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蓮舫醫案》~ 卷下 (2)
卷下 (2)
1. 四、癇(不寐)
(案1)徐,左。癲癇復發,仍言語喃喃,有時默默,徹夜不寐,脈見細弦。屬痰熱內蒙,機關失利,治以鎮養。
磁石(辰砂拌),木神,膽星,石決,宋夏,遠志,夜交藤,白芍,秫米,丹參,玳瑁(八分),會皮,玫竹茹,洋青鉛
復:界乎癲癇之間,有根屢發,發則神迷喉鳴,言語反常,屬痰邪矇蔽機關,脈弦滑。擬鎮養,先冀艱寐得和。
磁珠丸(煎入),木神,膽星,杭菊,半夏,遠志,夜交藤,白芍,秫米,丹參,珠母,會皮,二竹茹
白話文:
【案例一】徐先生,左側身體受到影響。他癲癇再次發作,並且經常自言自語,有時則沉默不語,整晚無法入睡,脈象顯示爲細弦脈。這是由體內痰熱矇蔽,導致生理機能失調,治療上應採取鎮靜和滋養的方法。
使用的藥材包括磁石(拌辰砂),茯苓,膽南星,石決明,宋代夏枯草,遠志,夜交藤,白芍,秫米,丹參,玳瑁(用量爲八分),陳皮,玫瑰竹茹,洋青鉛。
在癲癇和精神錯亂之間,他的病情反覆發作,每次發作時都會出現神智混亂,喉嚨發出聲音,言語行爲異常,這都是因爲痰溼邪氣矇蔽了生理機能,脈象爲弦滑脈。治療計劃還是以鎮靜和滋養爲主,希望能讓他的睡眠得到改善。
再次使用的藥材有磁朱丸(煎煮後使用),茯苓,膽南星,杭州菊花,半夏,遠志,夜交藤,白芍,秫米,丹參,珍珠母,陳皮,兩種竹茹。
2. 五、癇厥
(案1)鄭,左,十四。癇厥不平,輕發神志模糊,重發手足顫動,一日數十次,甚至身熱胃呆。脈息弦細,治以鎮養。
羚羊,木神,玳瑁,洋參,石決,珠母,龍齒,會皮,杭菊,桑葉,膽星,細菖,白蒺藜,雙鉤,白芍,竹茹,鐵花
又末服方:珠粉(一分),犀黃(五釐),琥珀(二分),辰砂(一分),川貝(四分),天竹黃(二分)
上味共研細末,每服二分,竹瀝夏一兩,再加開水沖服。
白話文:
【案例五、癲癇昏厥】
有個姓鄭的病人,病歷編號左十四。他患有癲癇昏厥,病情輕時會出現精神恍惚,嚴重時則手腳不由自主地顫抖,一天之內可能發作數十次,甚至有身體發熱和胃口不佳的症狀。他的脈搏呈現弦細的特徵,治療方向以安神養生為主。
用藥如下:羚羊角、茯苓、玳瑁、西洋參、石決明、珍珠母、龍齒、桑白皮、杭菊花、桑葉、膽南星、菖蒲、白蒺藜、鈎藤、白芍、竹茹、鐵線蓮。
另外,還有一種末服的藥方:珍珠粉(一分)、犀黃(五釐)、琥珀(二分)、辰砂(一分)、川貝(四分)、天竺黃(二分)
以上各藥需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分,配合竹瀝夏一兩,再加上熱水一同服用。
3. 六、癲
(案1)金,左,四十二。陽並於陰為癲。癲象有根,每發神呆目瞪,當脘懊憹,言語亦為錯落。脈見弦滑,擬以開降。
半夏,木神,路路通,杭菊,細菖,遠志,會皮,白芍,膽星,丹參,炒當歸,炒枳實,炒竹茹,龍虎丸(一丸,另沖服)
(案2)右。治癲症將成,神呆不語。
半夏,木神,礞石,路路通,膽星,遠志,天竹黃,會皮,細菖,丹參,殭蠶,開口椒(八分),竹茹(玫炒)
(案3)範,左。癲厥屢發,口吐白沫,手痙目瞪,痰邪入絡,心陰不足,肝火有餘,脈見弦數。擬以清降。
洋參,木神,白芍,遠志,膽星,龍齒,半夏,丹參,細菖,元精,秫米,新會絡,絲瓜絡,路路通,荷邊
白話文:
[六、癲]
(案例1) 金先生,左側,四十二歲。當陽氣與陰氣失衡時,會導致癲症。癲症有其根源,每次發作時,患者會顯得神情呆滯,目光直視,胸口悶痛,言語也會變得凌亂。脈象顯示弦滑,治療方案是以開竅降逆為主。
藥方:半夏、木神、路路通、杭菊、細菖、遠志、會皮、白芍、膽星、丹參、炒當歸、炒枳實、炒竹茹、龍虎丸(一丸,另外沖服)
(案例2) 右側。針對即將形成的癲症,患者神情呆滯,無法言語。
藥方:半夏、木神、礞石、路路通、膽星、遠志、天竹黃、會皮、細菖、丹參、殭蠶、開口椒(八分)、竹茹(玫炒)
(案例3) 範先生,左側。多次出現癲癇發作,口吐白沫,手腳抽搐,目光呆滯,痰濕進入經絡,心臟陰氣不足,肝火過剩,脈象顯示弦數,治療方案是以清熱降逆為主。
藥方:洋參、木神、白芍、遠志、膽星、龍齒、半夏、丹參、細菖、元精、秫米、新會絡、絲瓜絡、路路通、荷葉邊
4. 七、頭痛
(案1)張,左,三十四。冷水洗面已近月餘,遂致寒傷於腦,頭痛不已。治以分解,兼顧脘悶肢酸。
防風,蔓荊子(一錢五分),米仁,佛手,北細辛(四分),佩蘭,小樸,建曲,香白芷(四分),雞蘇散,半夏,會皮,荷葉
白話文:
【案例七、頭痛】
這是一個案例,患者姓張,年齡三十四歲,男性。他用冷水洗臉已經超過一個月,結果導致頭部受寒,出現頭痛的症狀,而且一直沒有好轉。在治療上,除了要解開寒氣,也要照顧到他胃部悶脹和四肢痠痛的問題。
治療使用的藥物有:防風、蔓荊子(用量為一錢五分)、米仁、佛手、北細辛(用量為四分)、佩蘭、小樸、建曲、香白芷(用量為四分)、雞蘇散、半夏、會皮、荷葉。這些都是用來祛寒、止痛、舒緩胃部不適和四肢痠痛的中藥材。
5. 八、河白
(案1)左。治寒熱食葷,肢腹浮腫,將成河白。
防己,車前,大豆卷,通草,紫浮萍(一錢五分),澤瀉,防風,野赤豆,連皮苓,萆薢,建曲,會皮,地慄干,陳麥柴
(案2)張,左,五歲。肢腹浮腫,將成河白,急宜分疏。
防己,澤瀉,米仁,川桂枝,浮萍,萆薢,地枯樓(三錢),建曲,連皮苓,防風,通草,赤豆,地慄干
(案3)範,左,五歲。寒濕互擾,幼年謂之河白,又名腫脹。脈見細弦,治以疏導。
白朮,川楝,陳櫞皮,粉豬苓(一錢五分),枳實,白芍,車前,澤瀉,建曲,會皮,萆薢,香附,砂仁,地慄干
白話文:
【案例一】 左側。治療因吃肉類食物引發的冷熱交錯症狀,肢體和腹部出現浮腫,病情趨向於發展為河白症。
使用防己、車前子、大豆卷、通草、紫浮萍(用量為一錢五分)、澤瀉、防風、野紅豆、連皮茯苓、萆薢、建曲、會皮、地慄乾、陳麥柴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【案例二】 張姓患者,左側,五歲。肢體和腹部出現浮腫,病情趨向於發展為河白症,應立即進行疏導治療。
使用防己、澤瀉、薏苡仁、川桂枝、浮萍、萆薢、地枯樓(用量為三錢)、建曲、連皮茯苓、防風、通草、紅豆、地慄乾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【案例三】 範姓患者,左側,五歲。受到寒冷和濕氣相互影響,孩童時期稱之為河白症,也叫做腫脹。脈象顯示細弦,應採用疏導法進行治療。
使用白朮、川楝、陳櫞皮、粉豬苓(用量為一錢五分)、枳實、白芍、車前子、澤瀉、建曲、會皮、萆薢、香附、砂仁、地慄乾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6. 九、黃疸
(案1)孫,左,廿七。黃疸漸成,形黃脘悶,脈見細弦。治以疏和。
焦茅朮(一錢五分),米仁,炒蔞皮,川斛,炒黃芩,佩蘭,新會,防己,細茵陳,半夏,茯苓,萆薢,竹茹
白話文:
(案例1) 有位姓孫的先生,年齡二十七歲。他逐漸出現黃疸症狀,全身皮膚變黃且胃部感到悶脹,脈搏呈現細弱且帶有弦象。治療上選擇疏肝和胃的方式。
藥方包括:熟地茅朮1錢5分,薏苡仁,炒過的蔞皮,川斛,炒過的黃芩,佩蘭,新會,防己,細茵陳,半夏,茯苓,萆薢,竹茹。
(註:以上藥物名稱在現代中藥學中可能有不同的稱呼或用法,具體使用應由專業中醫師指導。)
但您要求不給出醫療建議,此為自動生成之附註,可忽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