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貫唯集》~ 十九、瘧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十九、瘧 (1)

1. 十九、瘧

(案1)蔡,左。暑邪逗留未解,瘧雖暫止,而邪蘊頗重,防其餘燼復燃。脈搏數,舌微白。當以清解理之。

青蒿,柴胡,淡芩,山梔,澤瀉,白朮,知母,白扁豆子,半夏,檳榔,通草,赤苓豆卷,橘紅,六一散,白薇

白話文:

案1

蔡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暑邪滯留體內未消,瘧疾雖然暫時停止,但邪氣仍很重,需防範餘毒復發。脈搏跳動頻率快,舌苔微白。應當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。

處方:

  • 青蒿
  • 柴胡
  • 淡芩
  • 山梔
  • 澤瀉
  • 白朮
  • 知母
  • 白扁豆子
  • 半夏
  • 檳榔
  • 通草
  • 赤苓豆卷
  • 橘紅
  • 六一散
  • 白薇

(案2)黃,左。瘧乃伏氣之發,寒熱少汗,胸脘痞悶,時作惡心欲嘔,邪來徹也。脈弦數,溺赤。治宜清邪泄濕法。

桂枝,青蒿,白薇,豆卷,玉泉散,雞蘇散,通草,廣皮,澤瀉,淡芩,枳殼,赤豬苓,苡仁,半夏,車前子,姜,棗

(案3)劉,左。瘧後餘邪未盡,寒熱雖止,而濕熱仍痼,當用清泄開其太陽,則頭暈、脘痞、小水赤澀,症自可就痊。

白話文:

瘧疾是伏藏的氣機發作所致,症狀表現為寒熱交替,出汗少,胸脘悶脹,時常噁心欲嘔,邪氣侵入身體深處。脈象弦數,小便赤色。治療應採用清熱解毒,利濕化濁的方法。

可用桂枝、青蒿、白薇、豆卷、玉泉散、雞蘇散、通草、廣皮、澤瀉、淡芩、枳殼、赤豬苓、苡仁、半夏、車前子、薑、棗等藥物。

瘧疾發作後,餘邪未盡,雖然寒熱症狀消退,但濕熱之邪仍留存體內,應當使用清熱利濕之法,開通太陽經脈,這樣頭暈、脘痞、小便赤澀等症狀就會自然痊癒。

赤茯苓(各),豬苓,澤瀉,白朮,官桂,茵陳,生熟苡仁,青陳皮(各),山梔,炙草,黃柏,滑石,淡竹葉,燈草

(案4)夏,左。久瘧四五年,營衛失調,氣與邪並,結為瘧母,徒恃湯藥無益也。急宜扶正祛邪,以丸劑消其痞結,以湯飲理其本病,漸調勿懈,庶無他慮。

黨參,白朮,半夏,鱉甲,牡蠣,首烏,柴胡,青皮,淡芩,橘紅,茯苓,炙草,薑棗,另服鱉甲煎丸。

白話文:

赤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官桂、茵陳、生熟苡仁、青陳皮、山梔、炙草、黃柏、滑石、淡竹葉、燈草各等份。

(案例四)夏季,左側。久患瘧疾四五年,營衛失調,正氣與邪氣交纏,結成瘧疾根源,單靠湯藥無效。急需扶正祛邪,以丸劑消散痞結,以湯劑治療根本病症,逐步調理不可懈怠,才可免除後患。

黨參、白朮、半夏、鱉甲、牡蠣、首烏、柴胡、青皮、淡芩、橘紅、茯苓、炙草、薑棗,另服鱉甲煎丸。

(案5)某。寒輕熱重,三日一作,脈弦數,舌滿白。當從募原達邪。一切生冷鮮肥宜忌。

川樸,半夏,柴胡,青皮,赤苓,貝母,淡芩,新會皮,六一散,白蔻,青蒿,枳殼,知母,佛手,姜,棗

(案6)夏,左。瘧久新止,脈猶弦數,其邪未盡可知。七旬高年,猶幸胃運尚健,然邪伏深邃,還防復熾。擬補益輔其正氣,佐清疏祛其餘邪,以冀向安。

黨參,白朮,炙草,大熟地(麻黃三分同炒鬆),鹿角霜,好肉桂(去粗皮,後下),青皮,青蒿,枳殼,茯苓,白芥子,姜,棗

白話文:

某人體寒輕微,發熱嚴重,每三天發作一次,脈象弦數,舌苔滿布白膩。應當從募原穴入手,驅除邪氣。一切生冷、鮮肥的食物都要忌口。

處方:川樸、半夏、柴胡、青皮、赤苓、貝母、淡芩、新會皮、六一散、白蔻、青蒿、枳殼、知母、佛手、薑、棗。

某人夏天發病,左側身體發熱,瘧疾久治新止,脈象仍弦數,可知邪氣尚未完全清除。雖然已七旬高齡,但幸好胃氣尚健,然而邪氣深伏難除,需防復發。擬用補益藥物以扶正氣,並佐以清熱解毒藥物以祛邪,期望能使病人恢復健康。

處方:黨參、白朮、炙草、熟地(與麻黃三分同炒鬆)、鹿角霜、好肉桂(去粗皮,後下)、青皮、青蒿、枳殼、茯苓、白芥子、薑、棗。

(案7)郁,左。伏邪久延匝月,寒熱間日而作,甚則神識若蒙,小水失禁,體懶指腫,熱解時仍能進食,據云平昔素患痰症,脾陽不克健運,營衛之氣已離,閱所進方藥,似乎相左,以脈象虛中仍見和洽,即此便是生機。爰擬一方,以候尊裁。

洋參(二錢),麥冬(勿去心,三錢),五味子(一錢),生鱉甲(八錢),生龜甲(八錢),牡蠣(一兩),干菖蒲(四分),玉金(一錢半),白朮(防風一錢煎汁拌炒),防己,苡仁(六錢),芡實(五錢),炙草(五分),茯神(辰拌),橘絡(薑汁炒,五分),竹荊瀝(各一匙),薑汁(一小匙),

白話文:

病人左側身體有鬱結,病症持續一個多月,發作時寒熱交替,嚴重時神智不清,小便失禁,身體乏力,手指腫脹。雖然發熱時仍能進食,但據說病人平時就患有痰症,脾陽虛弱無法正常運作,營衛之氣已經虛脫。診斷過病人服用的藥方,似乎有些偏差。病人脈象虛弱但仍有和緩之象,這正是病人生機所在。因此擬定一個藥方,請您審閱。

藥方:洋參二錢,麥冬(勿去心,三錢),五味子一錢,生鱉甲八錢,生龜甲八錢,牡蠣一兩,干菖蒲四分,玉金一錢半,白朮(防風一錢煎汁拌炒),防己,苡仁六錢,芡實五錢,炙草五分,茯神(辰拌),橘絡(薑汁炒,五分),竹瀝、荊瀝各一匙,薑汁一小匙。

又:前進甘涼咸潤之劑,似得小效,但昨午小番,仍現厥逆,刻診脈搏數帶弦,其病竟未退盡,還有增變之虞。愚見少服藥為中醫,此仲景語也。第以飲食緩緩調之,俟其營衛二循行常度,則諸邪可望退舍也。

上洋參,麥冬,五味子,生鱉甲,生龜甲,牡蠣,玉金,茯苓,炙草,川貝母,五加皮,橘絡,鉤藤,青蒿

(案8)鄒。類瘧一候,有汗不解,甚則神昏譫語,大便溏泄,間有咳嗽。症屬陽明太陽,一時未肯驟解,用藥仍從少陽,以泄蘊蓄之邪,略佐苦降,望其陰氣漸振,可臻佳境。

白話文:

患者服用甘涼咸潤的藥物後,症狀略有改善,但昨天午后又出現發熱、昏迷、脈搏數而弦的症狀,說明病情尚未完全消退,還有加重的可能。我認為,少服藥是中醫的原則,正如仲景所言。建議先以飲食調養,待氣血運行正常後,病邪自然會消散。

藥方:西洋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生鱉甲、生龜甲、牡蠣、玉金、茯苓、炙甘草、川貝母、五加皮、橘絡、鉤藤、青蒿。

患者的病症類似瘧疾,發熱後汗出不止,嚴重者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大便稀溏,偶爾咳嗽。症狀屬於陽明太陽經絡,一时未見明显改善,治疗上仍需从少陽經入手,以泄去積聚的邪氣,佐以苦寒之藥,待陰氣漸漸恢復,便可痊癒。

鮮生地(淡西豉三錢同打,六錢),青麟丸(過下,三錢),淡芩(酒炒,一錢半),柴胡(五分),生枳實(一錢半),檳榔(一錢半),黑山梔(一錢半),知母(一錢半),赤豬苓(各一錢半),焦白朮(一錢半),澤瀉(鹽水炒,八分),白扁豆子(三錢),細川連(酒炒,五分),葛根(一錢半),益元散(包,三錢),通草(五分),二稻葉(五錢),扁豆葉(二支),

白話文:

鮮生地、淡西豉各三錢,打碎混合,再加入青麟丸三錢,淡芩酒炒一錢半,柴胡五分,生枳實、檳榔、黑山梔、知母、赤豬苓、焦白朮各一錢半,澤瀉鹽水炒八分,白扁豆子三錢,細川連酒炒五分,葛根一錢半,益元散包三錢,通草五分,二稻葉五錢,扁豆葉二支。

(案9)閔。三陰大瘧不止者,邪未徹也,未有邪未徹而可以止之者。

川桂枝,淡芩,焦白朮,知母,草果仁,範志曲,枳殼,製半夏,新會皮,姜,棗

(案10)張。久瘧之後,寒痰內伏,咳嗽年餘不止,勢難杜截根株矣。

麻黃,赤芍,炙草,蘇子,前胡,新會皮,金沸草,半夏,澤瀉,川萆薢

(案11)潘。刻診脈象左數滑,右弦數,兩尺弱不勝依,舌滑微黃苔,瘧來微寒壯熱,從無暢汗。此體虛正不勝邪,不能使邪外徹。據云懷麟二月,似覺躍動。推其病源,從郁損而起,漸及太陰脾臟,脾主四肢,遂致遍體浮腫,日雖不多,而正氣一時未肯來復,理之殊非易,幸後天生氣尚壯,猶能納食,據證合脈,還可措手。始擬益氣養營,以治其本,疏邪清瘧,以理其標,俾得營衛循度,自可向安。

白話文:

(案9)疟疾反复发作,三阴皆受影响,说明邪气尚未彻底排出,邪气未尽,疟疾不可能完全止住。用川桂枝、淡芩、焦白朮、知母、草果仁、範志曲、枳殼、制半夏、新會皮、姜、枣治疗。

(案10)长期患疟疾后,体内寒痰积聚,咳嗽一年多不见好转,病情根深蒂固,难以根治。用麻黄、赤芍、炙草、苏子、前胡、新會皮、金沸草、半夏、泽泻、川萆薢治疗。

(案11)脉象左滑数,右弦数,两尺无力,舌苔滑微黄,发作时微寒发热,从未出汗。这说明身体虚弱,正气不足,无法驱逐邪气。据患者描述,懷麟二月,似觉跃动,推断病因是郁积损伤,逐渐累及脾脏,脾主四肢,导致全身浮肿。虽然症状不严重,但正气一时难以恢复,治疗难度较大。幸好后天之气尚存,还能进食,根据症状和脉象,还可以采取措施。初步拟定益气养营治疗根本,疏邪清疟治疗表症,使营卫运行正常,即可逐渐康复。

上洋參,焦白朮,中生地,軟柴胡(鱉血拌炒),歸身(酒炒),淡黃芩,車前子,五爪橘紅,生鱉甲(先煎),青蒿子,半夏曲(香油拌炒),茯苓,炙草帶葉蘇梗,生薑,紅棗,黃楊樹頭

白話文:

上方藥材包括:

  • 人參(上洋參): 一味補氣益肺的藥材。
  • 白朮(焦白朮): 一味健脾燥濕的藥材,經過焦製處理。
  • 生地黃(中生地): 一味清熱涼血的藥材。
  • 柴胡(軟柴胡): 一味疏肝解鬱的藥材,經過軟化處理,並與鱉血拌炒。
  • 當歸(歸身): 一味補血活血的藥材,經過酒炒處理。
  • 黃芩(淡黃芩): 一味清熱燥濕的藥材。
  • 車前子: 一味利水滲濕的藥材。
  • 橘紅(五爪橘紅): 一味理氣化痰的藥材。
  • 鱉甲(生鱉甲): 一味滋陰潛陽的藥材,需要先煎。
  • 青蒿子: 一味清熱解暑的藥材。
  • 半夏(半夏曲): 一味燥濕化痰的藥材,經過香油拌炒。
  • 茯苓: 一味健脾利水,寧心安神的藥材。
  • 甘草(炙草): 一味補脾益氣,緩急止痛的藥材,經過炙制處理。
  • 蘇梗(帶葉蘇梗): 一味行氣寬中,解表發汗的藥材。
  • 生薑: 一味溫中止嘔,解表散寒的藥材。
  • 紅棗: 一味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,和胃健脾的藥材。
  • 黃楊樹頭: 一味活血化瘀,止痛消腫的藥材。

備註:

  • 以上藥材的用量和用法需遵照醫囑,不可自行服用。
  • 藥材的炮製方法會影響藥效,如焦白朮、酒炒當歸等。
  • [鱉血]、[半夏曲]、[香油] 等括號內的字詞,是指藥材的炮製方法或其他相關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