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佗

《華佗神方》~ 卷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3)

1. 五○七五·華佗治蛇形瘡神方

形如蛇故名。內用:

雄黃

沖酒服。外用:

雄黃

麻油調敷,頗效。

白話文:

這種瘡長得像蛇,因此稱為蛇形瘡。內服藥方:雄黃,用酒沖服。外用藥方:雄黃和麻油調和後敷在患處,效果很好。

2. 五○七六·華佗治蜂窩瘡神方

形如蜂窩故名。以:

胡粉,硃砂

等分為末,白蜜調敷,極效。

白話文:

蜂窩瘡,因為形狀像蜂窩而得名。治療方法是:將胡粉和硃砂等量研磨成粉末,再用白蜜調和後敷在患處,效果非常好。

3. 五○七七·華佗治魚臍瘡神方

生於肘肚與小腿肚間,極疼痛。初起一、二日,先用灸法,極易解散。內服:

金銀花一兩,當歸,黃耆各五錢,生甘草,青黛,地榆各二錢,白礬一錢

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肘窩和小腿窩之間長了魚臍瘡,疼痛劇烈。初期一、兩天內,先用灸法治療,很容易就能治好。內服藥方:金銀花一兩,當歸、黃耆各五錢,生甘草、青黛、地榆各二錢,白礬一錢,水煎服。

4. 五○七八·華佗治魚脊瘡神方

多生筋骨間,堅凝作痛,初起時為白色小泡,漸長成魚脊狀,久則潰流黃水。宜初起時用:

老蒜

切片如三文錢厚,置瘡上。再以艾一團,如豆大,安蒜片上燒之。蒜壞再換,痛定乃止。內用:

人參,白朮,茯苓,川芎,金銀花,當歸各一錢,白芷,皂角刺,桔梗,甘草各五分

水二碗,煎八分,食後服。脾弱者去白芷,倍用人參。

白話文:

華佗治療魚脊瘡的妙方:

這種瘡多長在筋骨之間,堅硬凝結且疼痛。初期是白色的小水泡,逐漸長成像魚脊骨一樣的形狀,時間久了就會潰爛流出黃水。初期治療宜用:

將老蒜切成像三個銅錢那麼厚的片,敷在瘡上。再取一團艾草,大約像豆子那麼大,放在蒜片上燒灼。蒜片燒壞了就換新的,直到疼痛止住為止。

內服藥方: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川芎、金銀花、當歸各一錢,白芷、皂角刺、桔梗、甘草各五分,加水兩碗,煎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脾胃虛弱的人要去掉白芷,人參的用量加倍。

5. 五○七九·華佗治貓眼瘡神方

形似貓兒眼而有光彩,故名。無膿無血,時痛時癢,一名寒瘡。用:

生草烏三兩,生薑二兩,煨白芷,炒南星各一兩,肉桂五錢

共為末,燒酒調敷,多食雞、魚、蒜、韭,忌用鮎魚、蝦、蟹。

白話文:

貓眼瘡,因為長得像貓眼,而且有光澤,所以得名。這種瘡沒有膿也沒有血,時而疼痛時而發癢,也叫寒瘡。治療方法是用生草烏三兩、生薑二兩、煨過的白芷一兩、炒過的南星一兩、肉桂五錢,磨成粉末,用燒酒調和後敷在患處。患者可以多吃雞肉、魚肉、蒜和韭菜,但要忌吃鮎魚、蝦、蟹。

6. 五○八○·華佗治纏腰龍神方

生腰下,長一二寸,或碎如飯,或紅腰堅硬。以:

雄黃

研末,醋調敷,極效。

白話文:

腰部以下長出腫塊,長度約一到二寸,有的像碎米飯般鬆散,有的則紅腫堅硬。用雄黃研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,效果極佳。

7. 五○八一·華佗治捲毛瘡神方

生於頭上,狀如葡萄。用:

黃柏一兩,乳香二錢五分(共為末),槐花(煎濃汁)

二者調作餅,貼瘡口。並用:

吳茱萸

研末,醋調,敷兩足心,即愈。

白話文:

頭上長出一種像葡萄一樣的腫塊(捲毛瘡)。治療方法是:將一兩黃柏和二錢五分的乳香磨成粉末,再用槐花煎煮成濃汁,將藥粉和藥汁混合製成藥餅,貼在患處。同時,將吳茱萸研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後敷在雙腳心,就能治癒。

8. 五○八二·華佗治寒毛瘡神方

豆腐渣滓

炒熱,敷患處,布包緊,冷則更易,一宿即愈。

白話文:

將豆腐渣炒熱後,敷在患處,用布包紮緊,如果冷了就換熱的,敷一晚上就能痊癒。

9. 五○八三·華佗治對口瘡神方

生後頸正中處,以:

鮮茄子十四枚,生何首烏二兩

煎服二、三劑,未破即消。已破拔膿生肌,雖根盤八、九寸寬,大者亦效。外用:

貝母

研末,敷之。或尋取:

韭地蚯蚓

搗爛,以涼水調敷。

白話文:

華佗治療口瘡的神奇藥方:取新生兒後頸正中部位,用十四個鮮茄子和二兩鮮何首烏煎水服用,服用二到三劑,口瘡若未潰破即可消退;若已潰破,則能拔除膿液、促進傷口癒合,即使傷口深達八九寸,面積很大也能有效。外用藥物:將貝母研磨成粉末敷在患處,或尋找韭地蚯蚓搗爛後用涼水調和敷在患處。

10. 五○八四·華佗治骨羨瘡神方

生於神堂二穴,或膈關、膈俞之穴上,此瘡不痛而癢,癢極必搔爬,愈搔爬而愈癢,終至皮破肉損,骨乃盡見。方用:

人參五錢,當歸,黃耆各一兩,金銀花二兩,茯苓,貝母各三錢

水煎服,數劑後,即癢止而愈。

白話文:

華佗治療骨羨瘡的特效藥方:

此瘡長在神庭穴(頭部)或膈關、膈俞穴(背部)附近,不痛但奇癢無比,越抓越癢,最後皮膚破損,甚至露出骨頭。治療方法:

使用人參五錢,當歸、黃耆各一兩,金銀花二兩,茯苓、貝母各三錢,用水煎服。服用幾劑藥後,瘙癢即可停止痊癒。

11. 五○八五·華佗治羊胡瘡神方

生於下唇及頜下,宜內服除濕清熱之劑。方用:

茯苓二錢,天花粉一錢五分,炙甘草,白朮,蒼朮,蒲公英,澤瀉,豬苓各一錢,白芷,羌活各五分

水煎服。外用:

輕粉一錢,黃丹三錢,兒茶,炒黃柏各三錢,枯礬五分,冰片三分

各為細末,濕則干糝;干則香油調敷,數日即愈。

白話文:

下唇和下巴長了羊胡瘡(類似濕疹或其他皮膚病),要內服除濕清熱的藥物。藥方如下:

茯苓2錢,天花粉1.5錢,炙甘草1錢,白朮1錢,蒼朮1錢,蒲公英1錢,澤瀉1錢,豬苓1錢,白芷0.5錢,羌活0.5錢。水煎服。

外用藥:

輕粉1錢,黃丹3錢,兒茶3錢,炒黃柏3錢,枯礬0.5錢,冰片0.3錢。 將所有藥磨成細粉,如果患處潮濕就乾撒藥粉;如果乾燥就用香油調成膏狀敷上,幾天就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