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華佗神方》~ 卷二十二 (1)
卷二十二 (1)
1. 卷二十二
華佗注倉公傳(附)
白話文:
華佗對倉公醫案的註解。
2. 二二○○一·疽
齊侍御史成,自言病頭痛,臣意診其脈。告曰:「君之病惡,不可言也。」即出,獨告成弟昌曰:「此病疽也,內發於腸胃之間,後五日當癰腫,後八日嘔膿死,成之病,得之飲酒且內。」成即如期死。
成既疽發於腸胃,正可剖而洗之,不待其癰腫而嘔膿也。雖熱上熏陽明,爛流絡,至於頭痛,亦豈無藥?況其時疽尚未成,癰尚未發,去其爛菌,自無後患。惜乎成之不遇也。(華佗注)
白話文:
齊國侍御史成,自己說頭痛,我診了他的脈,告訴他說:「你的病很嚴重,難以言喻。」我出來後,私下告訴成先生的弟弟昌說:「這是疽病,是從腸胃內部發病的,五天後會出現癰腫,八天後會嘔吐膿液而死,成先生的病是因飲酒過度而引起的。」成先生果然如期去世。
成先生的疽病既然發於腸胃,本可以剖開清洗,不等到癰腫、嘔吐膿液的時候就治療。雖然熱邪上熏陽明經,腐爛傷及經絡,導致頭痛,但也不是沒有藥可治。況且當時疽病尚未完全形成,癰腫也尚未發作,去除腐爛的病菌,自然就不會有後患了。可惜成先生沒有遇到好的醫生。(華佗註解)
3. 二二○○二·氣隔
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,召臣意診,切其脈,告曰:「氣隔病,病使人煩懣,食不下,時嘔沫,病得之少憂,數乞食飲。」臣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。一日氣下,二日能食,三日即病愈。
此病主在心,周身熱,宜養心,不得專下氣。下氣雖效,強制力耳。意之言曰:「煩懣食不下,則絡脈有過,絡脈有過,則血上出,血上出者死,此悲心所生也。」既知心病而治氣,未免自相矛盾,且不懼其強制之後而有反抗力乎?世以香散下降治肝氣,終至愈發劇,亦猶此耳。(華佗注)
白話文:
齊王的孩子和一些嬰兒都得了這種病,召見臣意診治。臣意診脈後說:「這是氣隔病,患者會煩躁鬱悶,吃不下東西,偶爾嘔吐泡沫,病情輕微時會感到憂慮,經常乞求飲食。」臣意於是為他們製作下氣湯服用。服藥一天後氣體排出,第二天就能進食,第三天就痊癒了。
這種病主要在於心臟,全身發熱,應該調理心臟,不能單純地只用瀉下之法。雖然瀉下有效,但那是強行逼迫的效果。臣意說道:「煩躁鬱悶吃不下東西,說明經絡不通,經絡不通則血液上逆,血液上逆就會導致死亡,這是憂傷導致的。」既然知道是心臟的病,卻治療氣機,未免自相矛盾,而且不擔心強行瀉下之後會有反彈嗎?世人用香料散劑瀉下治療肝氣,結果病情反而加重,這和這種情況是一樣的。(華佗注)
4. 二二○○三·湧疝
齊郎中令循病,眾醫皆以為蹶中而刺之。臣意診之,曰:「湧疝也,令人不得前後溲。」循曰:「不得前後溲三日矣。」臣意飲以火齊湯,一飲得前溲,再飲大溲,三飲而疾愈。
意之言曰:「右口脈大而數,數者中下熱而湧。」既知其熱,投以火齊湯,以熱攻熱雖得法,若熱加增,由中下而上湧將奈如?其得溲也,亦幸矣哉!(華佗注)
白話文:
齊國的郎中讓大家依循病情治療病人,其他醫生都認為是蹶中(一種腹部疾病)而用針刺治療。我診斷後說:「這是湧疝,導致病人無法大小便。」病人說:「已經三天不能大小便了。」我讓他喝火齊湯,喝一次後就能排尿,喝第二次就能大便,喝三次病就好了。
我的看法是:病人右手的寸口脈搏很大且很快,脈搏數代表下焦有熱氣上湧。既然知道是下焦有熱,就用火齊湯以熱攻熱,雖然方法對了,但如果熱氣加重,由下往上湧,那該怎麼辦呢?他能排尿排便,實在是幸運啊!
5. 二二○○四·熱病氣
齊中御府長信,冬時為王使於楚。至莒縣陽周水,而莒橋梁頗壞,信則攬車轅,未欲渡也,馬驚,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。吏即來救信,出之水中,衣盡濡,有間而身寒,已熱如火。至今暑汗不可以見寒。臣意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,一飲汗盡,再飲熱去,三飲病已!
此水氣入腠理,針天柱骨可愈。意不用針而用湯,幸汗出,否則必成紫雲瘋。若謂失治一時,即轉為寒熱。殆漠視耳。若依脈法:"熱病陰陽交者死。"則信萬不致此,因信汗,肌能排泄水氣,伏寒不致內陷也。(華佗注)
白話文:
長信侍中在冬天奉王命出使楚國。到達莒縣陽周水時,莒縣的橋樑破損嚴重,長信正扶著車轅猶豫要不要渡河,馬匹突然受驚,長信從車上跌落水中,險些喪命。官吏立刻前來救起他,把他從水中拉出來,衣服全濕了,過了一會兒,身體開始發冷,接著又熱得像火燒一樣。直到現在,即使出汗也感覺不到寒冷。我想應該用溫熱的藥湯驅散他的熱邪,喝一次藥就能讓汗水流盡,再喝一次熱邪就退了,喝三次病就好了!
這是因為水氣入侵了他的肌膚腠理,用針灸天柱穴可以痊癒。但我選擇不用針灸而用藥湯,幸好他出了汗,否則必定會變成紫雲瘋(一種中風)。如果說治療失當一時,就會轉變成寒熱交替的疾病。這簡直是輕忽大意啊!如果按照脈法:「熱病陰陽交錯者必死」,那麼長信絕不可能活下來,因為他出了汗,身體能夠排出水氣,寒邪因此不會內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