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蓮舫醫案》~ 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7)

1. 十七、風溫

(案1)楊,左。身熱不解,頭痛口渴,溫邪鬱蒸,勢將發㾦,脈見浮弦。治以分泄。

冬桑葉,杭菊花,粉前胡,竹葉,淡豆豉,荊芥穗,光杏仁,柔白薇,薄荷尖,淨蟬衣,川通草,新會皮,荷葉,紅蔗皮(六錢)

(案2)王,左。身熱咳喘,便溏脘悶,濕溫互感。再從分泄。

白話文:

楊姓病人,左側身體發熱,持續不退,伴隨頭痛、口渴,這是溫邪鬱積於體內,快要發燒,脈象浮弦。應該採用分泄法治療。

藥方:桑葉、菊花、前胡、竹葉、淡豆豉、荊芥穗、杏仁、白薇、薄荷尖、蟬衣、通草、新會皮、荷葉、紅蔗皮(六錢)。

王姓病人,左側身體發熱,咳嗽氣喘,大便稀溏,胸脘悶脹,屬於濕溫互感。繼續採用分泄法治療。

冬桑葉,鮮佛手,粉前胡,淡豆豉,干佩蘭,薄荷葉,方通草,焦建曲,嫩白薇,焦米仁,淨蟬衣,新會白,荷葉包益元散

(案3)吳,左,廿四。舊傷新感,寒熱咳嗆,脅旁引痛,脈見浮弦。治以和降。

冬桑葉,粉前胡,冬瓜子,方通草,淡豆豉,全福花,白茯苓,川貝母,光杏仁,新絳屑(四分),新會絡,鹿銜草,絲瓜絡

白話文:

一位名叫吳姓的病人,二十四方,因舊傷新感,出現寒熱咳嗽、胸脇疼痛的症狀,脈象浮弦。醫師判斷需要用和降的方法治療,因此開了冬桑葉、粉前胡、冬瓜子、方通草、淡豆豉、全福花、白茯苓、川貝母、光杏仁、新絳屑、新會絡、鹿銜草、絲瓜絡等藥材。

(案4)葉,左。身熱少許,脘痛便秘,表解而里未通,仍防神志昏迷,脈浮。擬以清泄。

冬桑葉,焦山梔,炒瓜蔞,粉前胡,淡豆豉,淡竹葉,炒枳殼,柔白薇,薄荷尖,荊芥穗,光杏仁,方通草,荷葉

(案5)張,左。風溫之邪,首先犯肺,鬱熱蒸痰,煽爍不解,咳嗽喉鳴,氣逆脅痛,關係者在舌苔罩灰質紅起腐,勢將劫津為變,脈兩手弦數。擬以清解。

南北沙參(各一錢五分),瓜蔞仁,全福花,白茯苓,鮮石斛,光杏仁,代赭石,新會絡,蜜桑葉,川貝母,粉蛤殼,方通草,萊菔汁(四錢),荸薺汁(三錢),枇杷葉,竹茹

白話文:

病人身體略微發熱,胸口疼痛,大便不通,表面症狀已經解除,但內在依然阻塞,要小心病人意識昏迷,脈象浮。準備用清熱瀉火的藥方治療。

藥方:冬桑葉、焦山梔、炒瓜蔞、粉前胡、淡豆豉、淡竹葉、炒枳殼、柔白薇、薄荷尖、荊芥穗、光杏仁、方通草、荷葉。

另一個病人患有風溫,首先侵犯肺部,鬱熱蒸發成痰,久久不散,導致咳嗽、喉嚨鳴叫、氣逆、肋骨疼痛,舌苔上覆蓋著灰色的紅斑,並出現腐敗,病情嚴重,可能導致津液被劫奪,脈象兩手弦數。準備用清熱解毒的藥方治療。

藥方:南沙參(各一錢五分)、瓜蔞仁、全福花、白茯苓、鮮石斛、光杏仁、代赭石、新會絡、蜜桑葉、川貝母、粉蛤殼、方通草、萊菔汁(四錢)、荸薺汁(三錢)、枇杷葉、竹茹。

(案6)孔,左。脈兩手數大,舌尖絳且有芒削,肌灼少汗,脘腹脹痛,痛而拒按,便閉口渴,譫語手痙。此乃邪入營分,食滯中焦,頗為棘手,難許無虞。

烏犀角(摩沖,四分),鮮石斛(三錢),大豆卷(三錢),元明粉(三錢),羚羊角(八分),連翹心(一錢五分),杭菊花(一錢五分),炒蔞皮(三錢),鮮生地(三錢),黑山梔(一錢五分),光杏仁(三錢),制錦紋(三錢),蘆根(一兩),辰燈心(十寸)

白話文:

病人左邊有孔,脈象兩手都數大,舌頭尖端發紅且有芒刺,身體灼熱少汗,腹部脹痛,按壓時疼痛拒抗,便秘口渴,神志不清手腳抽搐。這應該是邪氣侵入營分,食物積滯在中焦,病情相當棘手,很難保證沒有危險。

藥方:犀角(四分),鮮石斛(三錢),大豆卷(三錢),元明粉(三錢),羚羊角(八分),連翹心(一錢五分),杭菊花(一錢五分),炒蔞皮(三錢),鮮生地(三錢),黑山梔(一錢五分),光杏仁(三錢),制錦紋(三錢),蘆根(一兩),辰燈心(十寸)。

2. 十八、濕溫

(案1)陳,左。黴令將臨,濕邪內動,鬱於陽則形寒形熱,鬱於陰則便澀溺短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
焦茅朮(八分),粉萆薢,焦米仁,干佩蘭,烏芝麻(一錢五分),炒蔞皮,範志曲,炒黃芩,厚朴花(六分),川鬱金,白茯苓,鮮佛手,姜竹茹

(案2)顧,左,廿八。濕邪稍泄,濕蒸未除,口內或甜或咸,脘宇似悶非悶。現在納呆便艱,陽明機關大為不利,渾身痹痛,脈見細弦。擬以疏和。

白話文:

陳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。體內寒濕之氣將要發作,濕邪內蘊,在陽氣部位則出現手腳冰冷或發熱交替的現象,在陰氣部位則出現便秘、小便不順的情況,脈象沉而弦。治療以疏通和解為主。

處方:焦麥芽、蒼朮各八分,粉萆薢、焦米仁、干佩蘭各一錢五分,烏芝麻、炒蔞皮、範志曲、炒黃芩、厚朴花各六分,川鬱金、白茯苓各一錢,鮮佛手、姜竹茹適量。

顧姓患者,左側身體不適,二十八歲。濕邪稍微泄出,但濕熱之氣尚未消除,口內感覺或甜或鹹,腹部似悶非悶。現在食慾不佳、大便困難,陽明經氣運行不暢,全身痠痛,脈象細而弦。擬以疏通和解為主。

焦茅朮(烏芝麻拌炒,八分),法半夏,焦建曲,炒黃芩,西羌活(八分),炒蔞皮,干佩蘭,白茯苓,黃防風,焦米仁,鮮佛手,新會皮,姜竹茹

(案3)龔,左。濕邪分布三焦,頭眩肢酸,脘腹脹悶,氣道不通,所謂清不升而濁不降,大便艱澀,舌黃脈細弦。擬芳香調中,分化上下。

焦茅朮(黑芝麻炒,八分),法半夏,白蔻仁(四分),香青蒿,制川樸,炒蔞皮,光杏仁,炒黃芩,焦六曲,干佩蘭,焦米仁,白茯苓,炒竹茹

白話文:

這個病人姓龔,左側身體不適。濕邪侵犯了三焦,出現頭昏眼花、四肢酸軟、胸腹脹悶、呼吸不暢等症狀。這是由於清氣不能上升,濁氣不能下降,導致大便不通,舌苔黃厚,脈象細小而弦急。擬用芳香化濕的藥物,調理中焦,使清濁分開,上下通暢。

藥物組成

  • 焦茅朮(黑芝麻炒,八分)
  • 法半夏
  • 白蔻仁(四分)
  • 香青蒿
  • 制川樸
  • 炒蔞皮
  • 光杏仁
  • 炒黃芩
  • 焦六曲
  • 干佩蘭
  • 焦米仁
  • 白茯苓
  • 炒竹茹

解釋

這個藥方主要針對濕邪困阻三焦所引起的症狀,以芳香化濕、理氣健脾為主。藥物中,焦茅朮、白蔻仁、香青蒿、制川樸等具有芳香化濕之效;法半夏、炒黃芩、焦六曲等可理氣健脾,幫助消化吸收;炒蔞皮、光杏仁、干佩蘭、焦米仁等則有助於清熱解毒、潤肺止咳;白茯苓、炒竹茹則可健脾利濕、和胃止嘔。

總結

這兩段古文描述了中醫對濕邪困阻三焦所致病症的診斷和治療。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病人的症狀,第二部分則提出了治療方案,並列舉了相關藥物。第三部分則列舉了具體藥方,並對藥物的功效進行了簡要介紹。

(案4)金,左,四十。身熱淹纏,形寒頭痛,脘悶肢酸,脈見弦滑。治以分泄。

西羌活,干佩蘭,法半夏,白茯苓,黃防風,焦米仁,制小樸,川鬱金,焦建曲,鮮佛手,新會皮,方通草,鮮荷葉包雞蘇散(三錢)

(案5)王,左,四十三。寒熱漸除,尚肢酸脘悶,二便少暢,脈見細弦。治以疏泄。

西羌活,廣藿香(八分),法半夏,赤茯苓,黃防風,焦米仁,制小樸,益元散,焦建曲,鮮佛手,熾枳殼,方通草,鮮荷葉

白話文:

一位四十歲的男性患者,左邊身體發熱,熱度瀰漫難以散去,但同時也感到身體寒冷、頭疼、胃脘悶脹、四肢酸痛,脈象弦滑。醫生認為應該使用分泄法治療。

藥方包括西羌活、干佩蘭、法半夏、白茯苓、黃防風、焦米仁、制小樸、川鬱金、焦建曲、鮮佛手、新會皮、通草、鮮荷葉,並用荷葉包雞蘇散三錢。

另一位四十三歲的男性患者,寒熱症状漸漸消退,但仍然感到肢體酸痛、胃脘悶脹,大小便不暢,脈象細弦。醫生認為應該使用疏泄法治療。

藥方包括西羌活、廣藿香八分、法半夏、赤茯苓、黃防風、焦米仁、制小樸、益元散、焦建曲、鮮佛手、熾枳殼、通草、鮮荷葉。

(案6)管,左,二十六。寒熱肢酸,脘悶溺赤,寒包暑濕。治以分泄。

西羌活,干佩蘭,赤茯苓,制小樸,黃防風,焦米仁,益元散,法半夏,焦建曲,鮮佛手,方通草,新會皮,鮮荷葉

(案7)王,左,二十四。身熱不揚,寒少熱多,脘滿舌白,口渴不甚引飲,脈見細弦。治以分泄。

大豆卷,焦建曲,焦米仁,鮮佛手,干佩蘭,薄荷尖,白蔻仁,方通草,制小樸,黃防風,赤茯苓,新會皮,鮮荷葉包益元散

(案8)沈,右,四十一。脘宇脹滿,肝氣又復感邪,寒寒熱熱,防發疹㾦,脈見浮弦。治以分泄。

白話文:

一位左邊脈象二十六的患者,出現手腳發冷發熱、四肢酸痛、胃脘脹悶、小便赤黃等症狀,屬於寒包暑濕。應以分泄法治療。

另一位左邊脈象二十四的患者,身體發熱不退,寒少熱多,胃脘滿悶、舌苔白膩、口渴不甚引飲,脈象細弦,應以分泄法治療。

一位右邊脈象四十一的患者,胃脘脹滿,肝氣受邪,寒熱交替,恐發疹子,脈象浮弦,應以分泄法治療。

大豆卷,焦建曲,焦米仁,嫩白薇,干佩蘭,鮮佛手,白蔻仁,方通草,制小樸,法半夏,川鬱金,新會皮,西砂仁,鮮荷葉

復:寒熱發㾦,脘脹頭蒙,肝氣挾感,再從分泄。

大豆卷,鮮佛手,嫩白薇,廣藿香,法半夏,方通草,制小樸,焦米仁,川鬱金,焦建曲,白蔻仁,新會皮,荷葉包雞蘇散

(案9)唐,左,三十二。身熱不揚,頭痛便溏,下血傷體,感受濕溫,脈見芤大。治以分泄。

大豆卷,焦建曲,益元散,冬桑葉,干佩蘭,焦米仁,川鬱金,嫩白薇,制小樸,鮮佛手,薄荷尖,新會皮,鮮荷葉

白話文:

這兩張醫方都是針對濕熱內蘊,導致脾胃失調,出現腹瀉等症狀的患者。第一張方子用藥較多,主要針對寒熱發熱、脘腹脹滿、頭昏腦脹等症狀;第二張方子則偏重於治療身熱不揚、頭痛、下血傷體等症狀。

(案10)劉,左,四十。頭痛肢酸,外寒內熱,風暑濕邪三者互纏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
冬桑葉,干佩蘭,雙鉤藤,焦建曲,杭菊花,法半夏,雞蘇散,白蔻仁,嫩白薇,制小樸,鮮佛手,新會皮,鮮荷葉

(案11)朱,左,廿七。體倦綿延,黴令又復感邪,脘滿納呆,頭痛溺赤,身熱雖除,表裡尚欠宣通,脈見浮大,舌膩。治以分泄。

冬桑葉,干佩蘭,赤茯苓,雞蘇散,杭菊花,焦六曲,焦米仁,川鬱金,嫩白薇,鮮佛手,方通草,新會皮,鮮荷葉

(案12)王,右。身熱頭痛,咳嗆鼻衄,脈數口渴,風暑互感。治以分泄。

白話文:

劉姓患者,左側,四十歲。頭痛四肢痠痛,外感寒邪,內有熱邪,風、暑、濕三種邪氣互相纏繞,脈象沉而弦。治療方法以疏通和解為主。

藥方:冬桑葉、干佩蘭、雙鉤藤、焦建曲、杭菊花、法半夏、雞蘇散、白蔻仁、嫩白薇、制小樸、鮮佛手、新會皮、鮮荷葉。

朱姓患者,左側,二十七歲。身體倦怠無力,持續時間長,又因季節變換而感邪氣,脘腹滿悶,食慾不振,頭痛,小便赤色,雖然身體發熱已退,但表裡仍未完全宣通,脈象浮大,舌苔膩。治療方法以分泄為主。

藥方:冬桑葉、干佩蘭、赤茯苓、雞蘇散、杭菊花、焦六曲、焦米仁、川鬱金、嫩白薇、鮮佛手、方通草、新會皮、鮮荷葉。

王姓患者,右側。身體發熱,頭痛,咳嗽,鼻腔乾燥流鼻血,脈象數,口渴,風暑邪氣互相感應。治療方法以分泄為主。

冬桑葉,光杏仁,白茅花,炒荊芥,杭菊花,川貝母,雞蘇散,南沙參,嫩白薇,粉前胡,方通草,雙鉤藤,荷葉

(案13)王,左,廿八。濕濁困中,當脘懊憹,口苦舌膩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
法半夏,廣藿香,焦米仁,川鬱金,制小樸,鮮佛手,白蔻仁,小青皮,採芸曲,新會皮,白茯苓,野薔薇(八分),鮮荷葉

(案14)朱,右,四十五。當脘心痛,痛連腰背,時時泛水,脈見弦滑。寒熱後治以疏和。

白話文:

藥物清单

  • 冬桑葉
  • 光杏仁
  • 白茅花
  • 炒荊芥
  • 杭菊花
  • 川貝母
  • 雞蘇散
  • 南沙參
  • 嫩白薇
  • 粉前胡
  • 方通草
  • 雙鉤藤
  • 荷葉

案例13

患者王某,左側,28歲。症狀為濕濁困於中焦,脘腹脹痛,口苦舌膩,脈象沉弦。治法為疏和。

處方:半夏、廣藿香、焦米仁、川鬱金、制小樸、鮮佛手、白蔻仁、小青皮、採芸曲、新會皮、白茯苓、野薔薇(八分)、鮮荷葉

案例14

患者朱某,右側,45歲。症狀為脘腹心痛,疼痛連及腰背,時常泛水,脈象弦滑。此症為寒熱之後,治法為疏和。

藥物清单

這是一份藥物清单,列出了冬桑葉、光杏仁、白茅花、炒荊芥、杭菊花、川貝母、雞蘇散、南沙參、嫩白薇、粉前胡、方通草、雙鉤藤、荷葉等中藥材。

案例13

王姓患者,28岁,左侧身体出现问题。症状是湿气困在脾胃,导致脘腹胀痛,口苦舌苔厚腻,脉象沉而弦。治疗方法为疏理脾胃,调和气血。

处方:半夏、广藿香、焦米仁、川郁金、制小茴香、鲜佛手、白蔻仁、小青皮、采芸曲、新会皮、白茯苓、野蔷薇(八分)、鲜荷叶。

案例14

朱姓患者,45岁,右侧身体出现问题。症状是脘腹心痛,疼痛蔓延至腰背,时常呕吐清水,脉象弦而滑。这是由于寒热交替之后引起的,治疗方法为疏理脾胃,调和气血。

  • 括号中的文字为药材名称的现代中文写法。
  • 案13和14为中醫診斷案例,描述了患者的症状、病因、治療方法和處方。
  • "疏和"是指治疗方法,意为疏理脾胃,调和气血。
  • 中醫診斷案例中常用的描述方式,如“左”、“右”指患者身体的左右侧, “廿八”、“四十五”指患者的年龄。

法半夏,廣藿香,炒香附,白茯苓,制小樸,鮮佛手,淡姜渣(四分),酒桑梗,焦建曲,白蔻仁,大腹絨,新會皮,絲瓜絡,西砂仁,姜竹茹

(案15)王,左,廿八。中氣不足,濕濁未清,納少神倦,脘嘈氣怯,脈細弦。再疏和。

生白朮,法半夏,干佩蘭,益元散,焦建曲,焦米仁,鮮佛手,野薔薇,制小樸,白蔻仁,新會皮,方通草,西砂仁

(案16)朱,右。㾦後又發細瘰,肢體滿布,濕溫之邪漸得清徹。惟中氣受傷,神疲肢倦,納食未得如常,脈見弦滑。擬從半虛半實調之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記載了兩個病案,分別是王姓患者和朱姓患者。

王姓患者

  • 診斷:中氣不足,濕濁停滯,導致食慾不振、精神疲倦、脘腹不適等症狀。
  • 處方:使用了多種中藥,包括半夏、白朮、佩蘭、益元散等,旨在健脾益氣、化濕除濁、疏調脾胃。

朱姓患者

  • 診斷:痃後又發細瘰,說明濕溫邪氣尚未完全清除,但中氣受損,導致精神疲乏、肢體倦怠、食慾不佳。
  • 處方:需要根據患者情況,採取半虛半實的調治方法,既要扶正固本,又要祛邪清熱。

注釋

  • "法半夏":指經過炮製處理的半夏,減少其毒性。
  • "制小樸":指經過炮製處理的小樸,降低其寒性。
  • "鮮佛手":指新鮮的佛手。
  • "淡姜渣":指淡味的薑渣。
  • "酒桑梗":指用酒浸泡過的桑梗。
  • "焦建曲":指經過炒制後的建曲。
  • "方通草":指經過炮製處理的通草。

生白朮,干佩蘭,元金斛,赤苓皮,厚朴花,鮮佛手,新會白,綠豆衣,焦米仁,炒蔞皮,環粟子(一錢五分),益元散,青荷梗,鮮稻葉

(案17)丁,左,三十七。便溏後腹痛納少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
生白朮,淡吳萸(四分),炒米仁,焦建曲,生白芍,大腹皮,川樸花(四分),炒香附,白茯苓,干佩蘭,煨木香,新會皮,紅棗(三枚)

白話文:

生白朮、干佩蘭、元金斛、赤苓皮、厚朴花、鮮佛手、新會白糖、綠豆衣、焦米仁、炒蔞皮、環粟子(一錢五分)、益元散、青荷梗、鮮稻葉。

藥方二

  • 生白朮
  • 淡吳萸(四分)
  • 炒米仁
  • 焦建曲
  • 生白芍
  • 大腹皮
  • 川樸花(四分)
  • 炒香附
  • 白茯苓
  • 干佩蘭
  • 煨木香
  • 新會皮
  • 紅棗(三枚)

生白朮、淡吳萸(四分)、炒米仁、焦建曲、生白芍、大腹皮、川樸花(四分)、炒香附、白茯苓、干佩蘭、煨木香、新會皮、紅棗(三枚)。

病症及治療

(案17)丁,左,三十七。便溏後腹痛納少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
患者丁姓,左側,三十七歲。症狀為大便稀溏,腹痛,食慾不振,脈象沉弦。治療方法為疏和。

注釋

  • 方中藥材的劑量,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,需由專業醫師開具處方。
  • 藥材名稱後面的括號內數字為藥量,單位為分或枚。
  • “疏和”是指疏肝理氣、和胃止痛。

(案18)楊,左。身熱少汗,五日不解,胸脘滿悶,並作惡心,神昏譫語,舌胖言強。外受風寒,內熱濕溫,郁邪無從出路,表汗不多,里便不爽,三焦瀰漫,勢防厥逆,脈見濡細。若隱疹不透,證非穩當。

大豆卷,連翹心,肥知母(去毛),川鬱金,制小樸,抱木神,干佩蘭,法半夏,細菖蒲(八分),益元散,全瓜蔞,光杏仁,炒竹茹,辰燈心,沖荷葉露(三錢),另服至寶丹(一丸)

(案19)馬,右,三十八。寒熱未除,得汗不解,脘悶耳聾,渴不多飲,脈見滑大,舌苔帶灰。濕溫鬱蒸,表裡解而未暢,經後營舍空虛,防劫津為變。

白話文:

楊姓病人,左側身體發熱,出汗很少,已經持續五天沒有好轉,胸部和胃部感覺滿悶,伴隨噁心,意識昏沉,說胡話,舌頭腫大,說話費力。這是因為外感風寒,內有濕熱,邪氣鬱結無處排泄,導致體表汗出不多,裡頭大便也不通暢,三焦氣機都受阻,有出現厥逆的危險,脈象濡細。如果疹子不能透發,病情就不是很穩妥。

可以用大豆卷、連翹心、肥知母(去毛)、川鬱金、制小樸、抱木神、干佩蘭、法半夏、細菖蒲(八分)、益元散、全瓜蔞、光杏仁、炒竹茹、辰燈心,用荷葉露(三錢)沖服,另外服用至寶丹(一丸)。

馬姓病人,右側身體,三十八歲。寒熱交替的症狀尚未消除,雖然出汗但還是沒有好轉,胃脘部悶脹,耳朵聽不見,口渴但喝水不多,脈象滑大,舌苔帶灰色。這是濕熱鬱結,表裡都解而不暢,經脈和營氣都虛弱,要小心津液被劫奪而產生變化。

冬桑葉,薄荷尖,淡竹葉,藿石斛,柔白薇,炒荊芥,塊滑石,炒蔞皮,焦山梔,光杏仁,淨蟬衣(四分),方通草,鮮蘆根(去節,八錢)

復:表得汗透,里得兩便通行,濕溫之邪已有出路,耳聾較減,神志較清,惟舌苔仍然灰膩,脈右部尚大,左部帶數。再從清化。

冬桑葉,炒黃芩,省頭草(一錢五分),細菖蒲,嫩白薇,焦山梔,塊滑石,炒荊芥,杭菊花,野薔薇(八分),赤茯苓,方通草,鮮蘆根(去節,八錢),荷葉

白話文:

服用冬桑葉、薄荷尖、淡竹葉、石斛、柔白薇、炒荊芥、滑石、炒蔞皮、焦山梔、光杏仁、淨蟬衣(四分)、方通草、鮮蘆根(去節,八錢)後,體表已出汗,大小便通暢,濕溫之邪已有排出,耳聾減輕,精神也較清醒,但舌苔仍灰膩,脈象右邊有力,左邊較快。需繼續服用清熱化濕藥物,方可痊癒。

接下來服用冬桑葉、炒黃芩、省頭草(一錢五分)、細菖蒲、嫩白薇、焦山梔、塊滑石、炒荊芥、杭菊花、野薔薇(八分)、赤茯苓、方通草、鮮蘆根(去節,八錢)、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