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四、肝火、肝風門(三十四方) (2)

回本書目錄

四、肝火、肝風門(三十四方) (2)

1. 四、肝火、肝風門(三十四方)

(案19)脈細左弦右澀,營虛水虧,肝木失涵,虛風內動,所以見症若此。當養肝腎之陰,佐以滋鎮熄風。

歸身,阿膠,麥冬,紫石英,白芍,熟地,石決明,沉香汁

(案20)久病隱曲旁雜,不離肝臟。姑以甘緩酸泄,鹹寒內沁,以消息之。

甘麥大棗湯加白芍,雪羹湯代水

(案21)肝腎陰虧,風痰濕熱上蒙清竅,耳為苦鳴,臍為之漏。

六味丸加山梔、甘菊、石決明

(案22)真陰下虧,虛陽上冒。舍鹹苦滋納之外,別無他路。

洋參,天冬,女貞,淡貢菜,熟地,知母,牡蠣,十大功勞葉

(案23)頭痛滿蒙,右半尤甚,鼻塞涕濁,脈數弦滑。肝陽挾痰火上升無制,治當清降化痰。用風藥升散,無怪其難忍矣。

二陳湯加生石膏、天冬、石決、竹茹

(案24)肝胃風火,挾痰痹絡,頸項牽痛核起,當清肝疏風化痰。

羚羊角,甘菊花,山梔,甘草,鉤藤鉤,橘紅,連翹,夏枯草

(案25)脈澀右空左細,四肢麻木,形容不澤。心腎陰虧,肝木失涵,風陽竊動,當乙癸同源。

熟地,白芍,阿膠,歸身,天冬,炙草,甘菊,南棗,淮麥,杞子

(案26)血虛營熱,木火煽爍。酸甘以化之。

淮麥,白蜜,風雨梅,甘草,白芍

(案27)營血久虧,肝陽化風挾痰,擾亂神明,陡然痙厥,去來靡定。

羚羊角,石決明,白芍,茯神,鉤藤鉤,中生地,麥冬,白薇,薑汁,竹瀝

(案28)脈象病情並無進退,而終歲嘵嘵,心陰暗耗,陽豈能潛?今當秋冬,自宜養陰,不必煉真說假。

熟地,黃精,鮑魚,麥冬,山藥,牡蠣

復診:洋參,白芍,土貝母,阿膠,石決明

三診:今日胸腹不飢。貝母解鬱,嫌其苦寒。照昨方加金柑皮。

四診:勞傷心脾,不能生血灌溉,以致舌乾腹鳴,神煩少寐。治當補養心脾,潤肺滋肝。

黨參,白芍,麥冬,棗仁,首烏,丹皮,阿膠,茯神

五診:且和肝脾。

白芍,炙草,炒黃米,灶心土

六診:邇日脈形細軟,兩尺微數,面黃肌瘦,舌起刺。心腎之火不靖,脾陽不運,肝氣升逆,肺失肅降。治宜運中固下,勿拘拘於養陰,若雜亂無章,焉能向愈?系痛癢相關,敢不瀝忱苦告候,諸同學印可。

豬肚丸晨昏各服一錢五分,炒黃米湯送下,過冬至再議。

七診:養陰清肝。

毛青布,決明子,阿膠,夏枯草,生白芍,鮑魚

白話文:

四、肝火、肝風門(三十四方)

案19:脈象細弱,左側弦細,右側澀滯,營氣虛弱,津液不足,肝臟陰氣虧損,虛火內生,導致風邪內動,出現這些症狀。應當滋養肝腎陰氣,輔以滋潤、鎮靜、熄風的藥物。

處方:阿膠、麥冬、紫石英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石決明、沉香汁、龜甲膠(歸身)。

案20:久病病情複雜,與肝臟關係密切。暫時使用甘味、緩和、酸味瀉下、鹹寒內斂的藥物來調理。

處方:甘麥大棗湯加白芍,以雪羹湯代替水服藥。

案21:肝腎陰虛,風痰濕熱上擾清竅,導致耳鳴、尿失禁。

處方:六味地黃丸加山梔子、甘菊、石決明。

案22:真陰不足,虛陽上亢。除了滋補鹹味、苦味藥物之外,沒有其他辦法。

處方:西洋參、天冬、女貞子、淡菜、熟地黃、知母、牡蠣、十大功勞葉。

案23:頭痛劇烈,右側尤甚,鼻塞流濁涕,脈象數而弦滑。肝陽亢盛,痰火上擾,應當清熱瀉火、化痰。使用具有升散作用的風藥,反而會加重病情。

處方:二陳湯加生石膏、天冬、石決明、竹茹。

案24:肝胃風火,痰邪阻滯經絡,導致頸項疼痛,頸部有腫塊,應當清肝疏風、化痰。

處方:羚羊角、菊花、山梔子、甘草、鉤藤、橘紅、連翹、夏枯草。

案25:脈象右側空虛,左側細弱,四肢麻木,面色蒼白無光澤。心腎陰虛,肝木失於滋養,風陽外動,應當採用滋陰補陽的方法。

處方:熟地黃、白芍、阿膠、龜甲膠(歸身)、天冬、炙甘草、菊花、南棗、淮山藥、枸杞子。

案26:血虛陰液不足,肝火旺盛。用酸甘藥物來調理。

處方:淮山藥、蜂蜜、梅子、甘草、白芍。

案27:營血長期不足,肝陽化風挾痰,擾亂神志,突然發作痙攣,發作時間不定。

處方:羚羊角、石決明、白芍、茯神、鉤藤、生地黃、麥冬、白薇、生薑汁、竹瀝。

案28:脈象和病情沒有變化,持續一年時間,心陰耗損,陽氣不可能潛伏。現在是秋冬季節,應該養陰,不必使用峻猛的藥物。

處方:熟地黃、黃精、鮑魚、麥冬、山藥、牡蠣

複診:西洋參、白芍、土貝母、阿膠、石決明

三診:今天胸腹不飢餓。貝母有解鬱作用,但其性苦寒。沿用昨天的藥方,增加金橘皮。

四診:勞傷心脾,導致血虛不能滋養,所以舌乾、腹鳴、心煩失眠。應當補養心脾,潤肺滋肝。

處方:黨參、白芍、麥冬、酸棗仁、何首烏、丹皮、阿膠、茯神

五診:調和肝脾。

處方:白芍、炙甘草、炒黃米、灶心土

六診:最近脈象細弱,尺脈略數,面色萎黃消瘦,舌苔有刺。心腎陰虛,脾陽不足,肝氣上逆,肺氣失於肅降。治療應該健脾益氣、固腎,不要拘泥於養陰,如果雜亂無章,怎麼能好轉?疼痛和瘙癢相關,特此說明,請各位同道參考。

處方:豬肚丸,早晚各服一錢五分,用炒黃米湯送服,過冬至再議。

七診:養陰清肝。

處方:毛青布、決明子、阿膠、夏枯草、生白芍、鮑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