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一○四○·論癰瘡
夫癰疽瘡腫之作者,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,非獨因營衛壅塞而發者也。其行也有處,其主也有歸。假令發於喉舌者,心之毒;發於皮毛者,肺之毒;發於肌肉者,脾之毒;發於骨體者,腎之毒。發於下者陰之毒,發於上者陽之毒,發於外者六腑之毒,發於內者五臟之毒。故內曰壞,外曰潰,上曰從,下曰逆。
發於上者得之速,發於下者得之緩,感於六腑則易治,感於五臟則難瘳也。又近骨者多冷,近虛者多熱。近骨者久不愈,則化成血蠱。近虛者久不愈,則傳氣成漏。成蠱則多癢少痛,或先癢後痛。生漏則多痛少癢,或不痛不癢,內虛外實者,多痛少癢。血不止則多死,膿疾潰則多生。
或吐逆無度,飲食不時,皆癰疽之使然。種候萬端,要在明詳耳。
白話文:
癰疽瘡腫的產生,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積聚毒素無法排出,並不只是因為營衛氣血阻塞而引起的。這些癰疽瘡腫的發生部位和臟腑都有其對應關係:如果長在喉嚨和舌頭上,是心臟的毒素;長在皮膚毛髮上,是肺臟的毒素;長在肌肉上,是脾臟的毒素;長在骨骼上,是腎臟的毒素。長在下半身的是陰毒,長在上半身的是陽毒;長在體表的是六腑的毒素,長在體內的是五臟的毒素。所以,在體內叫做「壞」,在體表叫做「潰」,長在上半身的叫做「從」,長在下半身的叫做「逆」。
長在上半身的癰疽發病快,長在下半身的發病慢;由六腑引起的癰疽比較容易治癒,由五臟引起的癰疽則難以痊癒。此外,靠近骨頭的癰疽多偏寒,靠近體表虛弱部位的癰疽多偏熱。靠近骨頭的癰疽如果久治不愈,就會轉化成血蠱;靠近體表虛弱部位的癰疽如果久治不愈,就會因氣血運行失常而形成廔管。血蠱多癢少痛,或者先癢後痛;廔管多痛少癢,或者不痛不癢。體內虛弱,體表卻實熱者,則多痛少癢。出血不止大多會死亡,膿瘍潰爛則多能痊癒。
經常嘔吐、飲食無度,也是癰疽發生的誘因。癰疽的症狀變化多端,關鍵在於醫生要仔細辨明。
2. 一○四一·論腳弱狀候不同
人病腳氣與氣腳有異者,即邪毒從內而注入腳者,名曰腳氣。風寒暑濕邪毒之氣從外而入於腳膝者,名氣腳也。皆以邪奪其正,使人病形,頗相類似。其於治療,亦有上下先後。若不察其理,無由致其瘳也。又喜怒憂思寒熱毒邪之氣,流入肢節,或注於膝腳,其狀類諸風、歷節、偏枯、癰腫之證,但入並腳膝者謂之氣腳。若從外入足入臟者,謂之腳氣。
腳氣者,先治外而次治內,實者利之,虛者益之。又病腳氣多者,何也?謂人之心肺二經起於手,脾腎肝三經起於足,手則清邪中之,足則濁邪中之,人身之苦者手足耳,而足則最重艱苦,故風寒暑濕之氣,多中於足,以此腳氣病多也。然而得之也以漸,始誤於不明。醫家不視為腳氣,而目為別疾,治療不明,因循至大,身居厄矣。
本從微起,漸成巨候,流入臟腑,傷於四肢,頭項腹背未甚,終不能知覺也。時因地而作,或如傷寒,或如中暑,或腹背疼痛,或肢節不仁,或語言錯亂,或精神昏昧,或時喘乏,或暴盲聾,或飲食不入,或臟腑不通,或攣急不遂,或舒緩不收,或口眼牽搐,或手足顫震,種種多狀,莫有達者。故使愚俗束手受病,死無告療。
仁者見之,豈不傷哉?今始述本末,略示後學。如醉入房中,飽眠露下,當風取涼,對月貪歡,沐浴未乾而熟睡,房室才罷而衝風,久立於低濕,久佇於水濕,冒雨而行,清寒而寢,勞傷汗出,食欲悲生,犯諸所禁,因成疾矣。其於不正之氣,中於上則害於頭目,害於中則蠱於心腹,形於下則失於腰腳,及於旁則妨於肢節,千狀萬證,皆屬氣腳。起於腳膝,乃謂腳氣也。
形候脈理,亦在詳明。其脈浮而弦者,起於風,濡而弱者起於濕,洪而數者起於熱,遲而澀者起於寒,滑而微者起於虛,牢而堅者起於實。在於上則由於上,在於下則發於下,在於中則發於中,結則因氣,散則因憂,聚則因怒,細則因悲。風者汗而愈,濕者溫而愈,熱者解而愈,寒者熨而愈。
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氣則流之,憂則寬之,怒則悅之,悲則和之,能通斯方,謂之良醫。腳氣之病,傳於心肝,十死不治。入於心則恍惚妄謬,嘔吐食不入,眠不安定,左手寸口脈乍大乍小,乍有乍無者是也。入腎即腰腳俱腫,小便不通,呻吟不絕,目額皆黑色,時上衝胸腹而喘,其左尺中脈絕者是也。切宜明審矣。
白話文:
人患腳氣和氣腳有所不同。腳氣是指邪毒從體內侵入腳部的病症;氣腳則是風寒暑濕等邪毒之氣從體外侵入腳膝的病症。兩種病症都是邪氣侵犯正氣,導致身體不適,症狀頗為相似,治療方法也有先後順序之分。如果不了解其病理,就無法治愈。此外,喜怒憂思、寒熱等邪氣流入肢節,或集中於膝腳,其症狀類似於諸風、痹證、半身不遂、癰腫等,但病症集中在腳膝的稱為氣腳;若從外侵入足部,再侵入臟腑的,則稱為腳氣。
治療腳氣,應先治外後治內,實證則瀉之,虛證則補之。腳氣病患眾多的原因是:心肺二經起於手,脾腎肝三經起於足,手部容易排解外邪,而足部則容易受到濁邪侵犯。人體最易受苦的部位是手足耳,而足部負擔最重,因此風寒暑濕之邪氣多侵犯足部,所以腳氣病人較多。然而,此病起病緩慢,初期不易察覺,醫生往往誤診,延誤治療,導致病情加重,危及生命。
起初病症輕微,逐漸加重,邪氣侵犯臟腑,損傷四肢,而頭項腹背症狀不明顯,患者也難以察覺。其發病受時節和環境影響,症狀各異,例如:類似傷寒、中暑、腹背疼痛、肢體麻木、言語錯亂、神志不清、呼吸困難、突然失明失聰、飲食不下、臟腑不通、肢體攣縮或癱瘓、肢體鬆弛無力、口眼歪斜、手足震顫等等,症狀繁多,難以診斷。因此,許多患者束手無策,最終病死無藥可醫。
看到這種情況,怎能不令人痛心?本文闡述病因病理,略作提示,供後學參考。例如:醉酒後睡臥房中,飽食後睡在露天地,貪涼受風,對月嬉戲,沐浴未乾就睡覺,房事後受風,長時間站立於潮濕低窪之地,長時間佇立於水中,冒雨行走,著涼睡覺,勞累後汗出受風,憂愁傷神,犯了禁忌等,都可能導致疾病。不正之氣侵入人體,在上則傷及頭目,在中則傷及心腹,在下則傷及腰腳,在旁則傷及肢節。千變萬化的症狀,都屬於氣腳;起病於腳膝的則稱為腳氣。
應仔細辨明症候和脈象。脈象浮而弦者,由風引起;濡而弱者,由濕引起;洪而數者,由熱引起;遲而澀者,由寒引起;滑而微者,由虛引起;牢而堅者,由實引起。病位在上則由上引起,在下則由下引起,在中則由中引起。脈象凝滯則由氣引起,脈象散亂則由憂引起,脈象聚急則由怒引起,脈象細弱則由悲引起。風證宜發汗治療,濕證宜溫煦治療,熱證宜清熱治療,寒證宜溫熨治療。
虛證則補之,實證則瀉之,氣滯則疏通之,憂鬱則寬慰之,憤怒則撫慰之,悲傷則調和之。能夠運用這些方法治療疾病的,才是良醫。腳氣若傳入心肝,十之八九難以治愈。邪氣入心則神志恍惚,胡言亂語,嘔吐,飲食不下,睡眠不安穩,左手寸口脈時大時小,時有時無。邪氣入腎則腰腳腫脹,小便不通,呻吟不止,面部和額頭發黑,有時氣衝胸腹而喘息,左尺脈消失。這些都應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