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旌孝堂醫案》~ 三十七、痔瘡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七、痔瘡

1. 三十七、痔瘡

(案1)濕熱下注大腸,致成外痔有年,氣虛下陷,墜不可言,脈象細濡,擬方獲效,方可漸入佳境。

箭嵐耆,土炒於術,升麻,柴胡,廣陳皮,西洋參,炙甘草,當歸,大白芍,胡黃連,槐角,乾地黃,雲茯苓,烏飯子,冬瓜仁

二診:西洋參,歸身,大白芍,乾地黃,赤小豆,野於術,大有耆,升麻,柴胡,木茯神,槐角(酒炒),皂莢子,酸棗仁,甜瓜瓣,甘草,側柏葉

丸方:陳枳殼(五錢),側柏葉(三兩),黑芥穗(八錢),槐角(一兩五錢,酒炒),水炒柴胡(六錢),水炒升麻(四錢),西洋參(一兩五錢),野於術(一兩五錢),歸身(一兩五錢),大白芍(二兩),陳皮(八錢),木茯苓神(各一兩五錢),箭嵐耆(一兩五錢),乾地黃(四兩),赤小豆皮(二兩),炙甘草(五錢)

上藥共用河水浸透,熬取原汁,用阿膠四兩收膏,每早晚一錢五分,開水和服。後加甜瓜瓣、皂角子(炒),減於朮、黃耆。

(案2)濕熱下移膀胱,遂致小便淋痛,久延非宜。

萹蓄,瞿麥,川萆薢,赤苓,澤瀉,細木通,車前子,益元散,龍膽草,竹葉,燈心,西珀屑,又加八正散

(案3)溫邪夾濕,經旬有汗不解,兼之痰飲射肺,寒熱咳逆,胸次不開,穀食懶進,年逾花甲,深慮正不勝邪。

廣藿香,葛根,川樸,杏仁,白蔻仁,柴胡,製半夏,廣橘紅,雲茯苓,川鬱金,枇杷葉

白話文:

[三十七、痔瘡]

(案例1) 因溼熱之氣下注於大腸,形成外痔多年,氣血虛弱導致痔瘡下墜感嚴重,脈象細軟,使用擬訂的藥方後逐漸見效,病情漸入佳境。

藥物包括箭嵐耆、土炒於術、升麻、柴胡、廣陳皮、西洋參、炙甘草、當歸、大白芍、胡黃連、槐角、乾地黃、雲茯苓、烏飯子、冬瓜仁等。

第二次看診時,藥方調整爲西洋參、歸身、大白芍、乾地黃、赤小豆、野於術、大有耆、升麻、柴胡、木茯神、槐角(酒炒)、皂莢子、酸棗仁、甜瓜瓣、甘草、側柏葉。

丸藥配方爲陳枳殼(五錢)、側柏葉(三兩)、黑芥穗(八錢)、槐角(一兩五錢,酒炒)、水炒柴胡(六錢)、水炒升麻(四錢)、西洋參(一兩五錢)、野於術(一兩五錢)、歸身(一兩五錢)、大白芍(二兩)、陳皮(八錢)、木茯苓神(各一兩五錢)、箭嵐耆(一兩五錢)、乾地黃(四兩)、赤小豆皮(二兩)、炙甘草(五錢)。將以上藥材用水浸泡透徹,熬煮出原汁,加入阿膠四兩收膏,每日早晚服用一錢五分,開水沖服。之後可添加甜瓜瓣、皁角子(炒),並減少於術、黃耆的用量。

(案例2) 溼熱之氣下移到膀胱,導致小便疼痛,長期拖延不利於病情。

藥方包括萹蓄、瞿麥、川萆薢、赤苓、澤瀉、細木通、車前子、益元散、龍膽草、竹葉、燈心、西珀屑,並加上八正散。

(案例3) 熱邪夾帶溼氣,持續十多天出汗卻未能緩解病情,加之痰飲影響肺部,出現寒熱咳嗽及胸悶,食慾減退,患者已過六十歲,擔心正氣不足以抵抗病邪。

藥方包括廣藿香、葛根、川樸、杏仁、白蔻仁、柴胡、制半夏、廣橘紅、雲茯苓、川鬱金、枇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