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8)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8)
1.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黨參,陳皮,茯神,麥冬,竹葉,石決,半夏,穀芽,鮮蓮子
昨瘧之象雖不重,而熱退汗出津津,口苦咽乾,心恍體倦,二氣漸露虛象。必當扶正養陰,以化餘邪。
參鬚,中生地,金斛,半夏,麥冬,肥知母,茯神,橘紅
昨發瘧得汗而解,茲診其脈,仍依舊弦數,得毋欲變日至乎?仍與扶正養陰,化痰和胃。
洋參,金斛,橘紅,麥冬,茯苓,石決明,知母,蓮子,稻葉
熱甚而長退時,汗少口乾,舌紅脈數空弦。肺胃之邪尚蘊,心腎之陰已耗。急宜壯水以制陽光,鹹苦入陰法。
生地,貝母,橘白,蓮子,天冬,花粉,茯苓,知母,連翹,沙參(此方與案不合)
小補之後,余焰復烈,癉瘧發熱三日,不分界限,不易外達也。滋清之中復兼利濕消暑。
青蒿,骨皮,連翹,鱉甲,大生地,荷葉,知母,六一散,鮮佛手
忽涼忽熱,汗出不徹,舌轉濁白,脈數不暢,究是熱蒸濕蘊。清滋養陰之中,兼滲三焦分利。
青蒿,地骨皮,荷葉,鱉甲,斛藿,鮮佛手,知母,六一散,神麯
暑濕交蒸,熱不退解,汗出不徹。已屆秋令,性天先生主以喻氏,頗合病機,增損為治。(性天即薛公望。)
冬桑葉,杏仁,阿膠,知母,枇杷葉,石膏,麥冬,川貝
附薛性天案:
熱自里發,值於暑濕交蒸之時,且奪精於病前,今為期三候,寒熱不定,多於申酉之間。脈靜脈大則身和,脈大則身熱,最易液涸風動。
昨熱盡退,茲診脈,仍數,額微熱,口苦耳聾,悉屬少陽陽明見症,暑濕未能盡化,而陰氣孤絕,陽氣獨發也。與仲景方,清氣熱養胃陰。
竹葉石膏湯加沙參、桑葉、丹皮
(案62)暑為陽邪,心為離火,暑先入心,汗乃心液,暑病三候之外,君主焉有不虧之理?擬加生白芍錢半,與性天先生同議。
參葉,茯神,半夏,秫米,麥冬,甘草,橘紅,鮮蓮
(案63)大清大涼之後,脾胃焉有不虧之理?和脾胃專務參朮,恐其太早,若再清涼,更苦脾溏,曷若微清微涼,則兩得其平矣。
人參葉,橘紅,麥冬,鮮蓮子,絲瓜葉,茯苓,穀芽,半夏,甘草,生白芍
(案64)少陰之脈循喉嚨,挾舌本,兼茲以里邪兼發,又被暑濕交蒸疊進,清解暑濕退熱,邪之流弊未楚,是以咽痛嗌乾,脈不數而少納,四肢清涼也。擬少陰立法。
百合,雞子清,蛤殼,元參,女貞子,麥冬,清阿膠,旱蓮草,貝母
咽紅腫痛,蒂舌下墜,口咽皆干,舌紅苔糙,中心剝落。暑濕大病之後,心腎真陰耗散,孤陽上僭。法當救陰潛陽,壯水制火。同性天先生議。
大生地,白芍,知母,淡天冬,龜板,淡元參,真阿膠,淡秋石,雞子黃
(案65)七夕表熱已解,而轉增咽哽阻咽,咳嗆痰稠,脈數右大。少陰本虧,真陽上燔。鹹苦滋救,仲景成法也。公議方。
白話文: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第一則:患者先前瘧疾症狀雖不嚴重,但退燒後汗出卻津津有味,口苦咽乾,心慌體倦,呈現陰虛之象。需扶正養陰,以消除餘邪。
第二則:患者瘧疾發作後雖經汗解,但脈象仍弦數,擔心病情將轉為每日發作。仍需扶正養陰,化痰和胃。
第三則:患者高燒後退燒緩慢,汗少口乾,舌紅脈數且脈象空虛。肺胃邪氣仍未清除,心腎陰液已耗損。需急用滋陰降火之法,以制約陽熱。
第四則:略補之後,餘熱又起,瘧疾發熱三日,病情持續,不易痊癒。治療需兼顧滋陰清熱及利濕消暑。
第五則:患者忽冷忽熱,汗出不透,舌苔濁白,脈象數而無力,為熱邪鬱蒸於體內所致。治療需清熱滋陰,並兼顧利三焦濕熱。
第六則:暑濕夾雜,高燒不退,汗出不透。值秋令,參考薛氏(薛己)的治療方法,增減藥物來治療。
薛己醫案:
第七則:熱邪由內而發,正值暑濕交蒸之時,病前已耗損精氣,現已病程三日,寒熱不定,多在申酉時發作。脈象平和則身體舒適,脈象有力則發熱,最易導致陰液耗竭,風邪入侵。
第八則:高燒已退,但脈象仍數,額頭微熱,口苦耳聾,皆為少陽、陽明經症狀,暑濕未盡清除,陰氣不足,陽氣獨盛。用仲景方劑,清熱養胃陰。
第九則:用竹葉石膏湯加沙參、桑葉、丹皮。
第十則:(醫案62)暑邪屬陽邪,心屬火,暑邪先入心,汗為心液,暑病三日後,心氣必受損傷。擬加生白芍半錢,與薛己先生的意見相同。
第十一則:(醫案63)大清大涼之後,脾胃必然受損。健脾胃常用參術,但恐過早使用,若再清涼,會導致脾虛泄瀉,不如微清微涼,則可兩全其美。
第十二則:(醫案64)少陰經脈循行喉嚨,挾舌根,現里邪外邪兼發,又受暑濕交蒸,需清解暑濕退熱,邪氣影響未除,因此咽喉疼痛乾燥,脈象不數且少而弱,四肢冰冷。擬用少陰經立法。
第十三則:咽喉紅腫疼痛,舌根下墜,口咽乾燥,舌紅苔糙,舌苔中央剝落。暑濕重病之後,心腎真陰耗損,陽氣獨盛。需救陰潛陽,滋陰降火。與薛己先生意見一致。
第十四則:(醫案65)七夕後表熱已解,但咽喉腫痛阻塞,咳嗽痰稠,脈象數,右脈有力。少陰經虛損,真陽上亢。用鹹苦滋陰的仲景方劑。眾醫商議後確定的處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