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四 (33)
卷四 (33)
1. 四二四五·華佗治消渴神方
消渴者,謂渴而不小便也。由少服五石諸丸散,積久經年,石勢結於腎中,使人下焦虛熱,及至年衰血氣減少,不能制於石,石勢獨盛,則腎為之燥,故飲水而不小便也。方用:
麥門冬,茯苓,黃連,石膏,葳蕤各八分,人參,黃芩,龍膽各六分,枳實五分,升麻四分,生薑,枸杞子,栝蔞根各十分
上為末,蜜丸如梧子大,以茆根一升,粟米三合,煮汁服十丸,日再。若渴則與此,飲大麻亦得。
白話文:
消渴症是指口渴卻尿量不多的病症。這是因為長期服用含有五石的藥丸散劑,久而久之,藥石停留在腎臟中,導致下焦虛熱。等到年老體衰,血氣減少,無法抑制藥石的毒性,藥石的毒性獨盛,就會使腎臟乾燥,所以即使喝水也尿量很少。
處方:
麥門冬、茯苓、黃連、石膏、葳蕤各八分,人參、黃芩、龍膽各六分,枳實五分,升麻四分,生薑、枸杞子、栝蔞根各十分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用茅根一升,小米三合,煮成藥汁,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服用兩次。如果口渴,就服用此藥,喝大麻湯也可以。
2. 四二四六·華佗治內消神方
本症之原,當由熱中所致,小便多於所飲,令人虛極短氣,食物皆消作小便,而又不渴。此病雖稀,極屬可畏。宜急用:
枸杞枝葉一片,栝蔞根,黃連,石膏各三兩,甘草(炙)二兩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五服,日三夜五。困重者多合,渴即飲之。若恐不能長愈,可改用:
鉛丹二分(熬別研入),栝蔞根,甘草(炙)各十分,澤瀉五分,胡粉二分(熬研入),石膏,白石脂,赤石脂各五分
上搗研為散,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少壯人一匕半。患一年者服之一日瘥;二年者二日瘥;丸服亦佳,一服十丸,以瘥為度。此方用之如神。忌海藻、菘菜。
白話文:
這病的根本原因,是體內熱盛導致的。病人小便量超過飲水量,導致極度虛弱、呼吸短促,吃下去的食物都變成尿液排出,卻又不覺得口渴。這種病雖然少見,卻非常危險。應該立即使用以下藥方:
枸杞枝葉一片,栝蔞根、黃連、石膏各三兩,炙甘草二兩。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煎煮至三升,過濾掉藥渣,分溫五次服用,每日三次,夜裡五次。病情嚴重者可增加劑量,口渴時隨時服用。如果擔心無法痊癒,可以改用以下藥方:
鉛丹二分(先熬製再研磨),栝蔞根、炙甘草各十分,澤瀉五分,胡粉二分(先熬製再研磨),石膏、白石脂、赤石脂各五分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(約3.75克),每日三次。年輕力壯者可服用一錢半。如果患病一年,服用一天即可痊癒;患病兩年,服用兩天即可痊癒。製成藥丸服用效果也很好,每次服用十丸,直到痊癒為止。這個藥方療效神奇。忌食海藻和白菜。
3. 四二四七·華佗治寒瀉神方
寒瀉一名鶩溏。其原為脾氣衰弱,及寒氣在下,遂致水糞並趨大腸,色多青黑,宜溫之。春夏宜用:
川桂枝,白芍藥,白朮各半兩,甘草(炙)二錢
水煎服。
秋冬宜用:
白芍藥,白朮各三錢,乾薑(炮)半兩,甘草(炙)二錢
水煎服。甚者則除去乾薑加附子三錢。
白話文:
寒瀉,也就是俗稱的拉肚子。它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虛弱,加上體內寒氣入侵,導致水分和糞便都大量進入大腸,排泄物顏色多半青黑,需要溫暖脾胃來治療。
春天和夏天用:川桂枝、白芍藥、白朮各半兩,炙甘草二錢,水煎服。
秋天和冬天用:白芍藥、白朮各三錢,炮乾薑半兩,炙甘草二錢,水煎服。如果症狀嚴重,就去除乾薑,改加附子三錢。
4. 四二四八·華佗治熱瀉神方
熱瀉者,夏月熱氣,乍乘太陰,與濕相合;如水之注,故一名暴瀉。其候腹痛自汗,煩渴面垢,脈洪數或虛,肛門熱痛,糞出如湯。方用:
香薷一斤,白扁豆半斤(微炒),厚朴(去皮薑汁炙熟)半斤
上研末,每服三錢,水煎服。
白話文:
夏天暑熱之氣,突然侵犯到脾胃(太陰),又與濕氣結合,像水一樣湧入腸胃,因此叫做暴瀉。症狀是肚子痛、自汗、口渴、臉色暗淡、脈搏洪大而快速或虛弱,肛門灼熱疼痛,大便像水一樣稀薄。
治療方法是用香薷一斤,白扁豆半斤(微炒),厚朴半斤(去皮,用薑汁炙烤至熟)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