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蓮舫醫案》~ 卷上 (12)
卷上 (12)
1. 十八、濕溫
(案10)劉,左,四十。頭痛肢酸,外寒內熱,風暑濕邪三者互纏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冬桑葉,干佩蘭,雙鉤藤,焦建曲,杭菊花,法半夏,雞蘇散,白蔻仁,嫩白薇,制小樸,鮮佛手,新會皮,鮮荷葉
(案11)朱,左,廿七。體倦綿延,黴令又復感邪,脘滿納呆,頭痛溺赤,身熱雖除,表裡尚欠宣通,脈見浮大,舌膩。治以分泄。
冬桑葉,干佩蘭,赤茯苓,雞蘇散,杭菊花,焦六曲,焦米仁,川鬱金,嫩白薇,鮮佛手,方通草,新會皮,鮮荷葉
(案12)王,右。身熱頭痛,咳嗆鼻衄,脈數口渴,風暑互感。治以分泄。
冬桑葉,光杏仁,白茅花,炒荊芥,杭菊花,川貝母,雞蘇散,南沙參,嫩白薇,粉前胡,方通草,雙鉤藤,荷葉
(案13)王,左,廿八。濕濁困中,當脘懊憹,口苦舌膩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法半夏,廣藿香,焦米仁,川鬱金,制小樸,鮮佛手,白蔻仁,小青皮,採芸曲,新會皮,白茯苓,野薔薇(八分),鮮荷葉
(案14)朱,右,四十五。當脘心痛,痛連腰背,時時泛水,脈見弦滑。寒熱後治以疏和。
法半夏,廣藿香,炒香附,白茯苓,制小樸,鮮佛手,淡姜渣(四分),酒桑梗,焦建曲,白蔻仁,大腹絨,新會皮,絲瓜絡,西砂仁,姜竹茹
(案15)王,左,廿八。中氣不足,濕濁未清,納少神倦,脘嘈氣怯,脈細弦。再疏和。
生白朮,法半夏,干佩蘭,益元散,焦建曲,焦米仁,鮮佛手,野薔薇,制小樸,白蔻仁,新會皮,方通草,西砂仁
(案16)朱,右。㾦後又發細瘰,肢體滿布,濕溫之邪漸得清徹。惟中氣受傷,神疲肢倦,納食未得如常,脈見弦滑。擬從半虛半實調之。
生白朮,干佩蘭,元金斛,赤苓皮,厚朴花,鮮佛手,新會白,綠豆衣,焦米仁,炒蔞皮,環粟子(一錢五分),益元散,青荷梗,鮮稻葉
(案17)丁,左,三十七。便溏後腹痛納少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生白朮,淡吳萸(四分),炒米仁,焦建曲,生白芍,大腹皮,川樸花(四分),炒香附,白茯苓,干佩蘭,煨木香,新會皮,紅棗(三枚)
(案18)楊,左。身熱少汗,五日不解,胸脘滿悶,並作惡心,神昏譫語,舌胖言強。外受風寒,內熱濕溫,郁邪無從出路,表汗不多,里便不爽,三焦瀰漫,勢防厥逆,脈見濡細。若隱疹不透,證非穩當。
大豆卷,連翹心,肥知母(去毛),川鬱金,制小樸,抱木神,干佩蘭,法半夏,細菖蒲(八分),益元散,全瓜蔞,光杏仁,炒竹茹,辰燈心,沖荷葉露(三錢),另服至寶丹(一丸)
(案19)馬,右,三十八。寒熱未除,得汗不解,脘悶耳聾,渴不多飲,脈見滑大,舌苔帶灰。濕溫鬱蒸,表裡解而未暢,經後營舍空虛,防劫津為變。
白話文:
十八、濕溫
(案10)一位四十歲的男性病人,左邊身體不適,症狀包括頭痛、肢體酸痛,表現為外感寒邪,內有熱邪,風、暑、濕三種邪氣互相纏繞,脈象沉而弦細。治療方法以疏通和緩為主。處方藥物包含:冬桑葉、幹佩蘭、雙鉤藤、焦建曲、杭菊花、法半夏、雞蘇散、白蔻仁、嫩白薇、制小樸、鮮佛手、新會皮、鮮荷葉。
(案11)一位二十七歲的男性病人,左邊身體不適,症狀為持續疲倦,再次感受邪氣,脘腹脹滿,食慾不振,頭痛,小便顏色深紅,雖然身熱已退,但表裡尚未通暢,脈象浮大,舌苔厚膩。治療方法以分利泄熱為主。處方藥物包含:冬桑葉、幹佩蘭、赤茯苓、雞蘇散、杭菊花、焦六曲、焦米仁、川鬱金、嫩白薇、鮮佛手、方通草、新會皮、鮮荷葉。
(案12)一位男性病人,右側身體不適,症狀為身熱、頭痛、咳嗽、嗆咳、鼻出血,脈象數,口渴,風暑邪氣互相影響。治療方法以分利泄熱為主。處方藥物包含:冬桑葉、光杏仁、白茅花、炒荊芥、杭菊花、川貝母、雞蘇散、南沙參、嫩白薇、粉前胡、方通草、雙鉤藤、荷葉。
(案13)一位二十八歲的男性病人,左邊身體不適,症狀為濕濁之邪困阻中焦,脘腹脹滿疼痛,口苦、舌苔厚膩,脈象沉而弦細。治療方法以疏通和緩為主。處方藥物包含:法半夏、廣藿香、焦米仁、川鬱金、制小樸、鮮佛手、白蔻仁、小青皮、採芸曲、新會皮、白茯苓、野薔薇(八分)、鮮荷葉。
(案14)一位四十五歲的男性病人,右側身體不適,症狀為脘腹和心口疼痛,疼痛連及腰背,時常嘔吐清水,脈象弦而滑。寒熱病症之後,治療方法以疏通和緩為主。處方藥物包含:法半夏、廣藿香、炒香附、白茯苓、制小樸、鮮佛手、淡姜渣(四分)、酒桑梗、焦建曲、白蔻仁、大腹絨、新會皮、絲瓜絡、西砂仁、姜竹茹。
(案15)一位二十八歲的男性病人,左邊身體不適,症狀為中氣不足,濕濁之邪未清,食慾減少、精神倦怠、脘腹嘈雜、氣短,脈象細而弦細。再次採用疏通和緩的治療方法。處方藥物包含:生白朮、法半夏、幹佩蘭、益元散、焦建曲、焦米仁、鮮佛手、野薔薇、制小樸、白蔻仁、新會皮、方通草、西砂仁。
(案16)一位男性病人,右側身體不適,症狀為瘡瘍癒合後又出現細小的瘰癧,遍佈肢體,濕溫之邪逐漸清除,但中氣受損,精神疲倦、肢體乏力,食慾尚未恢復正常,脈象弦而滑。擬定從半虛半實的方面調理。處方藥物包含:生白朮、幹佩蘭、元金斛、赤苓皮、厚朴花、鮮佛手、新會皮、綠豆衣、焦米仁、炒蔞皮、環粟子(一錢五分)、益元散、青荷梗、鮮稻葉。
(案17)一位三十七歲的男性病人,左邊身體不適,症狀為大便溏瀉後腹痛,食慾減少,脈象沉而弦細。治療方法以疏通和緩為主。處方藥物包含:生白朮、淡吳萸(四分)、炒米仁、焦建曲、生白芍、大腹皮、川樸花(四分)、炒香附、白茯苓、幹佩蘭、煨木香、新會皮、紅棗(三枚)。
(案18)一位男性病人,左邊身體不適,症狀為身熱、汗出不多,持續五天未愈,胸脘部脹滿悶塞,伴隨噁心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,舌體腫大,說話聲音洪亮。外感風寒,內有熱邪與濕溫之邪,邪氣鬱結無法排出,表層汗液不多,裡頭大便不暢,三焦皆受影響,有發生厥逆的危險,脈象濡弱而細小。如果出現隱疹不通暢,病情就不穩定。處方藥物包含:大豆卷、連翹心、肥知母(去毛)、川鬱金、制小樸、抱木神、幹佩蘭、法半夏、細菖蒲(八分)、益元散、全瓜蔞、光杏仁、炒竹茹、辰燈心、沖荷葉露(三錢),另服至寶丹(一丸)。
(案19)一位三十八歲的男性病人,右側身體不適,症狀為寒熱未退,出汗後症狀未改善,脘腹悶塞、耳聾,口渴但不願多飲,脈象滑而大,舌苔帶灰。濕溫之邪鬱結蒸騰,表裡雖已有所緩解但尚未通暢,經期後營衛氣血虛損,需預防津液耗損而導致病情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