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10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10)

1.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
晚診:更衣不暢,渴飲脈數,邪火之勢未衰也,胃中津液大虧。若明晨忽然風動,將何以御之?此時滋清熄風之外,無他道也。

羚羊角,麥冬,川貝,燈心,石決明,蘆根,南沙參,生地,霍斛,竹葉

病情如昨,脈象稍遜,寤言不寐,邪熱逗留不去,正氣日漸消除磨,假使今晚復熱,豈不大費躊躇也乎?公議清陰中之熱,和膽胃之熱。

生地,麥冬,川貝,竹茹,鱉甲,石決明,橘白,花粉,川斛,丹皮

晚診:熱不復發,固屬轉機,然脈軟少神,更衣怯力,口乾舌蹇,陰液頗虧,伏熱不清,怕其驟虛,口疳糜爛。責在專司滋陰和胃,以熄余焰。

生地,川斛,丹皮,橘白,麥冬,川貝,茯神,稻須

脈形雖軟,病情未減,即古云難成而易虧者,陰氣也。口糜不除,胃中自覺熱氣上升,乃余焰未熄。宗前法滋陰清化,和胃生津。

生地,茯神,稻須,甘蔗汁,丹皮,川斛,麥冬,石決明

晚診:諸症仍若,毋庸多贅,惟似寐非寐,醒則喉間咳嗆,足見肺胃陰液不能上供。本擬再用滋劑,因未及一晝夜藥已兩進,恐藥力過病,擬用色白味甘性潤者扶助胃氣,清泄肺胃而已。

沙參,冬瓜子,通草,麥冬,川斛,蘆根,川貝,茯苓

又,診得右關獨大,喉間作痛,嗌乾,二便時難,知飢少納,此皆陰液少於涵養,水火有亢炎之勢。急請專司調治,以免蔓延。宗前法復入咸降之品。

生地,麥冬,料豆衣,天冬,桔梗,綠豆衣,川斛,生草,淡秋石

交今日來大便三次,便後氣粗神倦,寐則眼睛露白,漸次有諸虛之象。擬用三才加味,一以攝納正氣,一以靜攝肝陽,頻頻灌溉,庶幾免太過不及之象。

人參,天冬,川斛,淮麥,生地,石決明,茯神,南棗

夜來又作潮熱,熱時神蒙,幸喜為刻無多,脈形仍數,翻覆不已,究屬餘邪留戀。擬清骨散以搜剔之,佐以清胃。

生地,骨皮,知母,川斛,鱉甲,丹皮,麥冬,草梢

(案68)間日瘧停久,倏又往來潮熱,病情變幻多端,究是此熱不泄,津液不復。口出熱氣穢濁。前議胃中有熱,間可畏也。仍與滋陰潤燥,宣上徹下,使從小便而出。

沙參,天冬,丹皮,桔梗,生地,茯苓,澤瀉,生草

(案69)脈數,左關弦,右關大,蒸蒸潮熱,莫往莫來,邪誠在陽明,若云不涉少陽者,恐未必然也。然病久陰液已涸,豈僅和解可溉?自應清滋化熱,少佐宣達,亦迎其機而導之之法也。

生地,丹皮,青蒿子,茯苓,鱉甲,骨皮,川石斛,澤瀉

潮熱兩度退而不盡,渴飲舌乾,脈弦數。暫停滋膩,獨取陽明。

蘆根,川貝,青蒿子,花粉,骨皮,白粳米

(案70)漐漐汗出,且發白疹,莫非伏邪外達,然神倦,脈軟,口穢舌乾。邪熱未去,正氣已虛,最恐陡然轉虛,成敗未卜也。用和胃養陰、扶正化邪法。

白話文:
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
晚診:更衣困難,口渴飲水,脈搏快速,說明邪火尚未完全消除,胃液大量流失。如果明天早晨突然起風,該如何應對?此時除了滋陰清熱、熄風,別無他法。

藥方:羚羊角、麥冬、川貝母、燈心草、石決明、蘆根、南沙參、生地黃、石斛、竹葉

病情與昨天相同,脈象略微減弱,睡臥不安,邪熱仍然存在,正氣日漸衰退。如果今晚再次發熱,豈不是更加麻煩?建議清解體內陰寒之熱,調理膽胃之熱。

藥方:生地黃、麥冬、川貝母、竹茹、鱉甲、石決明、橘皮、花粉、石斛、丹皮

晚診:發熱情況沒有再次出現,這是一個轉機,但是脈象虛弱,氣色不好,更衣費力,口乾舌燥,陰液不足,潛伏的熱邪尚未清除,擔心會突然虛弱,口腔潰爛。治療重點在於滋陰和胃,熄滅殘餘的邪火。

藥方:生地黃、石斛、丹皮、橘皮、麥冬、川貝母、茯神、稻芽

脈象雖然虛弱,但病情沒有減輕,正如古話所說“陰氣易損難復”,口腔潰爛沒有好轉,胃中感覺到熱氣上升,說明餘邪尚未完全清除。沿用之前的滋陰清熱,和胃生津的方法。

藥方:生地黃、茯神、稻芽、甘蔗汁、丹皮、石斛、麥冬、石決明

晚診:各種症狀仍然存在,不必多說,患者似睡非睡,醒來時喉嚨咳嗽,說明肺胃陰液不足。本來打算再次使用滋補藥物,但藥物才服用不到一天就已服用兩次,擔心藥力過於猛烈,計劃使用顏色潔白、味道甘甜、性質潤澤的藥物來扶助胃氣,清泄肺胃之熱。

藥方:沙參、冬瓜子、通草、麥冬、石斛、蘆根、川貝母、茯苓

此外,診斷發現右關脈獨大,喉嚨疼痛,咽喉乾燥,大小便困難,食慾不振,這些都是陰液不足,水火不平衡導致炎症的表現。必須積極治療,避免病情蔓延。沿用之前的藥方,並加入具有瀉火作用的藥物。

藥方:生地黃、麥冬、豆腐皮、天冬、桔梗、綠豆衣、石斛、生石膏、淡秋石

今天一天共大便三次,便後氣喘乏力,睡覺時眼白外露,逐漸出現各種虛弱的症狀。計劃使用三才湯加味,一方面收斂元氣,另一方面平抑肝陽,多次服用,避免過猶不及。

藥方:人參、天冬、石斛、淮山藥、生地黃、石決明、茯神、南棗

昨晚再次出現潮熱,發熱時神志不清,幸好時間不長,脈象仍然快速,反覆無常,究其原因是餘邪滯留。計劃使用清骨散來清除邪熱,並輔助清胃。

藥方:生地黃、骨碎補、知母、石斛、鱉甲、丹皮、麥冬、益母草

(病例68)間日瘧痊癒後,又再次出現潮熱,病情變化多端,究其原因是熱邪未清,津液未復,口中排出熱氣和濁氣。之前認為胃中有熱,間或可能危及生命。繼續使用滋陰潤燥,宣通上下的方法,使邪熱從小便排出。

藥方:沙參、天冬、丹皮、桔梗、生地黃、茯苓、澤瀉、生石膏

(病例69)脈搏快速,左關脈弦,右關脈大,持續潮熱,邪熱忽來忽去,邪氣確實停留在陽明經,如果說不涉及少陽經,恐怕未必如此。但由於病情久拖,陰液已耗盡,單純和解清熱恐怕不夠,應當清熱滋陰,少量宣通,以順應病情發展。

藥方:生地黃、丹皮、青蒿子、茯苓、鱉甲、骨碎補、石斛、澤瀉

潮熱退去兩次但未能完全痊癒,口渴舌乾,脈搏弦數。暫停滋膩的藥物,單純針對陽明經。

藥方:蘆根、川貝母、青蒿子、花粉、骨碎補、白米

(病例70)大量出汗,並出現白疹,可能是潛伏的邪氣外發,但患者神倦,脈象虛弱,口臭舌乾。邪熱未去,正氣已虛,最擔心突然轉為虛弱,成敗難料。採用和胃養陰、扶正祛邪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