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旌孝堂醫案》~ 三十二、瘡濕
三十二、瘡濕
1. 三十二、瘡濕
(案1)瘡濕傳裡,脾肺交傷,咳喘腫脹,吸受外邪,寒熱不清,脈象浮濡。謹防水溢高原,肺脹致變。
羌活,大防風,蒼朮,川樸,豬苓,澤瀉,桂枝,苦杏仁,廣橘皮絡,製半夏,大白芍,粉甘草,生薑皮,冬瓜皮,枇杷葉
(案2)濕熱為瘡,伏邪化痢,久延防其胃困。
黃芩,赤芍,防風,冬朮,茯苓,廣皮,大腹皮,薤白,香豆豉,當歸鬚,車前子
(案3)前起痢後,下焦濕熱未清,後感寒涼夾食,脾氣不運,大便泄瀉紅凍,肛墜。擬運中化濁法治之。
廣藿香,老木香,焦冬朮,陳皮,大白芍,赤茯苓,粉甘草,防風,白蔻仁,黃芩,鮮荷葉,馬齒莧,又加穀芽(炒)、六和曲
白話文:
【案例一】病患因濕疹內侵,影響到脾臟與肺部功能,出現咳嗽、呼吸困難、身體腫脹等症狀,且易受外界病毒細菌感染,有冷熱交替的情況,脈搏顯示有浮濡的特徵。需小心水分過多導致高原反應,以及肺部膨脹可能引起的變故。
治療藥方包含羌活、大防風、蒼朮、川樸、豬苓、澤瀉、桂枝、苦杏仁、廣橘皮絡、製半夏、大白芍、粉甘草、生薑皮、冬瓜皮、枇杷葉。
【案例二】因濕熱引發瘡癤,潛在的邪氣轉變成痢疾,拖延日久需防範胃部功能衰弱。
治療藥方包含黃芩、赤芍、防風、冬朮、茯苓、廣皮、大腹皮、薤白、香豆豉、當歸鬚、車前子。
【案例三】先前罹患痢疾後,下腹部仍有濕熱未清除,之後又受到寒冷及飲食影響,脾胃功能無法正常運作,大便呈現紅色且稀爛,伴隨肛門墜脹感。計劃以調理中焦、化解濁氣的原則進行治療。
治療藥方包含廣藿香、老木香、焦冬朮、陳皮、大白芍、赤茯苓、粉甘草、防風、白蔻仁、黃芩、鮮荷葉、馬齒莧,另添加炒穀芽和六和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