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四 (34)
卷四 (34)
1. 四二四九·華佗治久泄神方
久瀉不止,由於有陳積在腸胃之間,積一日不去,則瀉一日不止。治宜先去陳積,而後補之。方用:
白話文:
長期腹瀉不停,是因為腸胃間有宿便積滯,積滯一天不消除,則腹瀉就一天不會停止。治療應先清除腸胃中的積滯,然後再進行調補。處方使用:
厚朴,乾薑,甘草,桂心,附子各二兩,大黃四錢
白話文:
厚朴、乾薑、甘草、桂心、附子各八錢,大黃一錢六分。
上細銼,先以前五味用水二升半煎八合,並將大黃切碎,水一碗漬半日,煮湯與前汁相合,再煎取六和,去滓,分三服,一日服盡。
白話文:
將大黃切碎,先用前面五味藥材加上水二升半煮成八合,然後將切碎的大黃放入一碗水中浸泡半天,再將大黃煮湯,與前面的藥汁混合,再次煎煮取六合,去除藥渣,分成三份,一天服完。
2. 四二五○·華佗治腎泄神方
腎泄者,五更溏泄也。其原為腎陽虛虧,既不能溫養於脾,又不能禁固於下。故遇子後陽生之時,其氣不振,陰寒反勝,則腹鳴奔響作脹,瀉去一、二行乃安。此病藏於腎,宜治下而不宜治中。方用:
白話文:
腎泄是指在凌晨五更時分出現大便溏瀉的症狀。其根本原因在於腎陽虛虧,既不能溫養脾胃,又不能固攝下焦。因此,每當夜晚至凌晨,陽氣生發之時,腎氣不振,陰寒反勝,導致腹鳴奔響,腹脹,大便溏瀉一、兩次後才能緩解。腎泄的病根在於腎臟,故宜治療下焦,而不宜治療中焦。常用方劑如下:
肉豆蔻,五味子各二兩,吳茱萸一兩,補骨脂四兩,生薑八兩,紅棗一百枚
上搗末,以蒸熟棗肉和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或食前熱湯下,晚食前更進一服。
白話文:
肉豆蔻、五味子各 80 公克,吳茱萸 40 公克,補骨脂 160 公克,生薑 320 公克,紅棗 100 枚。
3. 四二五一·華佗治飧泄神方
飧泄者,完穀不化也。脾胃氣虛,不能熟腐水穀,故食物完出也。治用:
白話文:
餐後腹瀉,指的是食物沒有消化完全就排出體外。這是因為脾胃氣虛,無法充分消化食物,所以食物幾乎沒有變化地就被排出。治療方法為:
人參,茯苓,川芎,官桂,當歸,白芍,白朮各等分
白話文:
-
人參:補氣健脾,益氣生津。
-
茯苓:健脾補腎,益氣安神。
-
川芎:活血化瘀,通經止痛。
-
官桂:溫腎陽,益氣補血。
-
當歸:補血活血,調經止痛。
-
白芍:養血調經,緩中止痛。
-
白朮:健脾益氣,燥濕利尿。
每服二錢,加粟米百粒,與水一升同煎取七合,去滓,空腹溫服。若虛勞嗽,加五味子;有痰,加半夏;發熱,加柴胡;有汗,加牡蠣;虛寒,加附子或乾薑。
白話文:
每次服用二錢的藥量,加上粟米一百粒,加上一升水一同煎煮,取七合藥液,去掉藥渣,空腹時溫熱服用。如果是虛勞咳嗽,就加上五味子;如有痰,就加上半夏;如果有發熱,就加上柴胡;如果有盜汗,就加上牡蠣;如果是虛寒,就加上附子或乾薑。
4. 四二五二·華佗治暑泄神方
暑泄,一名伏暑泄瀉。治用:
白朮一兩,車前子五錢
上二味,薑水煎服,神效。
白話文:
暑天腹瀉,又叫做伏天腹瀉。治療方法是使用:
白術一兩,車前子五錢
以上兩味藥材,用薑水煎煮後服用,效果非常好。
5. 四二五三·華佗治便血神方
便血,一名腸風,又名腸紅。其原為濕熱相侵,或酒毒深結,非逐去其濕熱酒毒,而徒用止澀之劑,未見其能劑。方用:
白話文:
便血,又名腸風或腸紅。它的原因是濕熱交侵,或因飲酒過多導致酒毒深結,如果不驅散濕熱酒毒,而只用止血止瀉的藥物,是無法治癒的。
可以使用以下藥方:
熟地一兩,地榆,白芍,當歸,黃連各三錢,甘草,葛根各一錢,柞木枝五錢
水煎服,第一劑下血必更多,二劑略少,三劑痊愈。
白話文:
熟地黃12克,地榆、白芍、當歸、黃連各9克,甘草、葛根各3克,柞木枝15克。
6. 四二五四·華佗治大便秘澀神方
本症之原,為三焦五臟不和,冷熱之氣不調,熱氣偏入腸胃,津液竭燥,故令糟粕痞結,壅塞不通也。方用:
白話文:
這個病症的原因是三焦和五臟功能失調,身體內的寒熱之氣不平衡,熱氣過多影響到腸胃,導致體內津液乾涸,因此使廢物在腸道內結聚,造成阻塞,不通暢。處方如下:
大黃三兩,黃芩二兩,甘草(炙)一兩,梔子二七枚
以水五升,煮一升八合,分三服。
白話文:
大黃:三錢(15克)
黃芩:二錢(10克)
甘草(炙):一錢(5克)
梔子:二七顆(14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