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旌孝堂醫案》~ 十八、水飲
十八、水飲
1. 十八、水飲
(案1)肝脈布於脅肋,脾脈絡於胸中,肝脾不和,水飲內蓄。於是脘脅脹痛,漉漉有聲,天癸先期,脈象弦滑。若不善調,防其土敗。
溫中化飲法
(案2)本屬水飲困脾射肺,腫脹氣喘,加以肝火上衝,左目既損,右目陷塘,脈象弦細而滑。症勢叢雜,擬方徐圖。
密蒙花,白蒺藜,珍珠母,靈磁石,雲茯苓,製半夏,橘皮絡,冬瓜瓣,木蝴蝶,荷葉筋
(案3)命火不足,水飲內蘊,脘腹脹痛,漉漉有聲,臍旁有形,初發之時,上吐下利。脾胃交虧,脈象沉弦。根蒂已深,治之不易。
益智仁,吳萸,製半夏,雲茯苓,通絡散,制附片,防己,橘皮絡,香蘇莖,淡姜渣
(案4)命陽不足,脾腎交虧,水飲聚胃,遇寒則噦吐並作,有時衝脈之氣上逆,精關不固,脈象沉細。擬方緩圖之。
鹿茸片(一兩,蜜炙),制烏頭(一兩),上肉桂(一錢五分),廣橘皮絡(各八錢),製半夏(三兩),白蔻花(一兩五錢),靈磁石(一兩五錢),紫石英(一兩五錢),南燭葉(二兩),雲茯苓神(各一兩)
上為末,用淨黃土十二兩,熬湯泛丸,每早三錢,開水下。
(案5)肝木侮土,火不生土,水飲停中,脈象弦細。再延防成反胃。
製半夏,防己,吳萸,制附片,四制於術,廣橘皮絡,雲茯苓,香蘇莖,淡姜渣
又加雞內金、絡石藤、半夏乾薑散三錢、加味逐飲散三分,和勻,每副開水和服,與煎劑間服,十三副。
白話文:
【十八、水飲】
(案例1) 肝臟的經絡分佈於脅肋部位,脾臟的脈絡連接在胸腔中。當肝脾功能失調,體內便容易囤積水分。這會導致胃部及脅肋區感到脹痛,甚至可以聽到體內漉漉的水聲,女性月經也可能提前到來,脈搏呈現出弦滑的特徵。若不及時調整,恐有脾臟機能衰竭的風險。
治療方式:溫暖中焦,化解水飲。
(案例2) 這位患者主要問題在於體內的水飲影響了脾臟和肺部的功能,導致全身浮腫、呼吸困難。加上肝火上升,左眼受損,右眼亦出現問題,脈搏呈現出弦細滑的特徵。病情複雜,需謹慎處置。
藥方:密蒙花、白蒺藜、珍珠母、靈磁石、雲茯苓、製半夏、橘皮絡、冬瓜瓣、木蝴蝶、荷葉筋。
(案例3) 由於生命之火不足,水飲在體內聚集,造成胃腹部脹痛,可聽到漉漉的水聲,肚臍周圍可見異常形狀。初期可能出現嘔吐、腹瀉等症狀。脾胃功能皆已損耗,脈搏呈現出沉弦的特徵。病根已深,治療難度較高。
藥方:益智仁、吳茱萸、製半夏、雲茯苓、通絡散、制附片、防己、橘皮絡、香蘇莖、淡姜渣。
(案例4) 命門之陽不足,脾腎功能皆有損耗,水飲聚集在胃部,遇到寒冷便會出現噁心、嘔吐,有時會有氣逆的現象,精氣流失,脈搏呈現出沉細的特徵。藥方需緩慢施治。
藥方:鹿茸片(一兩,蜜炙)、制烏頭(一兩)、上肉桂(一錢五分)、廣橘皮絡(各八錢)、製半夏(三兩)、白蔻花(一兩五錢)、靈磁石(一兩五錢)、紫石英(一兩五錢)、南燭葉(二兩)、雲茯苓神(各一兩)。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,用淨黃土十二兩煮湯製成丸狀,每日清晨服用三錢,用開水吞服。
(案例5) 肝臟功能過旺,壓抑脾臟,火氣無法滋養脾臟,水飲滯留在中焦,脈搏呈現出弦細的特徵。若不妥善處理,恐發展成反胃的病症。
藥方:製半夏、防己、吳茱萸、制附片、四制於術、廣橘皮絡、雲茯苓、香蘇莖、淡姜渣。
另加入雞內金、絡石藤、半夏乾薑散三錢、加味逐飲散三分,混合均勻,每次服用時以開水調和,與煎劑交替服用,共計十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