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四○○六·華佗治傷寒發斑神方
傷寒內發斑,身熱心如火,口渴呼水。氣喘舌燥,是謂陽火焚於胃口。宜用大劑寒涼撲滅之。方用:
元參三兩,黃芩一兩,麥冬三兩,升麻二錢,防風,天花粉,青黛,生甘草各三錢,生地一兩,桑白皮五錢,蘇葉一錢
一劑即消大半,二劑全愈。
按:此方雖傳自神仙,惟升麻用至二錢,余藥也用至數兩,用者大宜斟酌,不可泥古。(孫思邈注)
白話文:
傷寒導致內出血,身體發熱,感覺心臟像火燒一樣,口渴想喝水,呼吸急促,舌頭乾燥,這是陽氣過盛灼傷胃部所致。應該用大量的寒涼藥物來抑制它。處方:
玄參三兩,黃芩一兩,麥冬三兩,升麻二錢,防風、天花粉、青黛、生甘草各三錢,生地一兩,桑白皮五錢,蘇葉一錢。
服用一劑就能減輕大半症狀,服用兩劑就能痊癒。
註:這個方子雖然據說是神仙傳授的,但是升麻用量達到二錢,其他藥物也用到數兩,使用者應該根據情況調整藥量,不要拘泥於古方。
2. 四○○七·華佗治傷寒發黃神方
用麻黃一握(去節、綿裹),陳酒五升
煮取半升,頓服,取小汗。春月可用水煎。
白話文:
用一把麻黃(去掉莖節,用棉布包好),五升陳酒,煮成半升,一次喝下,微微出汗即可。春天可以用水煎服。
3. 四○○八·華佗治傷寒中風神方
丹砂十二銖,蜀椒,蜀漆,乾薑,細辛,黃芩,防己,桂心,茯苓,人參,沙參,桔梗,女萎,烏頭各十八銖,雄黃二十四銖,吳茱萸三十銖,麻黃,代赭石各二兩半
上十八味冶,下篩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。覆令汗出。
白話文:
丹砂12克,蜀椒、蜀漆、乾薑、細辛、黃芩、防己、桂心、茯苓、人參、沙參、桔梗、女萎、烏頭各18克,雄黃24克,吳茱萸30克,麻黃、代赭石各37.5克。
以上十八味藥材混合研磨成粉,過篩,每次服用一匙(約方寸匕,古制容量單位),每日三次,用酒送服,服用後要蓋被子,使病人出汗。
4. 四○○九·華佗治傷寒吐血神方
青柏葉三兩,乾薑二兩,艾三把
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,去滓。別絞取新出馬通汁一升,相和合煎,取一升,綿濾之,溫分再服。馬通汁,是馬屎汁也。
白話文:
華佗治療傷寒吐血的特效藥方:取青柏葉三兩、乾薑二兩、艾草三把,加水五升,煎煮至一升,過濾掉藥渣。另取新鮮馬糞汁一升,與藥汁混合再煎煮,至一升,用棉布過濾後溫服,分二次服用。(馬糞汁即馬屎汁)
5. 四○一○·華佗治傷寒下血神方
釜灶下黃焦土半升(棉裹),甘草三兩(炙),乾地黃三兩,白朮三兩,附子三兩(炮研),阿膠三兩(炙),黃芩三兩
先以水八升煮六味,取三升,去滓,納膠令烊,分三服。忌海藻,菘菜,蕪荑,豬肉,桃李等。
白話文:
用瓦罐燒煮半升焦土(用棉布包裹),三兩炙甘草,三兩乾地黃,三兩白朮,三兩炮製研磨的附子,三兩炙阿膠,以及三兩黃芩。
先用八升水煮甘草、地黃、白朮、附子、黃芩五味藥,熬煮至剩下三升藥汁,過濾掉藥渣,再放入阿膠使其融化,分三次服用。忌食海藻、白菜、蕪荑、豬肉、桃李等食物。
6. 四○一一·華佗治傷寒衄血神方
衄者,鼻出血也。此由五臟熱結所為。方用:
左顧牡蠣十分(熬),石膏五分
上二味搗末,酒服方寸匕,日三、四。亦可蜜丸如梧子大,酒服十五丸。
白話文:
鼻出血是因為五臟積熱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:用牡蠣十克(煎熬)、石膏五克,將這兩種藥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匙,每天服用三到四次。也可以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十五丸,用酒送服。
7. 四○一二·華佗治傷寒煩渴神方
知母六兩,石膏一升,粳米六合,人參三兩,甘草二兩
先以水一斗二升,煮米熟,去米納諸藥,煮取六升,去滓溫服一升,日三。忌海藻,菘菜。
白話文:
華佗治療傷寒煩渴的有效方劑:知母六兩,石膏一升,粳米六合,人參三兩,甘草二兩。先用十二升水煮熟米飯,然後去除米飯,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六升,過濾掉藥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忌食海藻和白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