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佗

《華佗神方》~ 卷二十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十二 (6)

1. 二二○二二·中熱

齊王侍醫遂(名也),中熱,論曰:「中熱不溲者,不可服五石(石性重膩,服之增悶),石之為藥精悍,公服之不得數溲(便閉也)亟勿服,色將發癰。」遂曰:「扁鵲曰:『陰石以治陰病,陽石以治陽病也。』夫藥石者有陰陽水火之劑,故中熱,即為陰石柔齊治之;中寒,即為陽石剛齊治之。

」意謂:「扁鵲雖言若是,然必審診起度量,立規矩,稱權衡,合色脈,表裡有餘不足,順逆之法,參其人動靜與息相應,乃可以論。」論曰:「陽疾處內,陰形應外者,不加悍藥及鑱石。」診法曰:「二陰應外,一陽接內者,不可以剛藥。剛藥入則動陽,陰病益衰,陽邪益著,邪氣流行為重困,於愈忿發為疽。

」意告之後,百餘日,果為疽,髮乳上,入缺盆死。

此請用藥石者鑑。(樊阿注)

白話文:

齊王侍醫遂得了中暑。醫生診斷說:「中暑不排尿的,不能服用五石散(因為五石散藥性沉重黏膩,服用後會加重胸悶),五石散藥性峻猛,病人服用後不能多次排尿(也就是便秘),更不能服用,否則病情將會發展成癰疽。」遂醫生說:「扁鵲說過:『陰性藥物治療陰虛的疾病,陽性藥物治療陽盛的疾病。』藥物就像陰陽水火一樣,各有特性,所以中暑,就用陰性藥物溫和地治療;中寒,就用陽性藥物強勢地治療。」

意思是說:「雖然扁鵲是這麼說的,但是一定要仔細診斷,衡量病情輕重,制定治療方案,根據脈象、症狀判斷表裡虛實、順逆,結合病人的活動情況和呼吸,才能下判斷。」醫生診斷說:「陽症在內,陰症表現於外,不能使用峻猛的藥物和五石散。」診斷方法是:「兩個陰症表現於外,一個陽症在內,就不能用剛烈的藥物。剛烈藥物服用後會刺激陽氣,陰虛病情會加重,陽邪會更加明顯,邪氣流竄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病情加重後會發展成癰疽。」

事後證明,遂醫生因為沒有聽從上述醫囑,一百多天后果然長了癰疽,位置在乳房上方,最後穿破胸腔而死。

希望用藥的人能以此為鑑。

2. 二二○二三·脅下大如覆杯

陽虛候,時(名也)病得之內,眾醫皆以為蹶。臣意診脈以為痹。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,令人喘逆氣,不能食。臣意即以火齊粥,且飲六日,氣下,即令更服丸藥。出入六日,病已。

予治一人腹下堅痞,大如覆杯,不痛腫,惟氣逆,病得之暮年納妾。投以黃耆、熟地、黨參,氣下痞消即此類也。(樊阿注)

白話文:

這是陽虛的症狀,患者的病是內因所致,許多醫生都認為是中風。但我診脈認為是痹症。病灶在右側脅下,腫塊大如覆杯,導致患者喘息、氣逆、無法進食。我於是給他服用火齊粥,連續喝了六天,氣順了下來,之後再給他服用丸藥。服藥六天後,病情痊癒。

我曾經治療一位病人,腹部下方有堅硬腫塊,大如覆杯,不痛不腫,只有氣逆,此病是年老納妾後發生的。我用黃耆、熟地、黨參治療,氣順了,腫塊也消了,這類病症也是如此治療的。

3. 二二○二四·沓風

成開方病,得之數飲酒以見大風氣,苦沓風三歲,四肢不能自開,使人喑,喑即死。

酒後受大風,漸入於內,發熱口燥,至四肢不能用,經絡病矣。至於失音,肺氣絕矣。酒有發酵力,最傷腦與肺,觀此沓風,當知所戒。(樊阿注)

白話文:

患上這種疾病,是因為多次飲酒,導致感受了大風的邪氣。長期受風寒侵襲三年,四肢僵硬無法活動,還會導致失聲,失聲則會死亡。

飲酒後受風,風邪漸漸侵入體內,出現發熱口乾等症狀,最終導致四肢癱瘓,這是經絡病變。等到失聲,則是肺氣衰竭了。酒具有發酵作用,最容易損傷腦和肺,從這個病例來看,應該知道要戒酒。

4. 二二○二五·牡疝

項處病牡疝,牡疝在膈下,上連肺,病得之內(即上腹下堅痞大如覆杯是也)。臣意謂之:「慎毋為勞力事,為勞力事則必嘔血死。」處後蹴踘,腰蹶寒,汗出多即嘔血死。

牡疝之成,由腎氣虛,勞力則汗出,肺氣不能制,因嘔血。凡成橫痃者,亦牡疝之類也。第地位較牡疝又為下耳。戒之在色,人何忽諸。(樊阿注)

白話文:

項部患有牡疝,牡疝位於膈膜下方,向上連接著肺部,病情表現為上腹部下堅硬腫大,如同覆蓋著一個杯子般大小。我的看法是:務必避免劇烈勞動,如果進行劇烈勞動,必定會嘔血而死。事後踢球,腰部跌傷受寒,大量出汗也會導致嘔血而死。

牡疝的形成,是由於腎氣虛弱,勞動則出汗,肺氣不足以制約,因此導致嘔血。凡是形成橫痃的,也是牡疝的一種,只是位置比牡疝更低一些。要告誡的是房事,人們為何總是忽略呢?

5. 二二○二六·喘

文王病喘,頭痛,目不明。臣意心論之:以為非病也,以為肥而蓄精,身體不得搖,骨肉不相任,故喘。不當醫治。脈法曰:「年二十,脈氣當趨;年三十,當疾步;年四十,當安坐;年五十,當安臥;年六十以上氣當大董。」文王年未滿二十,方脈氣之趨也而徐之。不應天道四時。

後聞醫灸之,即篤。此論病之過也。臣意論之:以為神氣爭而邪氣入,非年少所能復之也,以故死。所謂氣者,當調飲食,擇宴日,車步廣志,以適筋骨肉血脈,以瀉氣。故年二十,是謂「易𧵍。」法不當砭灸,砭灸至氣逐。

頭痛目不明,濕重可知,陰虛亦可知。濕重之人,大可砭灸,惟陰虛則不可灸,況又病喘,灸固不宜。若以年齡拘,則世有下胎而灸,嬰得不免者,將何說哉?(樊阿注)

白話文:

文王患有喘息、頭痛和視力模糊。我認為這並非真正的疾病,而是因為他身體肥胖,精氣過盛,身體無法自由活動,骨肉之間缺乏協調,所以才會喘息。因此不需治療。脈法指出:二十歲時脈氣應旺盛運行;三十歲應輕快;四十歲應安穩坐著;五十歲應安靜臥床;六十歲以上氣息應趨於平緩。文王不到二十歲,正值脈氣旺盛運行的時候,卻刻意壓抑它,違背了自然天道四季的規律。

後來聽說有人用灸法治療他,結果病情加重而死。這說明之前的診斷錯誤了。我認為這是因為精神和氣血相爭,邪氣入侵,而年輕人無法恢復元氣,所以才會死亡。所謂的「氣」,應該通過調整飲食、選擇適宜的活動時間、多步行、廣泛活動,來使筋骨、肌肉、血液、脈絡得到調養,使氣得以舒泄。二十歲的人,正值身體容易受傷的年紀,因此不應使用砭石和灸法治療,因為這些療法會驅散氣血。

頭痛和視力模糊,可以看出是濕邪過重或陰虛所致。濕邪重的人,可以使用砭石和灸法,但陰虛的人則不能灸,況且文王還患有喘息,更不適合灸法。如果僅僅以年齡來限制治療方法,那麼世上有些早產兒也需要灸法治療,他們不也活下來了嗎?這又該如何解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