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14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14)

1.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
救逆湯加黨參、熟地

伏邪晚發,似瘧似痢,舌絳苔干,脈細數。日中少安,夜多煩躁。陰傷已極,正氣不支,最恐虛脫。扶正救陰泄熱,一定成則,舍此之外,無他道也。

人參,阿膠,黃連,生草,生地,麥冬,白芍,雞子黃

(案106)暑濕伏邪,發在秋冬之交,寒熱嘔吐,其勢方張。當用苦辛開達,不可升散。

溫膽湯去甘草,加川連、生薑

若不進谷,終恐其脫。前診回絕,云何頻來?

竹葉石膏湯

(案107)體倦,膚黃,足軟,舌白,脈遲而空。中下陽微,暑濕內困,當與扶陽理濕。

六君子湯去人參,加乾薑、附子、米仁

(案108)女,小產之後,下血過多,暑濕熱邪內蘊,遍體浮腫,微熱咳嗆,頭脹脈數,口乾,舌苔白膩。虛中有熱,恐成蓐癆。

桑葉,杏仁,生地,通草,丹皮,米仁,歸身,紫菀,桔梗,橘紅

(案109)伏邪初秋即發,類乎癉瘧,序將入冬,熱不了了,口淡食少,乾咳氣短,脈空數,舌絳苔白。正氣受伐,而虛熱仍伏肺胃。只宜輕劑化解,若恣意疏散,藥過病所矣。仿孫真人法。

葦莖湯加桑葉、枇杷葉、麥冬、川斛、梨肉

伏邪不清,痰濕困中。

二陳湯去甘草,加草果、檳榔、川樸、知母、神麯

(案110)伏邪恰髮霜降,表熱不壯,心中煩灼如焚,舌絳渴飲,脈空數。陰液被劫,勢將風動昏厥。此非人力所能為也。擬兼顧。

沙參,霍斛,連翹,生草,生地,花粉,竹葉,麥冬

(案111)伏邪發在秋初,身熱屢汗不解,悶煩自汗,脈象濡數,舌絳苔白。其邪蘊於少陽陽明,正氣欲虛,恐其變痢。

二陳湯加葛根、淡芩、神麯、連翹

(案112)積勞陽傷之體,痢後元未恢復,邪藏隱僻之處,寒熱去來靡定,深非所宜也。

三甲飲

(案113)伏邪發在初秋,夜多煩熱,寤言不寐,早用清營分之熱,焉用達泄?

豆卷,薄荷,山梔,竹葉,青蒿,淡芩,枳殼,連翹

(案114)表熱不壯,痞脹不食,少腹隱隱攻痛,舌苔黃濁,脈不流暢。此必陽邪陷入陰經,肺氣不通所致,頗為費手。仿仲景法,兼佐以濁泄濁。

四逆散加薤白頭

(案115)伏邪發於秋杪,淹纏半月,形凜身熱,日晡則甚,平旦則減,脈弦細數,舌黃無苔。煩勞素虛之體,不但陽傷,陰氣亦傷,自難送邪外達,復脈法如何?

復脈散去人參、麻仁,加丹皮

(案116)伏邪至兩月,胸腹灼熱始終未退,而復發寒熱,熱後大便瘕泄,痰嗽氣逆,嘈雜如飢,寤言不寐,舌絳干,苔黃膩,脈空數。酒客平素濕熱蘊蓄中焦,扶外邪必逆滿,病久正虛邪痹,最恐陰陽風動,議用瀉心法。

川連,乾薑,黨參,茯苓,淡芩,半夏,炙草

(案117)胸脹悶熱,咳嗽痰塞,大便頻泄,邪踞中下二焦,但脈數空軟,舌伸發抖,下真自空。陡然虛波,不敢不慮。

白話文:
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
救逆湯加黨參、熟地:患者伏邪發病時間較晚,症狀似瘧疾又似痢疾,舌頭紅絳、舌苔乾燥,脈搏細數。白天症狀稍輕,晚上則煩躁不安。陰氣受損嚴重,正氣不足,最擔心虛脫。治療應以扶正救陰、泄熱為主,這是唯一的方法。

人參、阿膠、黃連、生草、生地、麥冬、白芍、雞子黃:此方用於治療陰虛內熱證。

暑濕伏邪,發病於秋冬之交,伴隨寒熱嘔吐,病情嚴重。應當使用苦辛之味以開達氣機,不可使用升散之藥。

溫膽湯去甘草,加川連、生薑:此方用於治療暑濕內蘊,兼寒熱嘔吐。若患者不進食,恐有生命危險。

竹葉石膏湯:此方用於治療暑熱證。

體倦、膚黃、足軟、舌白、脈遲而空:患者氣虛乏力,面色萎黃,下肢無力,舌苔白,脈搏遲緩而無力。這是中下焦陽氣不足,暑濕困阻於體內,應當扶助陽氣,調理濕邪。

六君子湯去人參,加乾薑、附子、米仁:此方用於治療中氣不足,暑濕困阻。

小產後下血過多,暑濕熱邪內蘊,患者出現全身浮腫、輕微發熱、咳嗽、胸悶、頭脹、脈搏數、口乾、舌苔白膩等症狀。這是虛中有熱,擔心會發展成產後勞傷。

桑葉、杏仁、生地、通草、丹皮、米仁、歸身、紫菀、桔梗、橘紅:此方用於治療產後血虛發熱,兼有水腫。

伏邪初秋發病,類似瘧疾,臨近冬季,熱症持續不退,口淡、食慾不振、乾咳、氣短、脈搏空虛而數,舌頭紅絳、舌苔發白。正氣受損,虛熱仍滯留於肺胃。治療宜用輕劑化解,若過度疏散,則會加重病情。此方效仿孫真人(孫思邈)的治療方法。

葦莖湯加桑葉、枇杷葉、麥冬、川斛、梨肉:此方用於治療伏邪傷肺,兼有虛熱。

伏邪未清,痰濕困阻於中焦。

二陳湯去甘草,加草果、檳榔、川樸、知母、神麴:此方用於治療痰濕阻滯。

伏邪恰逢霜降發病,表熱不盛,心中煩熱如火燒,舌頭紅絳,口渴欲飲,脈搏空虛而數。陰液被耗損,病情危急,可能導致昏厥。此病非人力所能完全控制,需兼顧多方面治療。

沙參、霍斛、連翹、生草、生地、花粉、竹葉、麥冬:此方用於治療陰虛火旺。

伏邪發病於初秋,持續發熱,多汗不止,胸悶煩躁,自汗,脈象濡滑而數,舌頭紅絳,舌苔發白。邪氣蘊積於少陽和陽明經,正氣將虛,擔心會轉化為痢疾。

二陳湯加葛根、淡芩、神麴、連翹:此方用於治療少陽陽明經邪熱,兼有痰濕。

患者因勞累導致陽氣受損,痢疾痊癒後元氣未復,邪氣潛伏於隱蔽處,寒熱往來不定,病情複雜。

三甲飲:此方用於治療寒熱往來,正氣不足。

伏邪發病於初秋,夜晚煩熱,睡眠不安。早晨就使用清熱的藥物,何必再使用通泄的藥物呢?

豆卷、薄荷、山梔、竹葉、青蒿、淡芩、枳殼、連翹:此方用於治療陰虛火旺,兼有鬱熱。

表熱不盛,胸腹痞脹,不思飲食,小腹部隱隱作痛,舌苔黃濁,脈搏不暢。這是陽邪侵入陰經,肺氣不通所致,治療較為困難。此方效仿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兼用以通利水道。

四逆散加薤白頭:此方用於治療陽邪入陰,肺氣不通。

伏邪發病於秋季末期,持續半月,身體發冷,但也有發熱,日暮症狀加重,清晨減輕,脈搏弦細而數,舌頭黃色無苔。患者平素體質虛弱,勞累過度,不僅陽氣受損,陰氣也受損,難以將邪氣排出體外,如何恢復脈象?

復脈散去人參、麻仁,加丹皮:此方用於治療氣陰兩虛,兼有邪熱。

伏邪持續兩個月,胸腹灼熱一直未退,又再次出現寒熱,發熱後大便溏泄,痰嗽氣逆,胃中嘈雜如飢餓,睡眠不安,舌頭紅絳乾燥,舌苔黃膩,脈搏空虛而數。患者平素嗜酒,濕熱蘊積於中焦,扶助表邪會導致氣機逆亂,久病正虛,邪氣阻滯,最擔心陰陽失調,應當使用瀉心湯法。

川連、乾薑、黨參、茯苓、淡芩、半夏、炙草:此方用於治療濕熱內蘊,兼有氣陰兩虛。

胸部脹悶發熱,咳嗽痰多,大便頻繁溏泄,邪氣阻滯於中下焦,但脈搏數而虛弱,舌頭伸出時顫抖,下焦真氣虛衰。病情危急,不可不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