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貫唯集》~ 十八、暑
十八、暑
1. 十八、暑
(案1)張,左。營衛不調,寒熱屢止屢作,正氣素虧,更為邪擾。法當用補,但近襲暑邪,擬進疏補兼施。
洋參,麥冬,半夏,川貝母,歸身,延胡,青蒿梗,益元散,沉香,鮮佛手,老薑
(案2)張,左。新襲暑邪,積濕化熱,近復寒熱,汗不得暢,小水短澀,脈虛而數細,腹中覺痛。此邪與食滯交阻。法當清熱化邪。
川樸,青皮,枳殼,滑石,川斷,白扁豆子,山梔,香青,赤豬苓
白話文:
案1
張,左。 這位張姓患者,屬於左側症狀。
營衛不調,寒熱屢止屢作,正氣素虧,更為邪擾。 他的營氣和衛氣失調,導致寒熱反复发作,正气虚弱,更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。
法當用補,但近襲暑邪,擬進疏補兼施。 应该采用补益的方法,但最近他感受了暑邪,所以应该疏解暑热,同时兼顾补益。
洋參,麥冬,半夏,川貝母,歸身,延胡,青蒿梗,益元散,沉香,鮮佛手,老薑。 處方:西洋参、麦冬、半夏、川贝母、归身、延胡索、青蒿梗、益元散、沉香、鲜佛手、老姜。
案2
張,左。 這位張姓患者,屬於左側症狀。
新襲暑邪,積濕化熱,近復寒熱,汗不得暢,小水短澀,脈虛而數細,腹中覺痛。 他最近感染了暑邪,湿气积聚化热,导致寒热反复,出汗不畅,小便短少涩滞,脉象虚弱而数细,腹部感到疼痛。
此邪與食滯交阻。法當清熱化邪。 这是暑邪与食物积滞相互阻滞所致,应该采用清热化邪的方法。
川樸,青皮,枳殼,滑石,川斷,白扁豆子,山梔,香青,赤豬苓。 處方:川朴、青皮、枳壳、滑石、川断、白扁豆、山栀子、香青、赤猪苓。
注:
- 文中括号内为中药名,后面带的链接可以跳转到相应的网页查看更详细的解释。
- “左”可能指患者患病的部位,也可能指患者的姓名缩写。
- 由于信息有限,无法给出更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,请咨询专业医师。
(案3)金,左。傷暑,表邪已罷,裡熱未除,脾胃鬱蒸,濕熱猶未清化,是以不思納食,胸痞溺短,種種見象,其病仍在氣分也。擬進七葉法,以清表裡之邪。
藿香葉,佩蘭葉,蒿葉,桑葉,荷葉,稻葉,竹葉,川貝母,石斛,益元散,芡實,通草,佛手
(案4)包,右。暑濕鬱伏化火,逗留於腸胃之間,以致上嘔下瀉,中脘痞滿,小溲短澀。此古稀之年,營衛兩虧,陰陽暌隔也。症屬霍亂,勿輕視之。
白話文:
(案3)患者左側病症,因暑熱侵襲,雖然表邪已退,但裡熱尚未消退,脾胃鬱滯,濕熱仍然未完全清除,因此患者不思飲食,胸悶,小便不利,出現各種症狀,病症仍然停留在氣分。擬用七葉法,以清解表裡邪氣。
藿香葉、佩蘭葉、蒿葉、桑葉、荷葉、稻葉、竹葉、川貝母、石斛、益元散、芡實、通草、佛手。
(案4)患者右側病症,暑濕鬱積化為火熱,停留在腸胃之間,導致上吐下瀉,中脘痞滿,小便短澀。患者年事已高,營衛氣血虧虛,陰陽失調。症狀屬於霍亂,不可輕視。
川樸,半夏,新會皮,炒蔞皮,枳實,檳榔,白蔻,杏仁,赤豬苓,澤瀉,六一散,藿香,竹二青,伏龍肝
又:吐瀉雖止,邪仍蟠踞中都,所進湯飲未肯下走,是以欲吐不能,時作煩躁耳。七旬高年,體虛邪戀,殊屬棘手,姑擬一方,以冀輕減為吉。
照前方去樸、蔻、杏,加梔、豉、車前子、左金丸
白話文:
川樸、半夏、新會皮、炒蔞皮、枳實、檳榔、白蔻、杏仁、赤豬苓、澤瀉、六一散、藿香、竹二青、伏龍肝。
另外,雖然吐瀉已經停止,但邪氣仍然盤踞在中焦,所喝的湯水也不肯往下走,因此想吐卻吐不出來,偶爾還會感到煩躁不安。患者已經七十歲了,身體虛弱,邪氣難以清除,情況十分棘手,只能暫時擬定一個方子,希望可以減輕病情。
照之前的方子,去掉川樸、白蔻、杏仁,再加入梔子、豉、車前子、左金丸。
伏邪六日,寒熱或輕或重,脈弦數,舌黃微灰。邪在陽明,成瘧則輕,入里則重。
蔞皮,枳實,檳榔,豆豉,焦梔,知母,淡黃芩,連翹,香青蒿,赤苓,益元散
(案5)季,左。脈症合參,正氣雖虛,暑濕之邪未化,留戀肺衛,遂致寒熱有類瘧象,日輕日重,得汗則解,咳嗽痰黏。姑舍其虛,先理其實。
南北沙參,霜桑葉,黑芝麻,絹包,甜杏仁,益元散,川貝母,麥冬肉(青黛拌),黑山梔,杜橘紅,軟白薇,赤茯苓,長牛膝(鹽水炒),枇杷葉
白話文:
病人發病六天,寒熱交替,時輕時重,脈象弦數,舌苔黃色略帶灰白。病邪停留在陽明經,若停留在陽明經則病症較輕,若入里則病症較重。
藥方:蔞皮、枳實、檳榔、豆豉、焦梔、知母、淡黃芩、連翹、香青蒿、赤苓、益元散。
病人是夏季發病,左邊身體受寒。脈象與症狀結合來看,雖然正氣虛弱,但暑濕之邪尚未化解,停留於肺衛,因此出現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,每日輕重交替,發汗後症狀減輕,咳嗽痰黏。暫且不論虛證,先治其實證。
藥方:南沙參、霜桑葉、黑芝麻、絹包、甜杏仁、益元散、川貝母、麥冬肉(青黛拌)、黑山梔、杜橘紅、軟白薇、赤茯苓、長牛膝(鹽水炒)、枇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