防風,二蠶砂,炙草,白茯苓,金毛脊,桑枝
案18
張,左。 現在診脈,左部脈象洪數而浮,右部更甚,舌苔微白,尖部紅絳邊緣碎裂。偶然因跌挫而導致左手足不能活動。這是一位高齡患者,陰虛血弱,不能滋養筋脈,屬於偏枯之症,治療起來恐怕不容易奏效。幸好並無寒熱,飲食如常,暫時還不用過於擔心。擬定以滋養營血,通經絡,熄風清熱的方子來治療。
大生地(囫圇勿切),白芍(後下桂枝一分半炒),炙草,歸身,石決明,真川貝母,橘紅,五加皮,鉤鉤,秦艽(半生半酒炒),白芥子,製半夏(冰糖拌炒),阿膠(牡蠣粉炒),制首烏,絲瓜絡,青果汁,竹二青
(案19)張,左。症始畏寒憎熱,兩足脛跗發生隱疹,紫斑累累,近更漸延於上,兩手亦所深慮,脈來浮弦而數,舌根白厚。據症脈,是不正之氣挾寒濕熱三氣錯雜而成。仍宜祛邪取汗,方有松機。
白話文:
方劑組成及用法:
- 大生地: 整個使用,不要切片。
- 白芍: 後下,加入桂枝粉末一起炒,比例為白芍一兩,桂枝粉末一分半。
- 炙草
- 歸身
- 石決明
- 川貝母
- 橘紅
- 五加皮
- 鉤鉤
- 秦艽: 半生半酒炒。
- 白芥子
- 半夏: 用冰糖拌炒。
- 阿膠: 用牡蠣粉炒。
- 制首烏
- 絲瓜絡
- 青果汁
- 竹二青
病症及治療方案:
(案19)張姓患者,左側身體出現病症。起初症狀為畏寒怕熱,雙腿脛骨和足部出現隱疹,紫色的斑點很多,逐漸向上蔓延,雙手也出現同樣的狀況,脈象浮弦而數,舌苔白厚。根據症狀和脈象,判斷是邪氣與寒濕熱三種氣交雜而成。治療應以祛除邪氣、發汗為主,才能鬆解病機。
荊芥炭,防風,羌活,獨活,枳殼,桔梗,茯苓,草節,川芎,前柴胡,姜,紅棗
又:前投溫散法已得暢汗,四肢強痛亦減,轉側漸舒,業已得效,惟右手尚屬牽強,是筋脈猶未融和也,納食雖不甚多,尚能安適,此後天脾胃之氣漸能來復,脈虛微覺帶弦,舌微白無苔。當用和營通絡,調衛扶脾,以復其原。
大生地,歸身,白芍,五加皮,薑黃,川斷肉,炙草,二泉膠(酒化沖),麥冬,山萸肉,茯苓,金石斛,穭豆衣,甘菊花,生熟穀芽,桑枝,松節
白話文:
荊芥炭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、枳殼、桔梗、茯苓、草節、川芎、柴胡、薑、紅棗。
之前用溫散方法已經讓病人出汗順暢,四肢疼痛也減輕,翻身也變得輕鬆,已經見效了。只是右手還有些僵硬,說明筋脈還沒完全恢復。雖然食慾不太好,但病人還能安穩,說明後天脾胃之氣逐漸恢復。脈象虛弱微帶弦,舌苔淡白無苔。接下來要使用和營通絡、調衛扶脾的藥物,幫助病人恢復健康。
大生地、歸身、白芍、五加皮、薑黃、川斷肉、炙草、二泉膠(用酒化開後沖服)、麥冬、山萸肉、茯苓、金石斛、穭豆衣、甘菊花、生熟穀芽、桑枝、松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