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華佗內科神方
白話文:
華佗內科神方,記載了許多內科疾病的治療方法,包含各種方劑的組成和使用方法,以及對症下藥的精妙之處。這些方劑多以天然草藥為主,針對不同的病症,採用不同的調理方法,力求標本兼治。 內容涵蓋了當時常見的內科疾病,例如:傷寒、溫病、咳嗽、腹痛、泄瀉等等,並詳細描述了疾病的症狀、病因、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案。 總而言之,是華佗醫術經驗的精華所在,展現了其高超的醫學造詣。
2. 四○○一·華佗治傷寒初起神方
傷寒始得一日,在皮當摩膏,火炙即愈。若不解者,至二日在膚可法針,服解肌散發汗,汗出即愈。若不解者,至三日在肌,復發汗則愈。若不解者,止勿復發汗也。至四日在胸,宜服藜蘆丸,微吐則愈。若更困,藜蘆丸不能吐者,服小豆瓜蒂散,吐之則愈。視病尚未醒者,復一法針之。
五日在腹,六日入胃,入胃則可下也。又傷寒初起時,用柴胡、白芍、茯苓、甘草、桂枝、麻黃各一錢、當歸二錢,陳皮五分,水煎服極效。
白話文:
傷寒初期第一天,症狀表現在皮膚,可以用藥膏按摩,再用火灸就能痊癒。如果沒有好轉,到第二天症狀出現在皮膚層,可以用針灸治療,並服用解肌散發汗,出汗後就能痊癒。如果還是不好,到第三天症狀深入肌肉層,再次發汗即可痊癒。如果仍然沒有好轉,就不要再發汗了。到第四天症狀到達胸部,應該服用藜蘆丸,輕微嘔吐後就能痊癒。如果病情加重,藜蘆丸無法引吐,就服用小豆瓜蒂散來催吐,就能痊癒。觀察病人神志不清醒的,再進行一次針灸。
第五天症狀到達腹部,第六天則進入胃部,進入胃部就可以使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另外,傷寒初期也可以用柴胡、白芍、茯苓、甘草、桂枝、麻黃各一錢,當歸二錢,陳皮五分,水煎服用,效果極佳。
3. 四○○二·華佗治傷寒不汗神方
凡患傷寒,一日至二日不汗者,宜用:
葛根半斤,烏梅十四枚,蔥白一握,豆豉一升(綿裹)
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為三服。初一服便厚覆取汗,汗出粉之。
白話文:
患傷寒,一天到兩天沒出汗的,可以用:葛根半斤、烏梅十四顆、蔥白一把、豆豉一升(用布包起來)。加九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分成三次服用。第一次服用後要蓋厚被子逼汗,出汗後再擦乾身體。
4. 四○○三·華佗治傷寒譫語神方
大黃四兩,厚朴二兩(炙),枳實三枚(炙)
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分溫再服。若一服得利,譫語止,勿服之也。
白話文:
大黃四兩,厚朴二兩(烤炙過),枳實三個(烤炙過),用水四升煎煮成一升二合,濾去藥渣,分次溫服。如果服用一次後大便通暢,神志不清的胡言亂語也停止了,就不要再服藥了。
5. 四○○四·華佗治傷寒發狂神方
凡傷寒熱極發狂,驚悸恍惚。可急用:
石膏二錢,黃連一錢
為末,煎甘草水冷服,有效。
白話文:
凡是傷寒導致高燒神志不清,驚慌失措、意識模糊的,可以緊急服用:
石膏兩錢,黃連一錢,磨成粉末,用甘草水煎煮後放涼服用,效果很好。
6. 四○○五·華佗治傷寒結胸神方
傷寒結胸者,謂熱毒氣結聚於心胸也。此由病發於陽而早下,熱氣乘虛而痞結不散也。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是也。可用:
蜀大黃半斤,葶藶子半升(熬),杏仁半升(去皮尖,熬令赤黑色),芒硝半升
上四味搗篩二味,杏仁合芒硝研如泥,和散合劑,丸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用甘遂末一錢匕,白蜜一兩,水二升同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,一宿乃自下。如不下,更服取下為要。或用栝蔞一枚(捶碎),甘草一錢,同煎服之,極神效。
白話文:
傷寒結胸是指熱毒之氣積聚在心胸部位。這是因為疾病一開始侵犯陽氣,然後很快向下蔓延,熱氣趁機入侵虛弱之處,導致阻塞不通。按壓胸部會感到疼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就是這種情況。可以用以下藥方治療:
蜀大黃半斤、葶藶子半升(熬製)、杏仁半升(去皮尖,熬製至赤黑色)、芒硝半升。
將蜀大黃和葶藶子研磨成粉,杏仁和芒硝研磨成泥狀,混合藥粉和藥泥,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一丸,另取甘遂末一錢,白蜜一兩,加水二升同煮,煮至一升,溫服。服用後需一夜時間才能瀉下。如果沒有瀉下,則需再次服用,直到瀉下為止。或者,用栝蔞一個(捶碎),甘草一錢,一起煎服,效果極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