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蓮舫醫案》~ 卷中 (4)
卷中 (4)
1. 十、間日瘧
(案1)左。間日發瘧寒熱滿悶,咳嗽泛惡,脈見細弦。治以分疏。
豆卷,米仁,佛手,白薇,小樸,佩蘭,蔻仁,杏仁,建曲,會皮,通草,前胡,荷葉,姜竹茹
(案2)右。間日發瘧,寒少熱多,煩悶非常。表未解則汗不多,里不達則大便結,九竅不和,都屬胃病,胃不和則臥不安也。至於骨痛肢麻舌剝等症,且從緩治,姑擬以分疏先之。
豆卷,小樸,瓜蔞皮,木神,青蒿,志曲,枳殼,川斛,黃芩,佛手,佩蘭,通草,荷葉
白話文:
【案例一】 患者在每二日就發作一次瘧疾,出現寒熱交錯、胸悶、咳嗽及噁心等症狀,診斷其脈象為細弦。治療上,應採取調理疏導的方式。
藥方:包含豆卷、薏苡仁、佛手、白薇、厚樸、佩蘭、蔻仁、杏仁、建曲、陳皮、通草、前胡、荷葉、薑竹茹。
【案例二】 另一患者同樣每二日發作一次瘧疾,但其特徵為寒少熱多,伴有極度的煩悶感。表面的邪氣未被清除,所以出汗量不多;內裏的邪氣未被疏通,導致大便乾結。九竅不調,全都是胃部功能失調的表現,胃部功能失調會影響睡眠品質。至於骨痛、肢體麻木、舌苔剝落等症狀,暫時緩解處理,首先還是要進行調理疏導。
藥方:包含豆卷、厚樸、栝樓皮、木神、青蒿、六神曲、枳殼、川斛、黃芩、佛手、佩蘭、通草、荷葉。
2. 十一、三瘧
(案1)徐,左。三瘧五年,勞動即發,寒熱從中,營衛受傷。脈見濡細,屬虛而非實,治以和養。
耆皮,當歸,半貝丸(三錢),丹參,防風,銀柴,桑梗,川斷,白朮,白薇,新會,杜仲,棗,生薑(二小片)
(案2)左。勞倦成瘧,是為勞瘧。微寒微熱,盜汗納少,脈見濡細。擬和表裡,兼顧咳嗽。
耆皮,當歸,蘇子,茯苓,防風,銀柴,款冬,米仁,杏仁,白薇,會紅,通草,姜竹茹
(案3)左。三瘧陣亂。嘔瀉仍作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半夏,鬱金,桂枝,大腹,建曲,蔻仁,白芍,茯苓,小樸,米仁,佛柑,新會,姜竹茹
白話文:
【案例一】徐先生,左側身體受到影響。他有五年三瘧病史,每當勞累後就會發作,病情伴隨著冷熱交替,導致他的營衛(人體的防禦系統)受損。從脈象看來,他的症狀屬於虛證而非實證,治療應以調養爲主。
處方藥材包括:耆皮、當歸、半貝丸(三錢)、丹參、防風、銀柴、桑梗、川斷、白朮、白薇、新會陳皮、杜仲、紅棗、生薑(二小片)。
【案例二】同樣是左側身體受影響。因過度疲勞而引發的瘧疾,稱爲勞瘧。症狀表現爲輕微的寒熱交替,夜間盜汗,食慾不振,脈象顯示爲虛弱。治療上,將調和內外,同時照顧到咳嗽問題。
處方藥材包括:耆皮、當歸、蘇子、茯苓、防風、銀柴、款冬花、薏苡仁、杏仁、白薇、會紅(山楂)、通草、姜竹茹。
【案例三】同樣左側身體受影響。瘧疾發作時症狀混亂,伴有嘔吐與腹瀉,脈象顯示爲沉弦。治療上以疏解調和爲主。
處方藥材包括:半夏、鬱金、桂枝、大腹皮、建曲、蔻仁、白芍、茯苓、小樸、薏苡仁、佛手柑、新會陳皮、姜竹茹。
3. 十二、瘧母
(案1)左。瘧母攻脹,肢酸脘悶,脈見細弦。治以疏和。
焦茅朮,大腹,連皮苓,小樸,米仁,蔻仁,建曲,戈半夏(衝入三分),新會,荷梗
(案2)左。瘧母內損,頭眩肢倦,便溏帶血,脈見細弦。恐其成勞。
生白朮,米仁,澤瀉,大腹,小樸,佩蘭,野赤豆,白芍,建曲,楂炭,佛手,新會,荷蒂,棗
白話文:
【十二、瘧母】
(案例1)左側。瘧疾病久形成腫塊,導致腹部脹滿,四肢痠痛,胸口悶,脈象呈現細而弦。治療以疏肝和胃爲主。
處方藥物有:焦茅術,大腹皮,連皮茯苓,小樸,薏苡仁,蔻仁,建曲,戈半夏(沖服三分),新會陳皮,荷梗。
(案例2)左側。瘧疾長期發作傷及體內,出現頭暈、肢體疲倦無力,大便溏瀉且帶血,脈象亦爲細而弦。擔心病患可能轉爲勞損病症。
處方藥物有:生白朮,薏苡仁,澤瀉,大腹皮,小樸,佩蘭,野紅豆,白芍,建曲,楂炭,佛手,新會陳皮,荷蒂,棗。
4. 十三、狐疝
(案1)左。狐疝出沒無常,少腹牽引作痛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當歸,鹿角霜,香附,丹參,川楝,枸杞,茴香,荔核,香蟲,杜仲,白芍,橘核,絲瓜絡,焦茅朮
(案2)左。七疝中之狐疝,出沒無常,其聲嗚嗚然,屬肝腎內虛,氣為下陷,脈弦。治以和養。
黨參,香附,杜仲,會核,當歸,吳萸,甘杞,荔核,菟絲,白芍,桑梗,楂炭,絲瓜絡
白話文:
【十三、狐疝】
(案例1) 左側。狐疝症狀出現與消失無固定時間,小腹部有牽引性疼痛,脈象呈現沉弦。治療上以疏解調和爲主。
藥材包括當歸,鹿角霜,香附,丹參,川楝,枸杞,茴香,荔核,香蟲,杜仲,白芍,橘核,絲瓜絡,焦茅術。
(案例2) 左側。在七種疝氣中屬狐疝,症狀出現與消失無定,且伴有嗚嗚聲,這屬於肝腎內虛,氣向下陷,脈象呈弦。治療上應注重和養。
藥材包括黨參,香附,杜仲,會核,當歸,吳萸,甘杞,荔核,菟絲,白芍,桑梗,楂炭,絲瓜絡。
5. 十四、血疝
(案1)左。疝脹屢發,色紅而熱,七疝中之血疝,治以和養。一切內熱盜汗,口渴便艱,均須照顧。
左金丸,枳殼,橘核,香蟲,川楝,當歸,楂核,丹參,鱉甲,銀柴,青皮,白芍,絲瓜絡
白話文:
【十四、血疝】
(案例1)患者的左側有疝氣反覆腫脹,且腫脹處呈現紅色並伴隨熱度,這是七種疝氣類型中的血疝。治療上應採取調養和溫和的方式。對於所有內熱引起盜汗,口渴以及排便困難的症狀,都需要一併照顧處理。
處方用藥包括:左金丸,枳殼,橘核,香蟲,川楝,當歸,楂核,丹參,鱉甲,銀柴,青皮,白芍,絲瓜絡。這些藥物將用於治療及緩解症狀。
6. 十五、沖疝
(案1)左。沖疝下墜至囊,上衝嘔逆,沖甚欲厥,擬以溫養。
肉桂,木神,川楝,香附,白芍,當歸,九香,木香,沉香曲,杜仲,荔核,會皮,絲瓜絡
白話文:
【第十五、沖疝】
(案例一)患者左側出現問題。疝氣下垂到睪丸部位,往上衝擊導致噁心嘔吐,嚴重時甚至有昏厥的傾向,計劃使用溫補調養的方式來治療。
藥材包括:肉桂,木香,川楝子,香附,白芍,當歸,九香蟲,木香,沉香曲,杜仲,荔枝核,陳皮,絲瓜絡。
以上為用於治療此病狀的藥方。
7. 十六、水疝
(案1)左。水疝脹大出水,脈見濡細,治以疏和。
白朮,香附,鹿角霜,帶皮苓,半夏(姜炒),吳萸,官桂,煨木香,建曲,白芍,甘杞,新會,青荷梗,棗
(案2)左,二十九。據述疝脹潰頭,流水鬱郁,大致水疝之象。治以疏和,兼顧寒熱。
茅朮皮,米仁,橘核,香附,枳殼,茯苓,荔核,小樸,萆薢,川楝,青皮,豆卷,荷葉
白話文:
【十六、水疝】
(案例1) 左側。患者水疝部位腫脹且有滲水現象,脈象呈現為濡細,治療上以疏導調和為主。
使用的藥物包括:白朮、香附、鹿角霜、帶皮苓、半夏(經過薑炒處理)、吳萸、官桂、煨木香、建曲、白芍、甘杞、新會、青荷梗以及棗子。
(案例2) 左側,年齡二十九歲。根據患者描述,其疝氣部位腫脹且有持續滲水的情況,此症狀與水疝的特徵相吻合。治療上同樣採用疏導調和的方式,同時也需考慮到寒熱的平衡。
使用的藥物包括:茅朮皮、米仁、橘核、香附、枳殼、茯苓、荔核、小樸、萆薢、川楝、青皮、豆卷、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