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佗

《華佗神方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一○三二·論痹

痹者,風寒暑濕之氣,中於臟腑之謂也。入腑則病淺易治,入臟則病深難治。有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氣及筋、骨、血、肉、氣之別。大凡風寒暑濕之邪,入於心者,名曰血痹;入脾者名肉痹;入肝者名筋痹;入肺者名氣痹;入腎者名骨痹,感病則一,其治乃異。痹者閉也,五臟六腑,感於邪氣,亂於真氣,閉而不仁也。

又痹病或痛癢,或淋或急,或緩而不能收持,或拳而不能舒張,或行立艱難,或言語謇澀,或半身不遂,或四肢拳縮,或口眼偏斜,或手足欹側,或行步而不言語,或不能行步,或左偏枯,或右壅滯,或上不通於下,或下不通於上,或左右手疼痛,或即疾而即死,或感邪而未亡,或喘滿而不寐,或昏昧而不醒。種種諸證,出於痹也。

白話文:

痹症是因為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臟腑所引起的疾病。邪氣入侵腑臟,病情較輕,容易治療;入侵臟器,病情較深,難以治療。痹症又可依據邪氣的種類(風、寒、濕、熱、氣)和受損部位(筋、骨、血、肉、氣)來區分。一般來說,風寒暑濕等邪氣入侵心臟則稱為血痹;入侵脾臟則稱為肉痹;入侵肝臟則稱為筋痹;入侵肺臟則稱為氣痹;入侵腎臟則稱為骨痹。雖然都是痹症,但致病原因相同,治療方法卻有所不同。

痹症是指經絡阻塞不通的狀態,五臟六腑受到邪氣侵犯,導致真氣運行紊亂,經絡阻塞不通,而出現感覺遲鈍或喪失。

痹症的表現症狀繁多,可能出現疼痛、瘙癢、尿頻、尿急、肌肉無力、關節屈伸不利、行動困難、言語不清、半身不遂、四肢蜷縮、口眼歪斜、手足傾斜、行走不能言語、完全不能行走、半身癱瘓、肢體麻木、上下氣機不通暢、左右手疼痛、病情急劇惡化致死、邪氣入侵但尚未死亡、胸悶氣促失眠、昏迷不醒等。這些各種各樣的症狀,都是痹症的表現。

2. 一○三三·論氣痹

氣痹者,愁思喜怒過則氣結於上。久而不消則傷肺,傷肺則生氣漸衰,而邪氣愈勝。留於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,注於下則腳腫重而不能行,攻於左則左不遂,衝於右則右不仁,貫於舌則不能言,遺於腸則不能溺,壅而不散則痛,流而不聚則麻,真經既損,難以醫治。邪氣不勝,易為痊愈。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者是也。宜節憂思以養氣,慎怒以全真,最為良矣。

白話文:

氣痹是因為過度憂愁、思慮、喜怒,導致氣體在體內阻塞。長期阻塞不消,就會損傷肺臟,肺氣日漸衰弱,而邪氣則越來越盛。邪氣停留在上半身,就會導致胸腹阻塞疼痛,無法進食;停留在下半身,就會腳腫沉重,無法行走;侵犯左側,則左側肢體麻痺不遂;侵犯右側,則右側肢體感覺遲鈍;侵犯舌頭,則說話困難;侵犯腸道,則大小便失禁;邪氣阻塞不通則會疼痛,邪氣流動而不聚集則會麻木。如果臟腑真氣受損嚴重,就難以治癒。但如果邪氣本身並不強盛,則容易痊癒。這種情況的脈象表現為右手寸口脈沉而遲澀。治療方法應以節制憂慮思慮來保養元氣,謹慎控制怒氣來保護真氣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
3. 一○三四·論血痹

血痹者,飲食過多,懷熱大盛,或寒折於經絡,或濕犯於營衛,因而血搏,遂成其咎。故使血不能榮外,氣不能養內,內外已失,漸漸消削。左先枯則右不能舉,右先枯則左不能伸,上先枯則上不能制下,下先枯則下不能克上。中先枯則下不能通疏,百證千狀,皆失血也。其脈左手寸口脈結而不能流利,或斷絕者是也。

白話文:

血痹是因為飲食過度,體內熱盛,或者寒邪侵犯經絡,或者濕邪侵犯營衛,導致血液瘀阻,最終造成疾病。所以血液無法滋養四肢與肌膚,氣血也無法濡養內臟,內外失調,身體日漸消瘦。左側先萎縮,右側就抬不起來;右側先萎縮,左側就伸展不了;上半身先萎縮,就無法控制下半身;下半身先萎縮,就無法協調上半身。如果身體中間先萎縮,下半身的氣血運行就會不通暢。各種症狀,成千上萬,都是因為血液瘀阻所致。從脈象觀察,左手寸口脈會結滯不通,甚至斷續,就是這個病症的表現。

4. 一○三五·論肉痹

肉痹者,飲食不節,膏粱肥美之所為也。脾者肉之本,氣以食,則肉不榮,皮膚不澤,則紋理疏。凡風寒暑濕之邪易為入,故久不治則為肉痹也。肉痹之狀,其先能食,而不能充悅,四肢緩而不收持者也。其右關脈按舉皆無力,而往來澀也。宜節飲食以調其臟,常起居以安其脾,然後依經補瀉,以求其愈也。

白話文:

肉痹是因為飲食不節,經常吃肥甘厚膩的食物造成的。脾臟是肌肉的根本,如果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調,肌肉就無法得到滋養,皮膚就會乾燥粗糙,紋理疏鬆。這樣一來,風寒暑濕等邪氣就容易入侵,久治不愈就會形成肉痹。肉痹的症狀是,一開始還能吃東西,但吃後卻不能感到滿足,四肢感到無力鬆軟。檢查右關脈搏,也感覺到無力,脈象澀滯。治療方法應該節制飲食,調理臟腑,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,以安養脾胃,然後再根據經絡循行,進行補瀉治療,才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