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孤鶴醫案》~ 二十一、時症 (2)
二十一、時症 (2)
1. 二十一、時症
厚朴(一錢),制軍(一錢),元明粉,枳殼(一錢),甘草(五分),參鬚(一錢),歸身(二錢),全瓜蔞(三錢),桔梗(一錢)
(案10)冬溫乘陽虛而發,身熱不得汗解,脘悶咳逆,舌白脈弦。邪郁表分,尚未施張,法當治以辛散。
荊芥(一錢半),淡豆豉(一錢半),連翹(一錢),陳皮(一錢),枳殼(一錢半),葛根(一錢半),牛蒡子(三錢),桔梗(一錢),杏仁(三錢),姜衣(四分)
(案11)暑濕傷其氣分,脘悶腹痛,上吐下瀉,四肢厥冷,舌膩脈微。此霍亂之候,理用正氣法。
藿香(一錢半),半夏(一錢半),瓜蔞皮(三錢),赤苓(三錢),厚朴(一錢),廣皮(一錢),白蔻仁(三分),六一散(三錢),干省頭草
(案12)身熱頭脹,脘悶煩渴,暑邪傷氣,當清上焦。
香薷(一錢),白蔻殼(一錢),六一散(二錢),赤苓(三錢),連翹(一錢半),藿香(一錢半),大豆卷(二錢),金銀花(一錢),杏仁(三錢),省頭草,荷葉(一角)
(案13)暑風傷肺,發熱汗少,頭脹咳嗆,舌布白苔。脈左弦數。此屬閉暑之候,姑擬辛解。
香薷(一錢半),桔梗(一錢),枳殼(一錢半),藿香(一錢半),半夏(一錢半),荊芥(一錢半),陳皮(一錢),杏仁(三錢),荷葉(一角)
(案14)暑風外襲,身熱頭疼,咳嗆。辛涼解散。
香薷(一錢半),薄荷(六分),杏仁(三錢),連翹(一錢半),六一散(三錢),桑皮(一錢半),桔梗(一錢),藿香(一錢半),橘紅(一錢),絲瓜葉
(案15)脈弦數,暮熱朝涼,汗解渴飲。治從少陽。
青蒿(一錢),桑葉(一錢半),丹皮(二錢),知母(二錢),綠豆皮(二錢),鱉甲(四錢),陳皮(一錢),石斛(二錢),花粉(二錢),鮮佛手(三分)
(案16)瘧來漸晏,邪有入陰之意。脘膈痞結,中焦屢受邪迫,正氣已餒。宜進二和陰陽。
半夏(一錢半),厚朴(一錢),知母(一錢半),草果(七分),黃芩(一錢半),烏梅(三分),花粉(二錢),薑汁(一匙)
(案17)症屬濕溫,起十餘日,斑點已見,身熱不退,神昏譫語,時見痙象。兼之呃逆,舌不能伸,膩白而渴,大便閉結。表未達而腑氣亦未通。脈左濡浮,右澀,不甚數。凡斑皆濕熱蒸鬱而成。既見而熱不退,逆境也。姑擬此方,以專進之。
人參(一錢),石膏(四錢),陳皮(一錢),羚角(一錢),全瓜蔞(三錢),荷葉(一角),茅朮(一錢半),小樸(一錢),升麻(四分),枳實(一錢),六一散(三錢),大麥仁
又,得解後,身熱未淨,仍有譫語,舌苔薄白中焦,素日勞乏,心營本虧,脈左略弦,右大而不攝。邪輕而正不能復,當用滋養。
白話文:
二十一、時症
方劑一:厚朴、制軍、元明粉、枳殼、甘草、參鬚、歸身、全瓜蔞、桔梗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冬季溫病,因陽虛而發病,症狀為發熱但汗出不暢,胸悶咳嗽氣逆,舌苔白,脈象弦細。邪氣鬱結於表裡之間,尚未完全發作,故採用辛散之法治療。
方劑二:荊芥、淡豆豉、連翹、陳皮、枳殼、葛根、牛蒡子、桔梗、杏仁、姜衣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冬溫病,邪氣鬱結於表裡,尚未完全發作,故採用辛散之法治療。
方劑三:藿香、半夏、瓜蔞皮、赤苓、厚朴、廣皮、白蔻仁、六一散、干省頭草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暑濕傷及氣分,症狀為胸悶腹痛,嘔吐腹瀉,四肢厥冷,舌苔膩,脈象微弱。此為霍亂之症狀,治療應以扶正氣為主。
方劑四:香薷、白蔻殼、六一散、赤苓、連翹、藿香、大豆卷、金銀花、杏仁、省頭草、荷葉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身熱頭脹、胸悶煩渴,暑邪傷及氣分,應清泄上焦之邪氣。
方劑五:香薷、桔梗、枳殼、藿香、半夏、荊芥、陳皮、杏仁、荷葉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暑風傷肺,症狀為發熱汗少、頭痛咳嗽氣促、舌苔白,脈象左弦數。此屬閉暑,用辛解之法治療。
方劑六:香薷、薄荷、杏仁、連翹、六一散、桑皮、桔梗、藿香、橘紅、絲瓜葉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暑風外襲,症狀為發熱頭痛、咳嗽氣促,用辛涼解表之法治療。
方劑七:青蒿、桑葉、丹皮、知母、綠豆皮、鱉甲、陳皮、石斛、花粉、鮮佛手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脈象弦數,傍晚發熱早晨涼爽,汗出但口渴的症狀,治療方案從少陽經入手。
方劑八:半夏、厚朴、知母、草果、黃芩、烏梅、花粉、薑汁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瘧疾發作時間逐漸延後,邪氣有入陰之勢,胸膈痞滿,中焦屢受邪氣侵襲,正氣已虛,宜採用調和陰陽之法治療。
方劑九:人參、石膏、陳皮、羚羊角、全瓜蔞、荷葉、茅朮、小樸、升麻、枳實、六一散、大麥仁各適量。 此方用於濕溫病,起病十餘日,已出現斑疹,發熱不退,神志昏迷,胡言亂語,間歇性抽搐,並伴有呃逆,舌頭伸不直,舌苔膩白且口渴,大便秘結。表邪未解,腑氣不通。脈象左邊濡弱浮大,右邊澀滯,不甚數。所有斑疹都是濕熱鬱結而成。既已出現斑疹,發熱不退,病情逆轉,故用此方積極治療。 另,若退熱後,發熱未退,仍有胡言亂語,舌苔薄白,平日勞累,心營不足,脈象左邊略弦,右邊大而無力。邪氣輕微,但正氣難以恢復,應採用滋補方法治療。