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一 (17)
卷一 (17)
1. 一○四四·論古今藥餌得失
古之與今,所施藥餌,有得有失者,蓋以其宜不宜也。或草或木,或金或石,或單方得力,或群隊獲功,或金石毒而致死,或因以長生,其驗不一者何也?基本實者,得宣通之性,必延其命。基本虛者,得補益之情,必長其年。虛而過泄,實而更增,千死其千,萬歿其萬,則決矣。
有年少富盛之人,恃有學力,恣其酒欲,誇弄其術,暗使精神內損,藥力扶持,忽然疾作,何能救療。如是者豈止災之內發,但恐藥餌無功,實可嘆哉!果能久明方書,熟審其宜,人藥相合,效豈妄乎?假如臟不足則養其臟,腑有餘則瀉其腑,外實在理外,內虛則養內;上塞而引上,下塞而通下,中澀則解中;左通則治左,右病則治右。上下左右,內外虛實,各稱其法,安有橫夭者乎。
白話文:
古代和現代使用的藥物,有成功也有失敗,關鍵在於是否對症下藥。藥材可能是草、木、金、石,也可能是單方有效,或是複方奏效;有時金石藥物毒性太強導致死亡,有時卻能延年益壽,其效果為何差異如此之大呢?根本原因在於:身體實證的病人,使用具有宣通作用的藥物,就能延年益壽;身體虛證的病人,使用具有補益作用的藥物,就能長壽。但如果虛證的人過度使用瀉下藥物,實證的人又過度服用滋補藥物,那必然會導致死亡。
有些年輕富有、自恃學識淵博的人,縱情酒色,炫耀醫術,暗中損害了自己的精神,雖然靠藥物勉強支撐,一旦疾病發作,又怎能得到救治呢?這樣的情況不僅僅是疾病內在的因素導致,更可怕的是藥物治療也無效,實在令人惋惜!如果能長期研讀醫書,仔細研判藥物的適用性,使藥物與人體相配合,治療效果又怎會不理想呢?例如:臟腑不足就應該滋養它,臟腑過盛就應該瀉掉它;外在的病理因素就從外治療,內在虛弱就應該滋養內在;上焦阻塞就從上疏通,下焦阻塞就從下疏通,中焦阻塞就從中疏通;左側有病就治療左側,右側有病就治療右側。只要能根據上、下、左、右、內、外、虛、實等不同的情況,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,怎麼會有夭折的情況發生呢?
2. 一○四五·論三痞
金石草木,皆可以不死,有驗無驗,在有志無志也。雖能久服,而又其藥熱壅塞而不散,或上或下,或否或澀,各有其候。如頭眩目昏,面赤心悸,肢節痛,前後不仁,多痰短氣,懼火喜寒。又狀若中風之類,是為上痞。又如腸滿脹,四肢倦,行立艱,食以嘔,多冒昧,減飲食或渴者,是名中痞。
又如小便不利,臍下滿硬,語言謇滯,腰痛腳重,不能立,是名下痞。是宜審明情狀,慎為用餌耳。
白話文:
金石草木等藥物,都能讓人長壽,但能否有效,取決於服用者是否有恆心毅力。即使能長期服用,但若藥物燥熱壅塞而不通暢,則可能出現各種症狀,例如上半身、下半身,或便秘或腹瀉等,各有其徵兆。例如頭暈目眩、面紅心跳、四肢關節疼痛、肢體麻木、痰多氣短、怕熱喜冷,以及類似中風的症狀,這就是上痞。又如腹部脹滿、四肢乏力、行走困難、吃東西就嘔吐、經常冒汗、食慾減退或口渴,這就是中痞。
再如小便不通暢、下腹部脹滿堅硬、說話含糊不清、腰痛腿沉、無法站立,這就是下痞。因此,必須仔細辨明病症的具體情況,謹慎用藥。
3. 一○四六·論各種療治宜因病而施
夫病有宜湯、宜丸、宜散,宜下、宜吐、宜汗、宜補,宜灸、宜針,宜按摩、宜導引,宜蒸熨、宜暖洗,宜悅愉、宜和緩,宜水、宜火等之分。若非良善精博,難為取愈。庸下淺識,亂投湯丸,汗下補吐,動使交錯。輕者令重,重者令死,舉世皆然。蓋湯可以滌盪臟腑,開通經絡,調品陰陽,祛分邪惡,潤澤枯朽,悅養皮膚,養氣力,助困竭,莫離於湯也。丸可以逐風冷,破堅症,消積聚,進飲食,舒營衛,定開竅,緩緩然參合,無出於丸也。
散者能祛風邪暑濕之氣,攄寒溫濕濁之毒,發散四肢之壅滯,除剪五臟之結狀,關腸和胃,行脈通經,莫過於散也。下則疏豁閉塞;補則益助虛乏;灸則起陰通陽;針則行營行衛。導引則可以逐客邪於關節;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。蒸熨避冷;暖洗生陽;悅愉爽神;和緩安氣。
若實而不下,使人心腹脹滿,煩亂鼓腫。若虛而不補,則使人氣血消散,肌肉耗亡,精神脫失,志意昏迷。可汗而不汗,則使毛孔閉塞,關絕而終;合吐而不吐,則使結胸上喘,水食不入而死。當灸而不灸,則使人冷氣重凝,陰毒內聚,厥氣上衝,分隊不散,以致消減;當針而不針,則使人營衛不行,經絡不利;邪漸勝真,冒昧而昏。
宜導引而不導引,則使人邪侵關節,固結難通;宜按摩而不按摩,則使人淫隨肌肉,久留未消。宜蒸熨而不蒸熨,則使人冷氣潛伏,漸成痹厥;宜暖洗而不暖洗,則使人陽氣不行,陰邪相害。不當下而下,則使人開腸蕩胃,洞泄不禁;不當汗而汗,則令人肌肉消絕,津液枯耗;不當吐而吐,則使人心神煩亂,臟腑奔沖。
不當灸而灸,則使人重傷經絡,內蓄痰毒,反害於中和,致於不可救;不當針而針,則使人氣血散失,機關細縮。不當導引而導引,則使人真氣勞敗,邪氣妄行;不當按摩而按摩,則使人肌肉䐜脹,筋骨舒張。不當蒸熨而蒸熨,則使人陽氣偏行,陰氣內聚;不當暖洗而暖洗,則使人濕灼皮膚,熱生肌體。
不當悅愉而悅愉,則使人神失氣消,精神不快;不當和緩而和緩,則使人氣停意折,健忘傷志。大凡治療,要合其宜,脈狀病候,略陳於後。凡脈不緊數,則勿發其汗;脈不疾數,不可以下;心胸不閉,尺脈微弱,不可以吐;關節不急,營衛不壅,不可以針;陰氣不盛,陽氣不衰,勿灸;內無客邪,勿導引;外無淫氣,勿按摩。皮膚勿痹勿蒸熨;肌肉不寒勿暖洗;神不凝迷勿悅愉;氣不奔急勿和緩。
順此者生,逆此者死耳。
白話文:
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,包括服用湯劑、丸劑、散劑,以及瀉下、吐瀉、發汗、補益等方法,還有灸法、針灸、按摩、導引、蒸熨、溫洗、精神調養、飲食調理、用水和用火等。若非醫術精湛,經驗豐富,很難治癒疾病。庸醫淺薄,亂用湯藥,胡亂使用汗法、瀉下法、補法、吐法,導致治療方法相互衝突,病情輕者加重,病情重者致死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湯劑可以清洗臟腑,疏通經絡,調和陰陽,驅除邪氣,滋潤乾燥,滋養皮膚,增強體力,恢復元氣,治療疾病不可或缺湯劑。丸劑可以驅除風寒,消除堅硬腫塊,消散積聚,促進飲食吸收,調和營衛,通利竅穴,緩緩地發揮作用,各種疾病的治療都離不開丸劑。
散劑可以祛除風寒暑濕之邪,消除寒溫濕濁之毒,疏通四肢壅塞,去除五臟結塊,調和腸胃,運行經脈,治療疾病沒有比散劑更有效的了。瀉下可以疏通閉塞;補益可以增強虛弱;灸法可以溫通陰陽;針灸可以運行氣血。導引可以驅除關節的邪氣;按摩可以驅散肌肉的邪氣。蒸熨可以避寒;溫洗可以溫煦陽氣;精神調養可以舒暢精神;飲食調理可以安神定氣。
如果病情屬實證而不瀉下,會導致腹部脹滿,煩躁不安,腫脹;如果病情屬虛證而不補益,會導致氣血耗損,肌肉萎縮,精神衰弱,意識昏迷。應該發汗而不發汗,會導致毛孔閉塞,最終死亡;應該催吐而不催吐,會導致胸部脹滿,呼吸困難,飲食不進而死亡。應該灸治而不灸治,會導致寒邪凝滯,陰邪內聚,厥氣上衝,邪氣不散,病情加重;應該針灸而不針灸,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不通,邪氣勝過正氣,神志昏迷。
應該導引而不導引,會導致邪氣侵犯關節,固定難以疏通;應該按摩而不按摩,會導致邪氣滯留肌肉,久久不消。應該蒸熨而不蒸熨,會導致寒邪潛伏,逐漸形成痹證;應該溫洗而不溫洗,會導致陽氣運行不暢,陰邪互相侵害。不應該瀉下而瀉下,會導致腸胃受損,泄瀉不止;不應該發汗而發汗,會導致肌肉消瘦,津液枯竭;不應該催吐而催吐,會導致心神煩亂,臟腑受損。
不應該灸治而灸治,會導致經絡受損,痰毒內蓄,反而加重病情,導致不可救治;不應該針灸而針灸,會導致氣血散失,臟腑機能衰竭。不應該導引而導引,會導致真氣耗損,邪氣橫行;不應該按摩而按摩,會導致肌肉腫脹,筋骨鬆弛。不應該蒸熨而蒸熨,會導致陽氣偏盛,陰氣內聚;不應該溫洗而溫洗,會導致濕熱灼傷皮膚,熱邪侵犯肌體。
不應該精神調養而精神調養,會導致精神萎靡,心情不快;不應該飲食調理而飲食調理,會導致氣機阻滯,意志消沉,健忘傷神。總之,治療疾病,必須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。脈象和症狀,稍後再詳細說明。脈象不緊數,就不要發汗;脈象不疾數,不可以瀉下;心胸不憋悶,尺脈微弱,不可以催吐;關節不疼痛,營衛不壅塞,不可以針灸;陰氣不盛,陽氣不衰,就不要灸治;體內沒有客邪,就不要導引;體表沒有邪氣,就不要按摩;皮膚沒有痹證,就不要蒸熨;肌肉不寒冷,就不要溫洗;精神沒有昏迷,就不要精神調養;氣機不奔竄急促,就不要飲食調理。
順應這些原則就能活,違背這些原則就會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