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旌孝堂醫案》~ 十四、痢疾

回本書目錄

十四、痢疾

1. 十四、痢疾

(案1)痢延月餘,刻加外感風邪,寒熱不清,口苦苔膩,面浮腹脹,穀食少思,防成噤口。

赤茯苓,甘草,枳殼,桔梗,柴前胡,羌獨活,川芎,廣皮,川樸,生薑,陳倉米

二診:制茅朮,川樸,廣陳皮,甘草,地榆炭,煨木香,焦白朮,大白芍,羌活,防風,煨葛,雲茯苓,荷蒂,陳倉米

升陽益胃丸三錢,每早開水下。

三診:加南沙參、澤瀉、乾薑,去羌活、地榆、甘草,仍服升陽益胃丸。

四診:東洋參,綿黃耆,冬朮,淨歸身,煨木香,升麻,柴胡,廣皮,茯苓,炙甘草,淡乾薑,陳倉米,生薑,小紅棗,蒸籠繩

外:升陽益胃丸(二錢),附子理中丸(一錢),和勻,午後清米湯下。

(案2)暑濕內蘊於曲腸,釀成腸癖,胸次喜溫,遍身皆寒,皆陽虛之故,脈象沉細。治之不易,擬方力圖之。

制烏頭,製半夏,福橘皮,大白芍(煨),炙甘草,煨葛根,野於術,雲茯苓,肉果霜,冬瓜仁,蒸籠繩,又加烏飯葉、合歡皮

二診:加柴胡、升麻、肉桂子、糯稻根、荷蒂,去茯苓、烏飯葉、合歡皮、甘草

外:真武丸、羊脂煎丸(各一錢五分),每一副開水下。

(案3)暑濕內蘊曲腸,釀成赤白滯下,加以肝氣犯胃,郁痰內伏,胸痞作噦,右肋時痛,穀食難運,脈弦而大。防成噤口,擬方獲效乃吉。

煨葛根,煨大白芍,乾薑,雅連頭(薑汁炒),廣橘皮絡,製半夏,雲茯苓,滌飲散,紅曲米,川鬱金

白話文:

【十四、痢疾】

(案例1) 病人痢疾已延續一個多月,近期又因外感風邪,導致寒熱交錯不清,口苦舌苔膩,面部浮腫,腹部脹滿,對食物的慾望減退,有成為噤口痢疾的風險。

治療上使用了赤茯苓,甘草,枳殼,桔梗,柴前胡,羌獨活,川芎,廣皮,川樸,生薑,陳倉米等藥材。

第二次看診時,調整為制茅朮,川樸,廣陳皮,甘草,地榆炭,煨木香,焦白朮,大白芍,羌活,防風,煨葛,雲茯苓,荷蒂,陳倉米等藥材,並服用升陽益胃丸。

第三次看診,加用南沙參、澤瀉、乾薑,停用羌活、地榆、甘草,仍然服用升陽益胃丸。

第四次看診,藥方包括東洋參,綿黃耆,冬朮,淨歸身,煨木香,升麻,柴胡,廣皮,茯苓,炙甘草,淡乾薑,陳倉米,生薑,小紅棗,蒸籠繩等。另加升陽益胃丸和附子理中丸,於午後以清米湯送服。

(案例2) 病人暑濕在腸道內積聚,形成腸癖,胸部喜歡溫暖,全身卻感覺寒冷,都是因為陽虛所致,脈象呈現沉細。治療較為困難,擬定處方進行治療。

使用了制烏頭,製半夏,福橘皮,大白芍(煨),炙甘草,煨葛根,野於術,雲茯苓,肉果霜,冬瓜仁,蒸籠繩等藥材,另加入烏飯葉、合歡皮。

第二次看診,加用柴胡、升麻、肉桂子、糯稻根、荷蒂,停用茯苓、烏飯葉、合歡皮、甘草。另加用真武丸、羊脂煎丸,以開水吞服。

(案例3) 病人暑濕在腸道內積聚,形成赤白滯下,加上肝氣侵犯胃部,痰濕在體內鬱結,胸悶噁心,右側肋骨偶爾疼痛,食物消化困難,脈象弦且大,有成為噤口痢疾的風險。

治療上使用了煨葛根,煨大白芍,乾薑,雅連頭(薑汁炒),廣橘皮絡,製半夏,雲茯苓,滌飲散,紅曲米,川鬱金等藥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