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陳蓮舫醫案》~ 卷上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1)

1. 十七、風溫

(案1)楊,左。身熱不解,頭痛口渴,溫邪鬱蒸,勢將發㾦,脈見浮弦。治以分泄。

冬桑葉,杭菊花,粉前胡,淡竹葉,淡豆豉,荊芥穗,光杏仁,柔白薇,薄荷尖,淨蟬衣,川通草,新會皮,荷葉,紅蔗皮(六錢)

(案2)王,左。身熱咳喘,便溏脘悶,濕溫互感。再從分泄。

冬桑葉,鮮佛手,粉前胡,淡豆豉,干佩蘭,薄荷葉,方通草,焦建曲,嫩白薇,焦米仁,淨蟬衣,新會白,荷葉包益元散

(案3)吳,左,廿四。舊傷新感,寒熱咳嗆,脅旁引痛,脈見浮弦。治以和降。

冬桑葉,粉前胡,冬瓜子,方通草,淡豆豉,全福花,白茯苓,川貝母,光杏仁,新絳屑(四分),新會絡,鹿銜草,絲瓜絡

(案4)葉,左。身熱少許,脘痛便秘,表解而里未通,仍防神志昏迷,脈浮。擬以清泄。

冬桑葉,焦山梔,炒瓜蔞,粉前胡,淡豆豉,淡竹葉,炒枳殼,柔白薇,薄荷尖,荊芥穗,光杏仁,方通草,荷葉

(案5)張,左。風溫之邪,首先犯肺,鬱熱蒸痰,煽爍不解,咳嗽喉鳴,氣逆脅痛,關係者在舌苔罩灰質紅起腐,勢將劫津為變,脈兩手弦數。擬以清解。

南北沙參(各一錢五分),瓜蔞仁,全福花,白茯苓,鮮石斛,光杏仁,代赭石,新會絡,蜜桑葉,川貝母,粉蛤殼,方通草,萊菔汁(四錢),荸薺汁(三錢),枇杷葉,竹茹

(案6)孔,左。脈兩手數大,舌尖絳且有芒削,肌灼少汗,脘腹脹痛,痛而拒按,便閉口渴,譫語手痙。此乃邪入營分,食滯中焦,頗為棘手,難許無虞。

烏犀角(摩沖,四分),鮮石斛(三錢),大豆卷(三錢),元明粉(三錢),羚羊角(八分),連翹心(一錢五分),杭菊花(一錢五分),炒蔞皮(三錢),鮮生地(三錢),黑山梔(一錢五分),光杏仁(三錢),制錦紋(三錢),蘆根(一兩),辰燈心(十寸)

白話文:

[十七、風溫]

(案例1) 一位姓楊的患者,主要症狀為身體發熱且持續不退,伴有頭痛及口渴。經診斷,是因溫熱病邪鬱積於內,有發疹的趨勢,脈象呈現浮弦。治療上以疏解為主。

藥方包含:冬桑葉、杭菊花、粉前胡、淡竹葉、淡豆豉、荊芥穗、光杏仁、柔白薇、薄荷尖、淨蟬衣、川通草、新會皮、荷葉、紅蔗皮。

(案例2) 姓王的患者,症狀為身體發熱、咳嗽喘息、大便溏瀉、胃部悶痛,診斷為濕熱病邪交錯感染。治療上同樣採用疏解法。

藥方包含:冬桑葉、鮮佛手、粉前胡、淡豆豉、幹佩蘭、薄荷葉、方通草、焦建曲、嫩白薇、焦米仁、淨蟬衣、新會白、荷葉包益元散。

(案例3) 年齡24歲的吳姓患者,舊疾未癒又新感風寒,症狀為發冷發熱、咳嗽、脅痛,脈象浮弦。治療上採用調和下降的方法。

藥方包含:冬桑葉、粉前胡、冬瓜子、方通草、淡豆豉、全福花、白茯苓、川貝母、光杏仁、新絳屑、新會絡、鹿銜草、絲瓜絡。

(案例4) 姓葉的患者,症狀為身體微熱、胃部疼痛、便祕,表面病症已解但內部尚未暢通,需防範精神混亂的情況,脈象浮。治療上採用清熱疏解法。

藥方包含:冬桑葉、焦山梔、炒瓜蔞、粉前胡、淡豆豉、淡竹葉、炒枳殼、柔白薇、薄荷尖、荊芥穗、光杏仁、方通草、荷葉。

(案例5) 姓張的患者,風溫病邪首先進攻肺部,鬱熱蒸痰,咳嗽聲響亮,呼吸困難,脅痛,舌苔灰質紅色且有腐蝕跡象,有損傷津液的可能,脈象兩手弦數。治療上以清熱解毒為主。

藥方包含:南北沙參、瓜蔞仁、全福花、白茯苓、鮮石斛、光杏仁、代赭石、新會絡、蜜桑葉、川貝母、粉蛤殼、方通草、萊菔汁、荸薺汁、枇杷葉、竹茹。

(案例6) 姓孔的患者,脈象兩手數大,舌尖紅且有削尖現象,肌膚燒灼、少汗,腹部脹痛且拒按,便祕口渴,有譫語和手抽搐的症狀。診斷為邪進入營養層,食物滯留中焦,情況棘手,需密切關注。

藥方包含:烏犀角、鮮石斛、大豆卷、元明粉、羚羊角、連翹心、杭菊花、炒蔞皮、鮮生地、黑山梔、光杏仁、制錦紋、蘆根、辰燈心。

2. 十八、濕溫

(案1)陳,左。黴令將臨,濕邪內動,鬱於陽則形寒形熱,鬱於陰則便澀溺短,脈見沉弦。治以疏和。

焦茅朮(八分),粉萆薢,焦米仁,干佩蘭,烏芝麻(一錢五分),炒蔞皮,範志曲,炒黃芩,厚朴花(六分),川鬱金,白茯苓,鮮佛手,姜竹茹

(案2)顧,左,廿八。濕邪稍泄,濕蒸未除,口內或甜或咸,脘宇似悶非悶。現在納呆便艱,陽明機關大為不利,渾身痹痛,脈見細弦。擬以疏和。

焦茅朮(烏芝麻拌炒,八分),法半夏,焦建曲,炒黃芩,西羌活(八分),炒蔞皮,干佩蘭,白茯苓,黃防風,焦米仁,鮮佛手,新會皮,姜竹茹

(案3)龔,左。濕邪分布三焦,頭眩肢酸,脘腹脹悶,氣道不通,所謂清不升而濁不降,大便艱澀,舌黃脈細弦。擬芳香調中,分化上下。

焦茅朮(黑芝麻炒,八分),法半夏,白蔻仁(四分),香青蒿,制川樸,炒蔞皮,光杏仁,炒黃芩,焦六曲,干佩蘭,焦米仁,白茯苓,炒竹茹

(案4)金,左,四十。身熱淹纏,形寒頭痛,脘悶肢酸,脈見弦滑。治以分泄。

西羌活,干佩蘭,法半夏,白茯苓,黃防風,焦米仁,制小樸,川鬱金,焦建曲,鮮佛手,新會皮,方通草,鮮荷葉包雞蘇散(三錢)

(案5)王,左,四十三。寒熱漸除,尚肢酸脘悶,二便少暢,脈見細弦。治以疏泄。

西羌活,廣藿香(八分),法半夏,赤茯苓,黃防風,焦米仁,制小樸,益元散,焦建曲,鮮佛手,熾枳殼,方通草,鮮荷葉

(案6)管,左,二十六。寒熱肢酸,脘悶溺赤,寒包暑濕。治以分泄。

西羌活,干佩蘭,赤茯苓,制小樸,黃防風,焦米仁,益元散,法半夏,焦建曲,鮮佛手,方通草,新會皮,鮮荷葉

(案7)王,左,二十四。身熱不揚,寒少熱多,脘滿舌白,口渴不甚引飲,脈見細弦。治以分泄。

大豆卷,焦建曲,焦米仁,鮮佛手,干佩蘭,薄荷尖,白蔻仁,方通草,制小樸,黃防風,赤茯苓,新會皮,鮮荷葉包益元散

(案8)沈,右,四十一。脘宇脹滿,肝氣又復感邪,寒寒熱熱,防發疹㾦,脈見浮弦。治以分泄。

大豆卷,焦建曲,焦米仁,嫩白薇,干佩蘭,鮮佛手,白蔻仁,方通草,制小樸,法半夏,川鬱金,新會皮,西砂仁,鮮荷葉

復:寒熱發㾦,脘脹頭蒙,肝氣挾感,再從分泄。

大豆卷,鮮佛手,嫩白薇,廣藿香,法半夏,方通草,制小樸,焦米仁,川鬱金,焦建曲,白蔻仁,新會皮,荷葉包雞蘇散

(案9)唐,左,三十二。身熱不揚,頭痛便溏,下血傷體,感受濕溫,脈見芤大。治以分泄。

大豆卷,焦建曲,益元散,冬桑葉,干佩蘭,焦米仁,川鬱金,嫩白薇,制小樸,鮮佛手,薄荷尖,新會皮,鮮荷葉

白話文:

十八、濕溫

(案1)一位男性病人,症狀為:濕邪內侵,導致時而形寒時而發熱,小便澀少,排尿困難,脈象沉而弦細。治療方案:疏通調和。處方:焦茅朮、粉萆薢、焦米仁、干佩蘭、烏芝麻、炒蔞皮、範志曲、炒黃芩、厚朴花、川鬱金、白茯苓、鮮佛手、姜竹茹。

(案2)一位28歲男性病人,濕邪略有減退,但濕熱之邪尚未完全消除,口中有時感到甜,有時感到鹹,胃脘部似悶非悶。現症狀為食慾不振,大便困難,陽明經氣機運行不暢,全身痹痛,脈象細而弦。治療方案:疏通調和。處方:焦茅朮(烏芝麻拌炒)、法半夏、焦建曲、炒黃芩、西羌活、炒蔞皮、干佩蘭、白茯苓、黃防風、焦米仁、鮮佛手、新會皮、姜竹茹。

(案3)一位男性病人,濕邪侵犯三焦,症狀為頭暈、肢體酸痛、脘腹脹悶、氣機運行不暢(氣不升清,濁氣不降)、大便困難,舌苔黃膩,脈象細而弦。治療方案:芳香化濕,調和氣機,分利上下。處方:焦茅朮(黑芝麻炒)、法半夏、白蔻仁、香青蒿、制川樸、炒蔞皮、光杏仁、炒黃芩、焦六曲、干佩蘭、焦米仁、白茯苓、炒竹茹。

(案4)一位40歲男性病人,症狀為持續發熱,時感形寒,頭痛,胃脘部悶脹,肢體酸痛,脈象弦滑。治療方案:分利濕邪。處方:西羌活、干佩蘭、法半夏、白茯苓、黃防風、焦米仁、制小樸、川鬱金、焦建曲、鮮佛手、新會皮、方通草、鮮荷葉包雞蘇散。

(案5)一位43歲男性病人,寒熱症狀減輕,但仍感肢體酸痛、胃脘部悶脹,二便不暢,脈象細而弦。治療方案:疏泄。處方:西羌活、廣藿香、法半夏、赤茯苓、黃防風、焦米仁、制小樸、益元散、焦建曲、鮮佛手、熾枳殼、方通草、鮮荷葉。

(案6)一位26歲男性病人,症狀為寒熱交替、肢體酸痛、胃脘部悶脹、小便赤熱,屬於寒邪和濕邪夾雜暑邪所致。治療方案:分利濕邪。處方:西羌活、干佩蘭、赤茯苓、制小樸、黃防風、焦米仁、益元散、法半夏、焦建曲、鮮佛手、方通草、新會皮、鮮荷葉。

(案7)一位24歲男性病人,症狀為發熱不退,寒象輕微,熱象較重,胃脘部脹滿,舌苔白,口渴但不欲飲水,脈象細而弦。治療方案:分利濕邪。處方:大豆卷、焦建曲、焦米仁、鮮佛手、干佩蘭、薄荷尖、白蔻仁、方通草、制小樸、黃防風、赤茯苓、新會皮、鮮荷葉包益元散。

(案8)一位41歲男性病人,症狀為胃脘部脹滿,肝氣受邪,寒熱往來,擔心會發疹子,脈象浮而弦。治療方案:分利濕邪。處方:大豆卷、焦建曲、焦米仁、嫩白薇、干佩蘭、鮮佛手、白蔻仁、方通草、制小樸、法半夏、川鬱金、新會皮、西砂仁、鮮荷葉。 複診:寒熱發疹,胃脘脹滿,頭昏,肝氣受邪,再次採用分利濕邪的治療方案。處方:大豆卷、鮮佛手、嫩白薇、廣藿香、法半夏、方通草、制小樸、焦米仁、川鬱金、焦建曲、白蔻仁、新會皮、荷葉包雞蘇散。

(案9)一位32歲男性病人,症狀為發熱不退,頭痛,大便溏瀉,便血,體力虛弱,感受濕溫,脈象洪大。治療方案:分利濕邪。處方:大豆卷、焦建曲、益元散、冬桑葉、干佩蘭、焦米仁、川鬱金、嫩白薇、制小樸、鮮佛手、薄荷尖、新會皮、鮮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