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9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9)

1.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
雞子黃連阿膠湯,豬膚湯

復診:昨方加知母。

咽痛未定,身涼復熱,不但陰虧火炎,猶有暑濕餘氣,時散時聚。今議養陰利濕,使從小便而出。

豬苓湯、三豆湯代茶

咽痛漸平,大便頻泄,少腹急痛,舌苔灰白,暑濕餘邪挾食滯困中。恐其由瘧變痢,宜從陽明開提泄熱,仍佐兼顧少陰。

葛根芩連湯、洋參、阿膠、白芍、佛手

熱不復來,利亦減緩,惟舌本絳而苔花,搭脈右甚數。肺胃餘熱未清,心腎之陰頗虧,此時尚須清肺和胃,滋養心腎,為善後之計。

麥冬,阿膠,黃芩,佛手,川斛,白芍,炙草,蓮子

諸恙漸平,惟穀味寡納,寤言不寐,左寸關不靜。今當靜心安神,和胃養陰,務祈怡神靜養,不致再生更張乃吉。

洋參,茯神,炙草,麥冬,石決明,穀芽,棗仁,宋半夏,阿膠

倦怠不嗜食,寤寐紛紜,脈細軟數。皆屬邪去正虛,心陰內虧之故。擬安神補心,和胃養陰,然後再商峻補。

黨參,阿膠,秫米,生地,半夏,木瓜,麥冬,牡蠣,茯神

形神色脈,悉屬轉虛,必須扶正養陰。

參鬚,牡蠣,茯神,阿膠,半夏,秫米,大生地,麥冬,木瓜,(此方與前方同)

邪去正虧,當以滋補。慎寒暖,節飲食,勿使功虧一簣。

人參,蓯蓉,茯神,懷山藥,熟地,萸肉,麥冬,新會皮

(案66)夜來小便,寤寐不安,口乾舌燥,背脊轟熱,脈數右大。皆繫心腎內虧,陽亢陰虛。權宜攝陰潛陽。

人參,龜板,山藥,海參,熟地,牡蠣,白芍,天冬,茯神,陳皮

此案諸方,悉屬有本而來,惟當用清燥救肺之際,補劑略早一步,是以其熱反復,淹留不退也。歷觀前案自明。

(案67)深秋涼風觸動暑濕伏邪,初起間日癉瘧,已屬陽明見症,爾來熱無定時,脈空數,兩關獨大尺短,舌絳邊碎,口糜氣穢,咽哽塞。胃中邪熱內蒸,陰液日漸告涸。不但慮其病久正脫,抑恐毒氣內陷,則胃敗不食。姑擬徹熱救陰、清胃解毒之法,以消息病機。

黃連,生地,人中黃,川貝,黃芩,阿膠,川石斛,銀花

平旦潮熱又發,燥而渴飲,胸痞氣粗,口糜氣穢,鼻癢舌乾,脈數。悉屬肺胃蘊熱,陰液內涸之象。喻西昌為的對之方,但其熱勢猖狂,深恐鞭長莫及。

清燥救肺湯用參鬚、人中黃,去麻仁

連進苦泄滋陰,甘寒化熱,津液不回,神識模糊,脈數無力。邪熱匿於痰中,蒙閉心營,正氣不得振托,明日三候陡然昏厥,將何料理?不忍束手,竭蹶擬方,以冀弋獲。

犀角,麥冬,知母,生地,石膏,石決明,人參,川貝,竹瀝

夜來得微汗,神醒而倦怠懶言,脈右弦數,唇仍干,身熱暫解。目前之急,痰邪終未能出,慮其明日復然,治法不外清營化痰,公議方損益。

犀角,麥冬,石決明,竹瀝,生地,石膏,川貝母,蘆根,人參,知母,霍斛

白話文:
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
最初使用雞子黃連阿膠湯、豬膚湯治療。

複診後,原方加知母。

咽喉疼痛未癒,身體時冷時熱,既有陰虛火旺,又有暑濕餘邪,時而發作時而消退。於是考慮採取養陰利濕的治療方法,讓濕邪從小便排出。

改用豬苓湯、三豆湯代茶飲。

咽喉疼痛逐漸減輕,但大便次數頻繁,小腹疼痛,舌苔灰白,暑濕餘邪與食積停滯在體內。擔心病情轉為瘧疾引起的痢疾,宜從陽明經入手,瀉熱通便,同時兼顧少陰經的調理。

改用葛根芩連湯,並加入洋參、阿膠、白芍、佛手。

發熱症狀不再出現,腹瀉也減緩,但舌根紅絳,舌苔呈點狀,右側脈搏跳動頻繁。肺胃餘熱未清,心腎陰虛,此時需要清肺和胃,滋養心腎,作為後續調理。

改用麥冬、阿膠、黃芩、佛手、川貝母、白芍、炙甘草、蓮子。

諸多症狀漸漸好轉,但食慾不振,失眠多夢,左側寸關脈搏不穩定。此時應以靜心安神、和胃養陰為主,務必保持心情平靜,避免病情反复。

改用洋參、茯神、炙甘草、麥冬、石決明、穀芽、棗仁、宋半夏、阿膠。

患者倦怠乏力,食慾不振,睡眠不安,脈搏細弱而頻數。這都是邪氣已去,正氣虛弱,心陰虧損所致。擬定安神補心、和胃養陰的方案,待病情好轉後再考慮峻補。

改用黨參、阿膠、秫米、生地黃、半夏、木瓜、麥冬、牡蠣、茯神。

患者的形體、神色、脈象都顯示正氣虛弱,必須扶正養陰。

改用參鬚、牡蠣、茯神、阿膠、半夏、秫米、生地黃、麥冬、木瓜(此方與前方相同)。

邪氣已去,但正氣虧損,當以滋補為主。應注意寒暖,節制飲食,避免功虧一簣。

改用人參、肉蓯蓉、茯神、淮山藥、熟地黃、吳茱萸肉、麥冬、新會陳皮。

(案例66)夜間小便次數增多,睡眠不安,口乾舌燥,背部發熱,脈搏頻數,右側脈搏尤甚。都是由於心腎陰虛,陽氣亢盛所致。宜採取滋陰潛陽的治療方法。

改用人參、龜板、山藥、海參、熟地黃、牡蠣、白芍、天冬、茯神、陳皮。

以上各個案例的治療方案,都有其根據。只是在使用清燥救肺的藥物時,補益藥物用得略早了一些,所以導致熱邪反复,久久不退。從之前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這一點。

(案例67)深秋涼風觸動了潛伏的暑濕邪氣,初期表現為間日瘧疾,屬於陽明經的症狀,後來發熱時間不定,脈搏虛弱而頻數,兩關脈搏明顯,尺脈微弱,舌頭紅絳,邊緣破損,口臭,咽喉堵塞。胃中邪熱內蒸,津液日漸耗竭。不僅擔心病情久拖不治導致正氣衰竭,更擔心毒氣內陷,導致胃潰瘍而影響飲食。因此,擬定一個徹底清除熱邪、救護陰液、清胃解毒的方案,以緩解病情。

改用黃連、生地黃、人中黃、川貝母、黃芩、阿膠、川石斛、金銀花。

清晨又出現潮熱,口乾渴飲,胸悶氣粗,口臭,鼻癢舌乾,脈搏頻數。都是肺胃蘊熱,陰液枯竭的表現。雖然喻西昌的方劑可以對症,但熱勢過於猖狂,擔心藥力不足。

使用清燥救肺湯,加參鬚、人中黃,去除麻仁。

連續服用苦寒瀉熱、滋陰的藥物後,津液不能恢復,神志模糊,脈搏頻數無力。邪熱潛伏在痰液中,蒙蔽心營,正氣不能振奮,第二天病情突然加重,昏厥,將如何處理?不敢束手無策,盡力擬定方劑,希望能奏效。

改用犀角、麥冬、知母、生地黃、石膏、石決明、人參、川貝母、竹瀝。

夜間略微出汗,神志清醒但倦怠乏力,右側脈搏弦數,嘴唇乾燥,發熱症狀暫時緩解。目前最重要的是痰邪未能排出,擔心明日病情復發,治療方法還是清營化痰,根據原方加減。

改用犀角、麥冬、石決明、竹瀝、生地黃、石膏、川貝母、蘆根、人參、知母、浙貝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